四、开放性

四、开放性

《语文课程标准》只为教学提供了一些宏观的建议,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法。而体现在教材中,以人教版为例,具有明确“综合性学习”要求的只在第三学段的每一册各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或者在几个单元导读中有所体现。从表面上看,用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并不是很多,但事实上,“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以及课文之后的练习似乎又都具有综合性学习的因素,所以如何开发这些因素、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成了一个很灵活的问题,也给学校教师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的空间。这些广阔的创造空间体现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

另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还体现于其他方面。辽宁的徐丽艳老师在总结自己多年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经验基础上认为,开放性首先体现在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以及内容本身的开放多维。综合性学习内容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习领域的交融,来源于时代带来的新的信息等,可以这么说,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发展水平和健康发展要求的,都可以成为学习内容,同时,活动内容也要具有可供选择性。只有具备这两点,活动内容才能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方面需要;才能促使他们通过对活动内容的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获得预期的相应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比如《“姓名”文化探秘》的设计内容就具有开放、多维的特点,学生可以从“说说我的名和姓”“大写的姓名”“中华姓氏研究”“姓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人名谜语”“星迷的狂热”“人名趣闻”等方方面面入手去探究、学习。

其次,她认为综合性学习应是过程的开放、空间的开放、结果的开放和师生关系的开放。结果的开放,一是指活动结果的表现形式要具多样性,二是指活动得出的结论要具多样性。即既可以得出统一认识,也可以保留多种意见;既可以形成完整结论,也可以留有一块“空白”。

而师生关系的开放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人格上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在角色扮演上形成良好的转换机制。教师可以是传道者、真理的代言人,也可以是学习者、意见的倾听者、欣赏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朋友。向何种角色转换,何时转换,应视活动的需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