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中的识字
阅读课中识字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分散识字
分散识字又称随课文识字,它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原则,采用边学文边识字的方法,因此识字的质量高,回生率低,是传统教学的精华。它的不足之处,一是识字效率低;二是为了引出生字,教师要设计许多问题,容易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三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分散识字的教学流程如下:
(1)激发兴趣,导入课程。
(2)范读课文,或听录音。
(3)学生自学,试读全文。
①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生字词多读几遍,不懂的字词查查字典。
②给课文标好段序。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讲读课文,学词识字。这一步是重点,它以课文的思路为教学的思路,采用逐段讲读的直线式流程。每一段的教学都是教师提问,引出生字新词,再学习生字新词,然后朗读整段课文。
(5)巩固练习。这一步对生字再读读说说写写,然后做一些练习来巩固。
(6)指导写字。
(二)集中识字
集中识字是教师常用的识字形式,它一般安排在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师出示一黑板的生字词,先让学生会读,再让学生逐一说词义,然后让学生逐一说字形。这种识字法的优点是易于操作,识字效率高,学得多,学得快;它的缺点是脱离语境,形式单调,枯燥乏味,效果不好。
它的主要流程是:
(1)激发兴趣,课程导入。
(2)自学课文,划出生字。
(3)出示生字,学生读音。
(4)学习字词,逐一说义。
(5)逐一析形,记住字形。
(6)指导书写。
如果采用这种形式时,注意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采用以下变化流程:
1.学生预习
(1)自学生字:要求给生字表中的字注音、组词、标出音序和部首,读准音,记住形。
(2)自学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序号,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分出意义段。
(3)自查资料:要求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文章背景,了解有关自然和人文知识。
2.复习导入
3.检查预习
(1)学生交流相关资料。
(2)学生交流识字成果。一个学生报出生字的音、词、音序、部首及笔画数,其余学生校对,当堂订正。
(3)学生交流学文成果。指名轮读,每人读完一段,说一段段意,有不同意见时,学生讨论,老师小结评价。
4.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重点放在字词的理解上。
5.讲读课文
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讲读课文。
6.指导写字
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也不错。
(三)分层识字
分层识字是根据新课程的新理念构建的教学模式。它遵循识字与语言环境结合的原则以及识用结合的原则,在学文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在用字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主要流程如下:
1.激发兴趣,导入课程
2.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落实字音。学生借助语境在读通课文中掌握生字的音,即落实字音。
(2)读懂课文,落实词义。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读懂课文,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即落实词义。
(3)读好课文,巩固音义。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好课文,进一步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从而巩固音义。
3.落实双基,自主运用
(1)找出生字,复习巩固。
(2)分解生字,析形记字。
(3)组词造句,学习用字。
(4)指导书写,感知形美。
经过初步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识字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降低识字难度,提高识字效率,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