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21世纪的人才要具备的四大才能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过程;“学会做事”强调的是实践能力的获得与体现,要求学生能够对周围的生存环境产生作用和影响;“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强调的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商讨、交流的能力;“学会生存”是从人的最基本的需求——生活角度强调提高生活质量的水平和能力。四大支柱从多个角度对学习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通过学习提高生活质量成了学习的出发点和终结点。这就要求教育促使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注重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理论背景。在现代教育中,要求打通各科的屏障,实施大课程观,形成各门学科的边缘面,促进对学生综合全面的培养。语文学科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历史使命,于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运而生。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首先体现为由过去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转向强调“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整合以及学科之间的渗透。在这样的理念下,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

首先,使语文课堂变大了。综合性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而必须走出教室、走出40分钟,走向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真正体现“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

其次,学生的修养更全面了。根据冰山模型,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仅仅体现为“听说读写”等冰山之上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冰山之下的动力层和基础层的内容,这些内容包含了很多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包含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性学习为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平台。

再次,真正实现了语文学习的“学以致用”。知识是有层次的,是由五种具有逻辑关联和递进意义的存在形态所构成的整体,即“信息(非结构化显性或隐性知识)-→知识(非结构化显性知识)-→观念(非结构化隐性知识)→理论(结构化显性知识)-→智慧(结构化隐性知识)”,用简明的话来说就是:信息是指“解决认识不确定性的初始资料、特殊情境和先期经验”;知识是指“经过加工,建立了内部联系,反映了事物规律的信息”;观念是指“信息、知识在人脑中的集合,经过选择、组合、转化后形成的可指导行为的主观思维方式”;理论是指“全面、系统、有规律的知识,是观念的完善和提升”;智慧是指“理论在实践中的巧妙应用,是知识的最高层面”。可见,课堂中学得的语文知识能否上升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观念、理论,进而形成智慧,是需要一定的载体和媒介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使学生习得的知识“有用、会用、活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最后,真正践行了“合作”的理念。大多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学生群体的合作学习。在策划、组织、讨论、调查、实验、倾听、答问、争辩、交际、协调、展示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大家群策群力予以完成。

因此,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一种重要的方法,正在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提供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