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现代阅读理念

一、确立现代阅读理念

“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活动。”广义上说,读书、阅报、读通知、看图纸,甚至看图像,都是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狭义上说,专指阅读书刊报章的文字。原大纲认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考教育和美的熏陶”。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最大,所花时间最多,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作家、评论家沈敏特教授呼吁,要重视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沈敏特说,20世纪下半叶,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视听手段日新月异,电视、电脑、网络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空间扩大了,渠道多了,这是人类文明史的一次伟大的飞跃。但是,这也给人们带来一个误解,以为通过电视、电脑的画面和音响,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足够了,可以取代书面文字阅读。有人提出,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甚至认为学习和娱乐是完全可以融合的。这种认识呈现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如网吧的泛滥,荒废了孩子的学业;口头交流多,写作能力退化;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轻视理论学习,浮躁情绪蔓延。

沈教授认为,轻视阅读,深层次的问题是导致人类思想能力的弱化。人类几千年的思维成果基本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储存,有坚实的阅读能力,才能占有这些成果,并转化为现代思维的组成部分,使后人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更高的思维高峰。沉迷于声像,会使青少年的思维训练脱离了书面文字阅读的基地。文字逻辑性很严密,阅读不但能增加知识面,而且使人严谨。人类的思维活动必须借助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评议与思维是同步发展的,书面文字不只是口头语言的被动记录,还是人的思维训练的强大杠杆,通过阅读才能把握其中蕴涵的思维奥秘。阅读对保护和发展人类思维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没有一种手段,如色彩、线条、节奏、旋律能够如此直接、精确、严密地反映人类的思维过程和成果。

谈到对阅读的重视,沈教授呼吁,发达国家许多高层次的文化人,仍将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前不久美国政府拨巨款用于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必须从人类思维存在与发展的角度,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现代对话理论已被许多国家的教育家认同,并吸收到政府制定的母语教育有关文件中。例如: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给阅读所下定义是: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

英国的英语课程大纲关于阅读的表述是: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应指导学生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

加拿大语文课程标准认为,着重强调阅读活动并非仅仅为了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编排周详的阅读课程,会为学生们提供许多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

我国在设定《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的时候,也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根据现代阅读理念,特提出以下实施建议:

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特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上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做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第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的对话者之一。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过去流行一种“谈话法”教学,是先由教师设计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这其实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此外,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毕竟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要。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当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