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素描作文
素描作文是中年级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所谓素描作文就是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形式,将描写与记叙结合起来,即运用“白描”手法,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
(一)教学流程

图6-4
(二)教学建议
1.写作素材
素描以静物、动物、自然景物、房间陈设和周围环境、人物(动作、外貌、对话等)和师生日常生活片段的演示作为内容。从写作内容中我们可以知道,素描作文分为静物素描和叙事素描两种。静物素描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人或物进行某些片段的描写,如人物、小动物、房间陈设、大自然一角等,进行观察并写作。叙事素描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某些事件进行叙述,如由人表演一件事,让学生观察后把这件事完整地记叙下来。如让一学生表演“修理课桌椅”,然后让大家把事情记下来。
2.分步训练
素描训练可分步进行,先以观察室内静物为主,注意观察顺序和观察重点;再扩大观察范围,从室内到室外,由静到动,从颜色、形状、大小到发展变化,从看、听、想多方面写动态片段;最后观察人物的外貌和动作。对静态事物可分部分观察,对动态事物,可按其活动过程分阶段观察。
3.创设情境
无论是静态物品的描述还是动态场景的描述,都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情境的创设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内容有趣,情感健康,这样既有乐趣又培养了能力,同时还陶冶了情操。
4.由略扩详
素描作文的描述可由略到详,先说词,再由词变成句,句变成段,段变成篇。
案例
一、静物素描
贾老师:我给大家看一个橘子。你们看,它多新鲜呀,顶上还有一片绿叶呢!所以说,这个橘子很可爱。
(板书,啊,这个橘子真可爱。)
橘子怎么可爱?请你们观察以后,用文字把它的形象写出来。从哪几方面来写它呢?
学生甲:颜色、形状、大小、重量。
学习乙:香味、滋味,还有它顶上的那片绿叶。
贾老师:这片绿叶是别的橘子所没有的,所以说,这是它的特征。下面,我提问题,你们运用恰当的词语来回答好吗?
众学生:好!
贾老师:颜色——
学生甲:黄澄澄的。
学生乙:金黄金黄的。
贾老师:形状——
学生丙:圆圆的。
学生甲:溜圆的。
学生乙:圆溜溜的,像个小灯笼。
贾老师:大小——
学生丙:有我的拳头那么大。
贾老师:请你用手掂一掂,它大约有多重?
学生乙:(用手掂)大约有三两。
贾老师:闻一闻,什么味?
学生丙: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贾老师:我把皮剥开,你再闻闻。
学生丙:清香扑鼻。
贾老师:上面有一片叶子说明什么?
学生丁:它一定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
贾老师:刚摘下来,又能使我们联想到什么?
学生甲:它一定十分新鲜,吃起来一定十分可口。
贾老师:我把橘皮剥开了,数一数,有几瓣橘瓤?能把它比作什么?
学生乙:一、二、三……一共有十瓣橘瓤,好像十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
贾老师:我掰(bāi)下一瓣,你尝一尝,告诉我是什么滋味?
学生丙:(吃了后)酸中带甜。
贾老师:真的那么酸吗?
学生丙:甜中带酸。
贾老师:我们观察了这个橘子,现在我们一起把它写下来。(学生习作后交流)
学生甲:啊,这个橘子真可爱。圆溜溜的,多像我们平时玩的溜溜球,又多像大年三十挂在屋檐下的红灯笼……
贾老师:这位同学想象丰富,比喻也恰当。
学生甲:它黄澄澄,金灿灿,放在手上掂一掂,怕有三两多吧。它不太大,和我的拳头一般大。啊,你看,你看……
贾老师:“啊”表示惊奇。什么让你惊奇了?
学生甲:它上面还顶着一片绿油油的小叶子呢?说明这个橘子一定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定十分新鲜,吃起来一定十分可口……
贾老师:推理的依据充足,令人信服。一连用了三个“一定”,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好。
学生甲:我迫不及待地剥开橘皮,一股清香扑鼻而来,馋得我口水直流。我数了一下,一、二、三、四……一共有十瓣橘瓤,多像十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我掰下一瓣吃了起来……
贾老师:你自己掰一瓣,尝一尝。想一想,一共有多少动作?(学生甲掰下一瓣,放进嘴里,咬了一口)
学生甲:我掰下一瓣,放进嘴里,轻轻一咬,一共有三个动作。啊,甜中带酸,真好吃。这时,我不禁想起电视广告里经常播出的那句广告语:味道好极了。
贾老师:写得细腻,文句通顺,很好。
二、叙事素描
贾老师:在上一堂课里,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个静物——橘子,大家边看边想,通力合作,最后,把这个橘子写得形象、生动,并且充分表达了自己喜爱的心情。
这一堂课,我们要一起观看一个小品——动态,也请大家边看边想,通力合作,最后,把这个小品记叙清楚,描绘形象。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小品的故事梗概:
一天晚上,一个叫小明的孩子正在家里做作业,爸爸下班回来了,还给小明捎回了一个大橘子。这个橘子又大又新鲜。小明看了爱不释手。他剥开皮刚想吃,突然想起平时爸爸那么关心自己,什么都舍不得吃,现在,我也要尽一份孝心,把这个橘子留给爸爸吃。但是,他又怕爸爸不肯吃。怎么办呢?于是,他故意说这个橘子是酸的。爸爸听到这个橘子是酸的,便抢过橘子不让小明吃。爸爸吃了橘子以后,发现橘子并不酸,还很甜,心理正感到纳闷。这时,小明见爸爸真的吃了橘子,便高兴地叫道:“爸爸上当了!”
我演爸爸这个角色,请一位同学演小明这个角色。
(师生共演小品)
贾老师:你们看了老师和这个同学演的小品,能不能写一段话,把这个小品所讲的故事叙述清楚呢?黑板上写着的两句话,能不能在这段话里用上去呢?
1.爸爸十分疼我。
2.啊,这个橘子真可爱。
学生甲:爸爸十分疼我。一天晚上,他捎回一个大橘子。啊,这个橘子真可爱,掰了一瓣放到嘴里,真甜。我想给爸爸吃,又怕他不肯吃,便故意说这个橘子是酸的。爸爸听了,抢过橘子吃了。当他发现橘子很甜时,我高兴地说:“爸爸上当了!”
贾老师:这位同学概括得很好。如果一位小朋友真的是这么写的,并把它当作一篇作文交给了老师,你们说,老师会满意吗?
学生甲:不满意。因为他写的内容还不够具体。
贾老师:对。这篇作文缺少具体的内容。作文必须要有具体内容,也就是说,作文时要注意用事实说话,要用形象表达,不说空话,不说套话。比如说:“爸爸十分疼我”这句话,爸爸是怎么疼我的?能不能举一两个事实加以说明?又比如说,“啊,这个橘子真可爱,掰一瓣放进嘴里,真甜。”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这个橘子真可爱”。再比如说:“我想给爸爸吃,又怕他不肯吃,便故意说这个橘子是酸的”。为什么“我”要把这个橘子给爸爸吃?怎么会估计到爸爸不肯吃这个橘子的?等等。作者的这一些心理活动都要写出来。如果真的把我提出的几个“怎么样”写清楚,写明白,那么这篇作文就有了具体内容了;内容一具体,作文也就生动了。
当然,并不是说每个地方都要写具体。要提醒大家的是,跟中心内容有关的要写具体,反之,则可以一笔带过。这也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作文还要注意……
众学生:有详有略。
贾老师:对。我们还是分工合作,把老师提供的作文材料进行扩写。每个人选择一句话展开内容,写好以后,念给大家听,相互交流,老师评点。
学生甲:爸爸十分疼我。他平时总是把好的留给我吃……
贾老师:“他平时”改成“平时,他”;“把好的留给我吃”改成“把好吃的留给我”。
学生甲:爸爸十分疼我。平时,他总是把好吃的留给我;夏天,蚊子特别多,晚上他怕我睡不好……
贾老师:把“晚上”提前到“夏天”后面,再加上一个“的”字。
学生甲:夏天的晚上,蚊子特别多,他怕我睡不好,便摇着蒲扇为我驱赶蚊子;冬天,天气很冷,我一起床,爸爸早已做好了早餐在等我……
贾老师:“天气”是指比较短的时间里的气象变化。“冬天,天气很冷”应改为“冬天,气候很冷”。这句话可以改为:“冬天,气候很冷,我还没起床,爸爸已经为我准备好热乎乎的早点”。
学生甲:冬天,气候很冷,我还没有起床,爸爸已经为我准备好热乎乎的早点;我取得了好成绩,爸爸比啥都高兴。他将我视为掌上明珠。
贾老师:这一段话运用五个事实说明“爸爸十分疼我”,为文章的进一步展开起了铺垫的作用。
学生乙:一天晚上,爸爸回来了,他还惦记着我这个小馋猫呢!瞧,他从包里取出了一个大橘子给我。说:“给你尝尝鲜。”啊,这个橘子真可爱。圆溜溜的,像我们平时玩的溜溜球,又像大年三十晚上挂在屋檐下的小红灯笼……
贾老师:想象丰富,比喻又十分恰当。
学生乙:金灿灿、黄澄澄的,放在手上掂一掂,足有三两多重。你瞧,你瞧……
贾老师:“你瞧,你瞧”表示十分惊奇,很好。
学生乙:橘子上面还顶着一片绿叶呢!多像娃娃戴着的一顶小帽子。我想,它一定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定十分新鲜,吃起来一定十分可口……
贾老师:由一片绿叶推测到它是刚摘下来的,因为是“刚摘下来的”,又推测到“一定十分新鲜”,因为“十分新鲜”,又推测到“一定十分可口”。推理严密,合乎情理。一连用了三个“一定”,形成排比句式,读起来顺口,很好!
学生丙:我想:平时,爸爸那么疼我……
贾老师:照应了文章的第一句:“爸爸十分疼我。”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学生丙:如今,我也要体贴爸爸,让他也尝一尝这么好吃的橘子。平时,爸爸视我为掌上明珠,如果我说这橘子是甜的,他还肯吃吗?对,我就说这橘子是酸的,不能吃,爸爸一定会抢过橘子吃的……
贾老师:这一节是写“我”的心理活动,写得十分细腻,烘托了“我”尊老、爱老的主题。
学生丙:想到这儿,我托着腮帮……
贾老师:“托着腮帮”是指“动脑筋”的样子,这里是讲“我”装着被橘子酸坏牙齿的样子,还是用“捂着腮帮”较为贴切。
学生丙:我捂着腮帮,歪着脖子,大声嚷嚷:“呀,这橘子真酸,不好吃,爸爸坏,坏爸爸!”
正在厨房里做菜的爸爸闻声出来,忙不迭地问:“怎么了?怎么了?”他怕我真的被酸坏了牙齿,连忙抢过橘子……
贾老师:这里用上“抢”字十分恰当,写出了爸爸对“我”的“疼爱”。
学生丙:说:“是爸爸的不是,不该让你吃酸橘子,还是让爸爸吃了吧!”说着,掰下几瓣,塞进嘴里。不多会儿,他奇怪地问我:“孩子,这橘子不是很甜吗?你怎么说是酸的呢?”
学生丁:我见爸爸上了我的圈套……
贾老师:“上了……圈套”搭配不当。要么是“中了……圈套”,要么是“上了……当”。
学生丁:我见爸爸上了我的当,果真吃了橘子,于是拍着小手,高兴地说:“爸爸上当了!爸爸上当了!”爸爸听了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愣了一下,顿时他恍然大悟,一把把我搂进怀里,捏着我的小鼻子说:“你这孩子真调皮!”……
贾老师:能把“调皮”换一个词吗?
学生乙:把“调皮”换成“机灵”。
贾老师:有一个词既能说成是“调皮”,又能说成是“机灵”,它只有一个字,是什么?
学生丁:“鬼。”
贾老师:对了,“鬼”字用在这里恰到好处。
学生丁:“你这孩子真鬼!”我笑了,笑得那么欢,爸爸也笑了,笑得那么甜。我们的小屋子里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贾老师:结尾太好了!简洁,有力,又能给人留下一点想象的余地。
小朋友们,你们看了小品表演,根据小品表演,根据小品提供的材料合作写成了一篇作文。这篇作文很生动,因为它有具体的内容。下面,我们试着给这篇作文起个题目吧!
起题目的方法有三种:
1.摘词摘句。即在文章里摘录一个词语、词组或短句作为文章的题目。
学生甲:用“爸爸上当了”作题目。
贾老师:可以。这个短句能对文章起提示作用。
2.以文章中具体描述的对象作题目。
学生乙:用“一个橘子”作题目。
贾老师:对呀!这篇文章就是描述了“爸爸给‘我’吃橘子”“‘我’骗爸爸吃橘子”的事情,所以用“一个橘子”作题目也是可以的。
3.用故事中的人物作题目也是一种方法。
学生丙:用“我和爸爸”作题目。
贾老师:文章叙述的就是“我”和“爸爸”的事。如果把“和”字换个字呢?
学生丁:“我爱爸爸”。
贾老师:这个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也可以。
平时,老师经常出这样的题目:
记一件_______________事。
这篇作文也完全能扣住这个题目的。
按时间来定的话——
学生甲:记一件发生在晚上的事。
贾老师:按地点来定的话——
学生乙:记一件发生在家里的事。
贾老师:按事情大小来定的话——
学生丙:记一件小事。
贾老师:还有吗?
学生甲:记一件我应该做的事。
学生乙:记一件尊老爱老的事。
贾老师:同学们,这些都能作为这篇作文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能起到揭示或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
我们今天主要训练的内容是:
作文要有具体内容。愿你们今后在作文的时候,时时刻刻记住这一点。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本案例选自贾志敏的《贾老师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