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词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就像构成万丈高楼的砖与瓦。要读懂文章,必然要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因此,词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以前的语文教育,对词语的理解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提倡死记硬背。其实许多词语,结合生活实际很容易理解,完全没有必要死记定义。可是为了应试,学生不得不死记硬背,这不仅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把原本很有趣味的阅读变得索然无味,而且把聪明的孩子也背傻了。所以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词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词汇教学,在各个学段提出了如下要求: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学段: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第一,词汇教学的目标可归纳为读准、写对、知义、会用、积累五个方面。读准:即读出词语的轻声、儿化、变调;写对:主要是防止同音混淆,写别字;知义:就是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词语教学的难点;会用:就是能正确地遣词造句,这是词语教学的重点;积累:积累的词语越丰富,语言表达的能力就越强,这是新课程的词语教学特别予以强调的要求。

第二,三个学段词汇教学的要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强调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独立,就是不要老师帮助,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有时,甚至不需要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的理解语句的能力,就是这样的能力。

怎样落实“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这一要求?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在阅读中,哪些词句需要理解。阶段目标中提出:一是“生词”,即以前没有见过的词语;二是“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另外,多义词(如:光、挺、干净)、近义词、有特殊含义的词(如:交通员、地下党、手术台就是“阵地”)、专用名词术语(如:超声波、雷达)等也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的词语。

第二,明白用什么方法理解。“阶段目标”提出了多种理解词句的方法:①联系上下文;②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生活积累;③借助字典、词典;④推想;⑤借助朗读。理解字义的方法同样可以理解词义(直观法、举例法、造句法、比较法、注释法)。

以上5种方法中,①、②两种方法是最实用的,因此是要落实的重点方法,应从第一学段开始学习。第③种方法是必须学会的方法,是第二学段学习的重点方法。第④种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方法。“推想”是猜读方式的一种:疑难字词的猜读。什么是“猜读法”?猜读法是一种通过熟读精思、细心揣摩,从而达到融会贯通、透彻理解和掌握读物的内容和形式的阅读方法。猜,就是猜测、揣度的意思。猜读不是乱猜,不是不顾事实,凭空乱想,而是从“已知”去推测“未知”,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测揣摩,最终理解所读材料的意义。如阶段目标中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进行推想,最后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其中,“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就是学生的“已知”,“词句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是“未知”,“猜想”就是“猜读”。

猜读法“是在无教师、无工具书的情况下独立进行的”,“多应用于文言文阅读,也适应白话文阅读”。如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猜谜语、猜字——辨认书写不清或模糊不显的字,在科研活动中,研究某些艰深的资料或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要用到猜读法。

从社会实际出发,让学生接触一下猜读法是很有好处的。

第三,教师要把握时机,分批引导学生理解。如生词,应在读通课文阶段,用让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提出,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可见机行事,传授一些新的方法。又如关键词语,应在读懂课文阶段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既理解它们的意义,又感悟到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而一些课文所要求会用的词语,则可以安排在读后进行说或写的练习。

第四,注重词语积累。首先要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如采用表扬、鼓励、展示、竞赛、游戏等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词语的方法(如多读、多摘、多用)。然后,要让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定期检查批阅)。

第五,注意实际运用,提高用词能力。学习词语,积累词语,最终是为了运用词语。

法国的一位语言学家曾经说过:确定词的价值是上下文。因此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义最基本的方法。另外,词义的理解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散难点,逐步提高要求;要据词定法,并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