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问题

一、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问题

关于写作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分低、中、高三学段分别提出要求,各学段教学目标都有六七条,其中,作为首项要求分别是:

第一学段: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第二学段: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第三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综合起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整个小学阶段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在于能写多么长多么好的文章,首先是使学生“我有兴趣”“我乐于书面表达”“我要写”,即有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因此,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增强作文的自信心成为关键。

但是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对习作普遍缺乏兴趣,有畏难情绪,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没东西可写,其二不知怎么写。前者是内容上的问题,后者是表达的问题。从原因可知,要消除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乐于写作,其前提是学生要有内容可写,同时还要掌握写作技巧,在写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书面表达的乐趣。这里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如何使学生有的写?即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一)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推动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的重要途径。观察是作文获取感性认识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有时学生不一定没有写作的材料,只是不善于发现、观察生活中有意义的素材。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捕捉材料。平时,教师可经常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触发学生有意观察的兴趣,把听到的、看到的、感悟到的及时写下来。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方法,如有序观察法,定点、定时观察法等,让学生在多角度的观察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周围事物保持一种敏锐的观察力。事实上,现实生活常常是在平凡中孕育着非凡,平淡中包含着新奇,一旦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非但不会害怕作文,反而会经常产生写作的冲动。例如,一次课间,中队委把《少年报》放在桌上,不巧两位同学同时伸手拿报,报撕成两片。两人互相埋怨,中队委重发一张,而把破报留给了自己。对这样的生活细节,大家都视而不见。敏感的老师认为这是写作的好材料,请当事人按先后顺序讲一讲,演一演,当时是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的,就地取材作文。这位教师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着眼,从内容入手,不空讲作法,具体指导学生怎样发现和捕捉材料,既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又教育了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二)从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积累材料

叶圣陶先生早在1942年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儿童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即无从谈起。这说明写作源于生活,写作的材料主要从生活实践中来。生活越充实,体会越深刻,写作的基础也就越扎实。平时在生活中的观察、体会,一到写文章的时候就有可能在脑海中再现,成为文章的血肉。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从这个道理看,我们在生活中,每日每时都在进行着作文的准备。生活中确实有不少可写的东西,但如果不留心观察,仔细分析,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许多值得写的内容会从眼皮底下滑过去。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生活的情境,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生活范围,如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真实的社会,走向纯朴的自然,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体验生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长期细心地观察和积累,才能有所发现;只有全身心投入生活,亲身体验,才能偶有感悟,将之入文。

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寻找素材。如可以利用读书读报课、课前三分钟时间,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谈老师,谈同学,谈读书,谈游戏,谈音乐,谈网络,谈时事,谈见闻,谈感受……在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和智慧的“火花”,帮助他们发现素材,引导他们留意生活周围的人和事物,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题材。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言可议,大脑中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写作的“活水”,从而喜欢习作。

(三)把写作和活动结合起来

把写作和活动结合起来也是解决写的内容和动力问题的途径之一。平时要有意识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如参加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参加校外活动,参加各种比赛,参加家务劳动或别的劳动等,因为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学生要观察、要动脑、要看要听,还要动手,要交流。通过这样的实践,自会有感受,有积累,有经验,有成果。这些感受、积累、经验、成果,就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写作的练习也会成为活动的一部分,使活动更丰富、更深入。解决了写作的内容问题,学生就会乐于写作,不断增强作文的信心和动力。

案例

无锡市教学新秀闵惠老师执教《一次科学小试验》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两样东西:一个玻璃漏斗,一个乒乓球。如果我把乒乓球放在倒放的杯子上,拿着玻璃漏斗对准球吹,乒乓球会怎样呢?(生答略)

师:看看谁说得对,接下来我请同学上来吹,注意要用力吹。大家仔细看,乒乓球有什么变化?(学生上台演示)

师:你们看到他用力吹了吗?他吹的时候有什么动作,表情怎样?(生答略)

师:接下来,老师要求同学们把所见的实验过程写下来,给你们5~7分钟的时间。

(学生兴趣浓厚。老师巡视,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交流。师生及时评改。)

师:刚才我们是看着芮颖睿同学做这个实验的,却不知道她当时心中的感受,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做这个实验,亲自体验体验,每个人都按照她的方法使劲地吹。

(学生个个迫不及待做起了这个实验)

师:说说你们的感受。(生答略)

师:同学们观察了别人做实验,也亲自做了这个实验,肯定有内容写了,如果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你们会写了吗?

(学生一脸愉悦,欣然动笔。)

上述案例说明,我们应该积极开掘作文资源,开展活动,或游戏或体验,或观察或动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作文鲜活的材料,激发写作欲望。

(四)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阅读对解决写的内容和动力具有重要价值。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连通古今、通向内心的门户,为写作找到了数不清的切入点并树立了写作的范例。习作与阅读结合得好,既能使学生愿意写,有的写,也能使学生写作能力迅速得到提高。正如古人认为要写好文章应该“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因此要指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把阅读、思考、练笔结合起来。读中有所得,有所感,随时记下,到高年级,还可以练习写读书笔记。阅读、思考、写作三者结合,对丰富学生的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陶冶感情,扩展习作的内容,解决作文畏难情绪,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