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一般可分三个实施阶段:
(一)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制定学习目标,提出学习的方式方法,确定组织形式,进行人员分组分工等。
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还应注意其层次性。同样一个内容,不同年段学生来学习,应该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比如有一位教师安排“社区活动”综合性学习,低、中年级的学生的目标与任务是侧重于对社区各种设施的了解,活动形式以教师带领下的参观为主,汇报展示的形式以语言描述、图画展示为主;而高年级活动的重点则放在了理解和思考社区的设施建设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活动形式则以小组活动为主,考察的结果以报告、图片、模型或统计数据等形式表现为主。
人员分工要恰当,要注意层次性和合作性,在分组时,应该综合考虑学习小组构成人员的知识面、特长、性格、家庭环境等因素,同时每个人都应该有明确任务;组织形式可以包括以班级为单位、以小组为单位或其他多种不同单位的整合。
(二)开展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制定小组工作目标和计划、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获取间接资料和直接经验,形成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理解,提高各种能力。获取资料和信息的方法一般包括网络搜索、图书报刊查阅、动手实践、艺术表演、专项研究、勘察设计、社会调查、深度访谈、数据分析等。在学习中,要注意各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下面就其中的几种作一说明。
1.网络搜索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运用网络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一种很好的方式。比如一位教师组织开展有关“恐龙”的综合性学习,就引导学生直接上“中华恐龙园网站”就可以看到各种恐龙的形态。一位教师组织开展“我爱我的姓氏”活动,就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百家姓,了解“我”的姓氏来源,了解同姓氏的名人,并利用网络制作语文学习网页,编辑小作文集,制作演示文稿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查询的同时,要注意其他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果我们忽视了其他方法的运用,过于便捷的网络会引起学生的怠惰心理,也会引起对直接经验的不重视,进而影响实践能力的提高。
2.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是指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去构建一个模型、完成一个事件。如有一位教师以“怎样布置我们的教室”为综合性学习内容,让学生协商如何布置教室,成立“组委会”,首先根据需要和学生提议,设立不同性质的合作小组,如组建名人名言组、书画组、图书角组、审核组等;然后各组提交方案,进行组际交流;最后轮流布置、解说、照片留证,一月一换,一学期评选一个最佳布置。
3.艺术表演
艺术表演是指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表演创作。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叶公好龙》一文时,首先创设任务情境,提出把这篇课文演下来的建议,在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共同协商人物角色,安排综合性学习,如安排导演、演员、评委、顾问等;接着学生自由选择角色,选择学习伙伴练习;然后,组际汇报交流;最后自由练习,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组织创造性表演大赛,由学生评委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奖项。
4.专项研究
专项研究是指由一个内容延展开去,进行方方面面的研究。如一位教师结合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学习,指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如提出我校周围的自然物会有什么语言?然后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调查采访,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组织观点报告会。
5.勘察设计
勘察设计是指学生到自己身边的场所进行实地勘察,进而对该场所进行设计和规划。一位教师在教学《秋游景山》后,引导学生以家乡各景区的特点和设施为切入点,利用自己“目之所及”的信息,自由选择项目。结果,有的学生设计了景点介绍牌,有的给景点设计了广告语,还有的给景区设计了游览方案和门票样本,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指学生围绕着主题走上社会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活动。社会调查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有采访(围绕主题,对有关人员提出相关的问题,请对方进行解答,从而获得相应的信息)、全程参与(学生成为某项调查行动的直接参与者,观照行动的整个过程,从而获得最直接的经验)、换位体验(学生站在所调查的人的角度,去体验当事人的感受)、座谈(座谈参与者的面比采访要广,获得的信息也相对要丰富多样一些)、问卷调查(以书面形式开展的调查活动,问卷调查的题目设计要全面、深入,要以自己的研究取向为标准,并且要注意调查后的整理和结论提升的科学性)。在社会调查中,还要注意运用好第一手资料的获得与保存,一般来说,做好笔录、运用照相、录音、录像等手段都是可行的。
(三)总结展示阶段
总结的内容可以包括学习获得的知识、提升的能力,也可以是参与学习者的态度与情绪体验。展示的方式可以包括书面文字类(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客观性资料的收集、学习笔记、访谈记录、课题登记表、发言提纲、统计数据等)、口头表述类(成果报告会、论文答辩会、主题演讲、小品表演等)、实践制作类(小型展览、模型、展板、成果投放、实物成果、照片等)。
案例
“小昆虫 大世界”——六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著名特级教师 刘云生
设计理念: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语文综合性学习也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实践活动,但它必须是用语文的方式来学习。“小昆虫,大世界”,学生可以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去研究,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主要是从昆虫与人类文化,尤其是人类语言的维度去研究。只有这样的研究活动,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有之义。
活动目的:
(1)以对昆虫的研究为对象,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对昆虫与古诗、邮票等人类文化的关系的了解,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
活动过程:
一、启导活动
1.谈话引入研究领域
同学们,在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只要你花一点时间去考察一下,哪怕只是在一小块草地上,你都会发现里面会有许多可爱的昆虫,不断地在空气中、在花草间、在土壤内活动。
现在世界上的动物一共大约有150万种,初步分为20多个门,其中一个叫节肢动物门,这个门下有个“昆虫纲”,而这一纲之内已经定名的大约有100万种。早在三亿五千万年以前就有了昆虫,它们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有些昆虫能为人类提供丝与蜜、白蜡、染料、药材,甚至帮助人们消灭害虫;另外有些昆虫是害虫,还有些可能给动植物和人类传播疾病,它们是人类的敌人……
2.播放昆虫的声像画面,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
昆虫虽小,但很早以前,人类就开始了对昆虫的研究,了解了许多有关昆虫的知识,并且在昆虫身上得到了许多启发。当然,人类对昆虫的了解对于整个昆虫界来说,只是冰山一角。关于昆虫,更多的还是谜,正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二、观察思考
1.看一看
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虫子真多,到底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吐丝的蜘蛛、多足的蜈蚣是不是昆虫呢?还真不好回答,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到底什么样的虫才算作昆虫。下面是一只成年天牛,仔细观察一下,它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特点?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
给学生提示:观察动物的身体结构是讲究方法的,一般先从整体上去观察,把它的身体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再具体到观察每个部分,研究一下每个部分的有关特点。
2.查一查
我们研究昆虫,更多的是采用查一查的方法。查阅资料的途径很多,如:到图书馆、书店去找相应的书籍;向有关专家和亲朋好友借阅第一手材料;也可以到相关网站去查询。
三、实践探索
1.养一养
(1)你可能饲养过一些可爱的宠物,其实饲养一些昆虫也很有意思,比如养蚕、养蟋蟀等,在饲养的过程中不仅要精心照顾、爱护它们,为它们提供食物,更要留心地观察它们,并把它们每一天的变化记录下来:
昆虫饲养情况记录表
昆虫名称:________________昆虫来源:________________

记录人:________________
(2)饲养小结:通过一个阶段的饲养,你发现了什么?
(3)与饲养其他昆虫的同学交流一下,他们又有什么发现?
2.访一访
昆虫与人类有哪些密切关系?请到现实世界中去了解,并把了解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3.研一研
其实,不少昆虫不仅能为我们生活直接服务,而且还装点着我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吟诵的对象。在诗歌中有昆虫,例如:“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在绘画、装饰作品中有昆虫的身影。与昆虫有关的成语、典故和歇后语等也很多,如“热锅上的蚂蚁”“一窝蜂”“蜻蜓点水”“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等。
从下面的小课题中选一个你感兴趣的题目,来尝试着进行研究:
(1)世界的地名与昆虫
(2)昆虫与音乐
(3)昆虫与古诗
(4)昆虫邮票
(5)昆虫名称成姓氏
(6)昆虫与战争
(7)昆虫与民俗风情
在研究之前,最好先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大家商量一下,确立一个研究主题,然后设计一份研究方案,再具体地分工实施。
关于________________的研究实验报告

四、总结提升
对于昆虫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种,做实验只是其中的一种,为了了解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我们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例如,通过实验、采访、查阅等多种方法对昆虫进行的研究(学生一定会对昆虫有更新的认识,可指导学生把它整理出来,一起开个“昆虫与人类文化的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