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习作的基本功,获得写作技巧——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写”问题

二、培养学生习作的基本功,获得写作技巧——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写”问题

写作强调从内容入手,并不意味文章的写法可以不加指导。写作方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掌握了写作的方法,能对写作内容产生反作用。它直接影响内容的表达效果。所以,必须在要求内容充实的同时,对写作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叶圣陶先生认为:“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倾吐后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对于开始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把生活体验变成文字,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学生常常拿起笔来不知如何下手,满肚子话倒不出,即使硬着头皮写了,写出的文章语言混乱,文不成篇,当然无法达到写作的目的。虽然提倡让学生写“放胆文”,但如果没有教给写作的方法,学生也“放”不出胆子来,长此以往,学生对写作也会产生畏难情绪。

那么,怎样获得写作技巧呢?以往走的是急于求成的路:老师讲解文章怎样开头的技巧,或开门见山,或从回忆引起,或描写环境、介绍背景,或制造悬念,或用设问句提出问题……以为学生了解了这些写作知识,一下子接触到了规律,动笔时就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以迅速奏效。但是欲速则不达,好文章不是讲解出来的,写作是一种能力,不是知识的叠加。写作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不能简化成老师教一种方法,学生便学会了一种方法这样的过程。

鲁迅从来“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并表示自己写作“一向没有‘宿见’”,不讲什么“小说法程”和“小说作法”,他说:“文章应该怎么写,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

要想使学生获得写作技巧,就要抓好“多看”和“练习”两个方面。“多看”指的是阅读和观察,用作品实物教学生怎么写。苏轼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经过大量的聆听与演奏,才会辨析音质,懂得旋律;见识过大量的利剑,才学会识别剑锋,评价其价值。学生在开始阅读时,就开始学习写作了,有时直接受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的影响;有时是通过思考琢磨“悟”出了文章该怎么写;更多的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章法文法。“练习”指的是写作的实践和修改的实践。叶圣陶先生说: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那是办不到的!为了保证练笔的次数,《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都提出了最低数量的要求,比如“不少于××项”,“其他练笔不少于××字”,较之于以往的大纲有很大的进步。

既然多练是获得写作技巧的重要方法,那么,又该如何让学生进行训练呢?上海师范大学的吴立岗教授认为:

第一,必须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学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以逐步培养学生智力活动的基本功。低年级学生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创造型的想象性写话和童话体写话。如根据故事开头说写童话,模仿已有故事的结构说写童话,根据多幅或单幅图编写童话,听音响写想象性童话等,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确定表象之间的联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的结构,即培养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中年级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如静物素描、自然景物素描、小动物素描、人物素描、房间陈设和周围环境素描,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的素描以及正确地确定和表现中心思想的素描等。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包括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即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和典型性。高年级习作训练形式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有明确交际目的的实用型作文(包括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如暑期生活交流、自我介绍、学写启事、向你介绍一种报刊,给×××的一封信、学写导游词等,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第二,必须根据“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切实抓好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吴教授主张从篇章着手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即鼓励低、中年级学生写“放胆文”“观察文”,让他们把文章写开,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产生强烈的作文兴趣。而到作文讲评时又以句子和段落作为一个重点,学生就会感到这种语言文字训练能提高表达效果,十分必要,而且联系作文实际,有血有肉,易于理解,收效很快。这种做法就是“从动机走向目的”,符合心理学的规律。对习作教学中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一是要敢抓,要理直气壮地抓;二是要会抓,即训练策略上要“从动机走向目的”,在训练项目上要科学,要少而精。例如:低年级要加强句子训练。句子训练的要求:一是通顺。即句子成分的指代明确、句子结构完整、句子中词语搭配得当。二是语气连贯。为了达到这两个要求,学生最低限度应该掌握多少种单句的句型,掌握多少种句群的结构?需要深入研究。现在有的研究者认为必须掌握9种句群结构,即连续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转折结构、并列结构、主从结构、点面结构、总分结构、概括与具体结构。这对句子训练很有启示。

中年级要进行构段训练。所谓“段”,是介于“句群”和“篇”之间的表现形式。它既不是退格形式表示的自然段(俗称小节),也不是指结构完整的篇章,而是指能反映某一层独立意思的句群联合体。在形式上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几个自然段,相当于我们平常讲的“层次”或者“片段”。那么,构段训练应包括哪些内容呢?现在有的研究者把“段”的基本结构归纳成7种形式,即补充式、连贯式、衬托式、呼应式、交叉式、概括式、比较式。这样的分类是否科学可以讨论,但这种探索对中年级构段训练无疑有重要帮助。

高年级要进行初步的谋篇训练。什么叫作“谋篇”呢?“谋篇”就是要掌握简单的文本结构。《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淡化文体,有利于学生思想的自由表达。但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小学生还是要以学写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包括写人、记事和状物,而“谋篇”的基本功在于完整地记好一件事。因此,高年级应着重进行简短记叙文(即记“一件事”)的篇章训练。一件事情就其发展过程来说,不外乎“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个阶段。写起文章来往往还要在“起因”前作一些必要的交代,或者追溯既往,或者说明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这可以称作是文章的“开头”或者“引子”。这些,实际上就是简单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四个要素、四个环节),必须让学生掌握。当然,以上这些句群,片段和篇章的结构术语,只需在适当场合让学生知道,而不必让学生背出。相关技能的训练应采用归纳法,而不用演绎法,即要“从动机走向目的”,而不要“从目的走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