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

一、传统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

传统阅读教学过程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大致有以下三个阶段:

(一)初读课文阶段(整体)

教师先引导学生重温与课文有关的知识,由教师作些说明,也可观察实物、图片等,然后揭题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总体感知全文,初知大意。再接下来是学习生字新词,教师把生字词写在黑板上,师生一起讲解生字词的音形义。

(二)精读课文阶段(部分)

如果说在上一阶段,学生还停留在笼统了解课文的水平上,那么,深入分析、重读、精读课文阶段,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段进行细读深读。在这个阶段,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或小标题,逐段阅读分析课文,一般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学的方式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在加深对各段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理解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三)熟读巩固阶段(整体)

在理解各段段意的基础上,再综合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或背诵某个片段或全文;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习写作方法,进行基础知识的整理和运用,阅读能力的检查,读写结合的练习等。

传统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大体就是这样,它有其自身的优势。

第一,传统阅读教学过程可概括为整体—部分—整体三个阶段,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一条规则,以前要遵守,现在也要遵守,这可以说是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

第二,传统阅读教学注重语文的“双基”训练,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全过程,学生学得比较扎实,语文味比较浓。

但是,它也明显地存在着不足:

其一,传统阅读教学过程以教师活动为主,忽视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其教学模式一般为“告诉——接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为主,教师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烦琐的分析串讲,讲完一段再讲一段,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学习,以听教师的讲解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抄背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为主。教师常以自己的设计和思想去规范学生,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按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进程一步步进行,学生不过是一出又一出教案剧的配角。因此,课堂上出现了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局面。这样的课,很显然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其二,传统阅读教学过分关注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缺乏人文关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式,以知识代言人形象成了课堂的主宰,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忽视人的完整发展,过多地关注知识,过少地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投入度。教学的评价也是重结果而不重过程,价值取向单一,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教学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改变“告诉——接受”的教学模式,建构与新课标相配套的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从接受者的角色转化为探究者,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和学习主动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促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