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课标相配套的阅读教学模式

二、与新课标相配套的阅读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强调生活和文本的联系,关注三维目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要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学;要巧置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学;要激发情感,让学生自发地学;要创设活动,让学生投入地学,即达成师生平等、和谐求动、情知融合、主体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根据以上理念特创建以下与新课标相配套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联系生活,收集资料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过“生活教育”,主张“关心生活”“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主张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这些主张都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教育要联系生活。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它认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每上一课都要先研究一下生活和文本的联系,然后找到切入点,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阅读是生活需求,生活中遇到的矛盾,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文本中可以寻求到答案,从而让学生喜欢阅读。

大语文强调语文和生活结合,同时认为语文课应该是开放的,文本只是学习的一个点,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资料补充文本,开拓视野,所以阅读教学还要让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资料,以此来激活文本,激发兴趣。

案例1

“第一场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大雪,谁能说一说下雪时的情况,可以按照雪前、雪中、雪后的顺序说,并说一说雪有什么好处。

生1:下雪前,天空会有阴云,有时会刮大风,天气会变冷。

生2:有时雪会下得很大,地上的雪很厚,能够堆雪人,修“长城”,建“游乐园”,打雪仗。

生3:雪越大越好,雪越大,天气越冷,能冻死害虫,庄稼少得病。

……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前人也有许多咏雪的佳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燕山雪花大如席”等等。昨天让大家回去收集一些古人咏雪的诗句,下面我们交流一下。

……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许多古人咏雪的诗句,下面呢,我们再来学一篇写雪的文章,看一看别人怎样写雪的。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生:……

(二)感知形象,感悟体验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是新课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根据这一理念,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感知文本中的形象,品味语言美,体会情感美,鉴赏意境美,追求创造美,从而获得审美体验,享受审美乐趣,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又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可分四步走。

1.读通(疏通)——扫除阅读障碍

即让学生疏通课文、读懂课文,扫除阅读障碍,包括生字、新词、长句,要求不漏不添不破不错。

案例2

《父亲和鸟》(人教版二上)读通阶段的教学设计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

(1)反复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树叶”读准字音,并多读几次。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词语,纠正字音。

(3)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朗读成果。

二、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1)全文朗读,指名分小节读课文,师生共评。

(2)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问:谁会读?请你读给大家听一听,你是怎么知道它的读音的?

(3)出示单个生字:蒙、喃、味、浓、腾、猎、黎。问:刚才我们在课文中、词语中认识了不少生字,现在它们离开了词语、课文,你还认识吗?学生反复读,巩固字音。

(4)现在请大家讨论: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

2.读懂(探究)——感知形象,学习语文

这一步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读懂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探究。探究什么呢?探究文本中的形象、语言规律。那么具体又该怎么操作呢?

(1)先知是什么:自读练习说内容。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合上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步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概括能力,同时整体感知内容。

(2)再知为什么:谈情理==品词句。

这一步针对文章的内涵,要让学生透过文章表层深入把握情和理。可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谈谈文中形象特点,悟到的情理,阅读的感受,品评喜欢的词句等,即谈形象、品词句、悟情理。

这一步关键要追问学生从哪段哪句哪个词里悟到情理的,即要落实到词句,然后品读词句。词句是表达情理的工具,是学语文的重要任务,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它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空谈人文教育,也不能片面地进行机械的语言训练,而应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

这里还要注意的是,除了品、谈,一定要重视读,让学生通过朗读、诵读把体会到的感受、悟到的情理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感受文本内涵。学生通过探究,会对文章的内容、优美的语言留下深刻印象,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从而获得审美体验,享受审美乐趣。

案例3

在品读《守株待兔》第二自然段中“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于是,就乐滋滋地走回家去”时,教者引导同学们作了如下的词句比较:

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

他乐悠悠地走回家去。

师:“乐滋滋”与“乐悠悠”在字形上有什么区别?

生:“乐滋滋”的“滋”是三点水旁,“乐悠悠”的“悠”是心字底。

师:从这两个ABB式的形容词不同的形旁你能推断出他们不同的词义吗?

生:“乐悠悠”的“悠”是心字底,说明心里高兴,很悠闲自得的样子;而“乐滋滋”的“滋”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系。

师:这里的“水”会是什么水呢?想想,种田人白捡得这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乐得有滋有味的,看着看着,这时什么流出来了?

生:口水流出来了。

师:“滋”是指滋味,有滋味了就会流口水,“滋滋”连用说明——

生:说明口水流得很长。

师:说得好。那么,是用“乐滋滋”好还是用“乐悠悠”好呢?同桌的同学讨论一下,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来理解。

生1:因为前面写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个野兔不但是“白捡”的,而且是“又肥又大”的,想到马上就可以煮着吃了,所以口水就流了出来,因此,课文里用“乐滋滋”这个词好。

(先后有三位学生发言,大意相同,而且都能联系“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一句来品味“乐滋滋”这个词。)

师:说得真好!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是因为他——

生:“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师:因为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所以他才——

生:“乐滋滋地走回家去。”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齐读灯片中有关读写例话的语词:

阅读时要注意词语之间的联系,写作时要选择有联系的词语。

师:词语理解了,能够读出他垂涎欲滴的情态吗?

生1:(读)“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于是,就乐滋滋地走回家去。”(读得较平淡)

师:他读得怎样?(生:平淡)要读好这句话,关键是要读好“又肥又大”和“乐滋滋”这个词。特别是读“乐滋滋”这个词,要使人仿佛看到他的口水流出来一样。谁再来读读?

生2:(读得稍好,前一“滋”重读拉长,后一“滋”比较轻短。)

师:读得怎样?是不是流出一点口水?(众生笑,认可。)还有哪位同学读,看看能不能让人听起来口水流得比这位同学的还要长。

生3:(读得更好,前一“滋”重读,拉得更长。)

师:(打趣地)哟——口水流出有一尺长啦。(众大笑)

……

师:这个种田人捡得一只兔子吃就想天天捡得兔子吃,于是,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上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这个种田人是男的还是女的?

生:男的。

师:“男”字是什么结构?

生:上下结构,上田下力。

师:为什么“男”字用“田”和“力”组合而成?

(多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依据“男”字的字理和综合同学们的意见,用顺口溜概括了“男”字的形义:田加力,组成男,田间出力好男儿;男字读音又通难,男子汉就不怕难。)

师:同学们,这个种田的“男”人,他不在“田”间出“力”了,而是整天去守野兔了,他还像个“男”子汉吗?

生:不像男子汉,像个懒汉了。

师:他不劳动又想有收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什么?

生:不劳而获。

师:大家仔细看看“获”字怎么写,为什么由这几个部件组成。

(教师提示“收获”的“获”原写作“穫”,特指收获稻禾;“捕获”的“获”原写作“獲”,特指带犬打猎而捕获兽类,现已简化统写为“获”。如何识记这个字的形义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词义和自己的想象灵活识记为:要想收“获”粮食,就必须去种庄稼,所以“获”字有个“禾”,要想有兽肉吃,就必须带“犬”去打野兽,所以“获”又由“犬”和“蒦”组成。)

师:这个种田人既不去种庄稼,也不带“犬”去打猎,最后的结果如何呢?

生:野兔再也没有得到,田里也渐渐地长满了野草。

(教师课件中的“获”字先后擦除掉了“犬”“禾”“蒦”。)

师:一样都没有收获,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生:一无收获。

3.读好(展示)——加深文本体验

这个读好又回到整体上来,是学生探究之后成果的展示,可采用朗读、诵读等多种形式来操作。既可全文朗读,也可让学生自选段落句子,熟练背诵。注意,这时候的阅读,不能满足于读顺课文,它要求凭借轻重、缓急、语气、语调,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音韵、节奏、美感,通过朗读进一步体味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加深对文本的体验。

4.读活(重组)——质疑、批判、反思

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要求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质疑、批判、反思,既可对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否定、反驳与匡正,也可对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肯定、阐扬与补充,根据自己的想象判断去重组,补、续、删、改都可以。

(三)回归生活,综合实践

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在于现实生活中应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课本向课外阅读迁移,由学堂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迁移,让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对话的过程中走进生活,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与丰富多彩而复杂纷繁的现实生活直接交流,从而沟通课堂内外,使他们获得新知识,陶冶情感,发展能力,并运用相关知识,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

如学习《赵州桥》后,可让学生去调查一下家乡的桥,然后设计一座自己心目中“桥”,再用橡皮泥或其他材料动手做一做,最后写一篇桥的调查报告或赞美大桥的文章。

再如学了《爸爸的咳嗽》,可让学生去了解一下当地大气污染的情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了故事、童话、寓言后,可让学生改编成童话剧、课本剧、小品等进行表演。

总之,综合实践追求听说读写演做看等多种语文技能的整合,它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也加强了校内外课堂内外的教育整合,把语文教育延伸到学校生活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使社会、家庭乃至大千世界、自然风光、传统文化都成为语文教育的资源或场所,使学生在各种环境中受到语文教育,这样“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个理念就不再停留在认识层面,而纳入了阅读课程实践的视野,这样就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与语文修养的全面养成开辟了空间和途径。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从学生的整体发展着想,创造了和谐的师生研讨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促使他们在生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使教与学呈现出高度协调、和谐的特点,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课后所附两个案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假如》都是与新课标相配套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