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学生

(二)深入了解学生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教学前,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吃透学生的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了解学生的内容

作为一个社会人,学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在一个个矛盾体中,由于环境的不同,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区别。语文教师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要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智力水平,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而其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更加值得我们关注。“态度决定一切,习惯影响终身”,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因此,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学习态度主要看他对生活和学习的积极程度、主动程度;习惯则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见《辞海》)这个概念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是习惯可以通过长时期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二是一旦巩固下来就会变成需要并不容易改变。这同样也说明,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教育(或兴趣的激发)是可以培养的。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大家公认语文学习必须养成的十大习惯是:①熟读、背诵课文的习惯;②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③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④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⑤记日记的习惯;⑥规范地书写的习惯;⑦专注地听别人说话的习惯;⑧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⑨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⑩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2.了解学生的方法

了解学生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总体来说,有集中了解和经常性了解两种。集中了解主要有分析成绩、试卷、作业,与学生交谈、座谈等形式,经常性了解有课堂观察、批改作业、个别交谈、家庭访问、查看档案等形式。

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把握一个原则,了解学生的目的不是抓住学生的弱点,而是努力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此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要改变过去以分数定命运的做法,要在多元智力理论等指导下形成正确的学生观。

多元智力理论是在对大量的成功人士的考察之后,对传统智力观的一种反叛。传统智力观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因此,人们往往以智商高低来判断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智商测定的内容大多局限在语言和数理两个方面。事实上,这是不全面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发现,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有成就,而很多有成就之人的智商测定并不一定高。这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是否在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智力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之中,多元智力理论产生了。

多元智力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他在1983年出版了著作《心智的结构》,确立了他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在书中是这样定义“智力”的: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他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而且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人的智力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认识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运用于教学之中,就对传统的、不变的“教师讲、学生听”“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形式提出了批判。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后进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使每一个儿童的智力发挥到更高水平。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里的各种智力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力的情景,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力,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所以,了解学生的过程应该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这是我们必须要树立的一种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