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历史地理学产生和发展过程
历史地理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前身为沿革地理。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它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成书于公元初的《汉书·地理志》是一篇当代地理著作,但其所记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礼》、《春秋》,下及战国、秦、汉”。所记汉代的政区、山川地名,大都追溯汉前的沿革,此后正史中的16部《地理志》,大多因袭了这种传统。此外,从现存最早的全国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到宋代《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以至明清《一统志》,都是以追述沿革地理为其重要内容。在古代记述河渠水利的专著中,也多注意记述河渠水利的沿革,如司马迁《史记·河渠书》就从大禹治水、战国水利开始讲起,再论及当代的水利。以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至唐宋以下各代河渠水利专著,无不涉及历史上的沿革变化。除了上述地理著作中注意历史沿革外,还有专门讲沿革地理的著作,如宋代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就是专讲历代地理沿革的。元人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特别注意地理沿革。明清之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顾名思义就是为读史写的地理书。近当代历史学家也大多注意沿革地理的研究,如王国维、顾颉刚、钱穆等。因此,可以说我国古代地理著作中注意沿革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传统。
但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并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其在地理学著作中注重沿革,目的也是为研究历史服务,所以中国传统图书的四部分类中,地理类列入史部。沿革地理学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了清代乾嘉时代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20世纪初(1906年)出版、由他主编的《历代舆地图》,绘制了自春秋至明代的历代疆域政区,并辅以山川形势,历代正史地理志中的县级以上地名基本全收,并绘制了一级政区的界线,是历来历史地图中最详备的一种。在地名考订方面,吸收了以往沿革地理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地理志》中的讹误进行纠正;或一朝或一国为一组,共44组,图首冠以《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分订34册,以《大清一统舆图》为底图,朱墨套印,古今对照,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此外还有他的《水经注疏》、《水经注图》,都是中国沿革地理学史上的里程碑著作,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沿革地理作出了重大贡献。
地理学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西方科学思想输入以后的事,历史地理学也同样如此。“五四”前后,西方地理学思想和方法输入中国,许多历史学家、地理学家认为历史地理不能限于沿革地理,应全方位研究历史时期的各地理要素,才逐渐形成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此可以禹贡学会为代表。1934年在燕京大学教书的顾颉刚、谭其骧先生发起并组织了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的历史地理学会,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当代一些史学界的前辈如吴晗、韩儒林、白寿彝、冯家昇、翁独健、侯仁之、史念海和搞地方志的朱士嘉等都是当时禹贡学会的成员。同时还创办《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3月创刊,到1937年“七七”事变停刊,共出版了7卷82期,发表论文708篇,内容包括历史、自然、经济、城市、交通、人口、民族、民俗、边疆史地等各个领域,对后代有很大影响,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人员四散,历史地理的研究也告中断。
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创办的三年余,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从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转变时期。刊物初办时英文名称为: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意为“中国地理(发展)沿革史”,但自第三卷起改为: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变成中国历史地理。这说明学会已经感到传统的地理沿革史已不能适应当时的要求。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存在的时间是很短的,但在当时学术界中兴起了一个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也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现代历史地理学真正得到长足的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代会上毛泽东主席向吴晗提出建议编一套便于通读《资治通鉴》的历史地图。当时曾设想比较方便快速的是改编重绘杨氏《历代舆地图》,即利用现代制图方法重新编绘一次,但在实践过程中行不通。于是决定重起炉灶,新编一部《中国历史地图集》,经吴晗建议,由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主持此事。
从1955年开始,至1987年陆续出版、由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则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地理学上另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图集共分八册,上自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分为20个图组,分图304幅。它不仅包括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还包括边区少数民族政权所辖的地区,体现了中国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国家。内容以疆域政区为主,收录了全部可考的县级以上地名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和界线,还收录了县级以下部分重要地名,此外,山岭、长城、边塞、关津等要素以及重要的交通道路,历代河流、湖泊、海岸的变迁,均尽可能地以科学方法予以表示。全部地名约七万左右。虽然图集的性质是普通历史地图集,内容以疆域政区为主,但其方法已非完全因袭传统的沿革地理学,而是吸收了20世纪以来现代历史地理学、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测绘制图学的研究成果。它是“五四”以来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为以后历史地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图集内容还包括原始社会和四周各边疆地区的历代政区,内容超过以往的所有历史地图集。因此除了谭其骧教授所在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的同志参加外,还组织了南京大学、云南大学和中科院历史所、民族所、考古所、近代史所等一百多位同志参加。传统的沿革地理学主要从事中原王朝沿革地理的研究,对边区少数民族政权的地理一向不重视,且缺乏系统研究。如今要绘制详细的边区历史地图,许多问题需要从头开始研究。因此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国有一百多位学者对有关的历史地理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在全国历史地理学界掀起了一个历史地理研究高潮,前后达30年之久。至今60岁以上的历史地理工作者,不少是参加过图集工作的。
20世纪是中国历史地理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时期,这两部历史地图集正代表了两个科学发展阶段里程碑。
20世纪历史地理学发展的第三个高潮兴起则可以《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的编写、出版为标识。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组织编写了一套《中国自然地理》丛书,其中一本为《历史自然地理》。虽然从30年代开始有人涉及历史自然地理的个别问题,但极为零星,不成系统。自从1972年竺可桢先生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后,它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以历史气候为核心的有关历史自然地理问题,引起了历史地理学界的浓厚兴趣。再联系到60年代以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日趋恶化,历史地理学界深感对自然变迁研究的必要。《历史自然地理》这本著作的编写,正迎合了这种要求。于是历史气候、植被、水系、海岸、沙漠等一系列历史自然地理问题成了历史地理学界的热门课题。
第四个高潮的兴起,开始于9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人文地理学一度受到了冷落,历史人文地理学更无人问津。改革开放以来,人文精神、人文学科得到了知识界的关注,人文地理学也同样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1992年谭其骧教授发表了《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一文,建议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在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家的倡导下,历史人文地理掀起了一个研究高潮,开始比较集中于历史人口、农业、文化地理,以后城市、交通、物产等各方面均有明显进展。现今流传的一些历史人文地理著作,都出版于90年代。特别是环境问题受到全面重视后,地理学界深感人们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一个历史过程,因此一些研究当代地理学的工作者也感到需要有历史人文地理的知识,不少学者也加入了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行列。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地理成了热门课题,如今正方兴未艾。近年来灾害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也成为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的热门课题。这是将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结合的研究课题,着重研究人地关系。因此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历史人文地理最兴盛的时期,估计这种情况还要延续一个阶段。200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可以说是这个时期研究的初步总结。当前历史地理学普遍关心的是人地关系的综合研究,将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