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国时期
经过元明之际的长期战争,人口大量死亡、逃亡更为严重。洪武初采取了奖励和安抚政策,人口有所上升。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总数大约为7270万。其中民户6650万,军户620万。当时分布的格局:一、北五省,北平(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含今甘肃、宁夏),人口总数为1979万,占全国人口的27%,其中山东省人口最多,有611万,占全部北方人口的30%,以下依次为山西(424万)、河南(316万)、陕西(296万)、北平(293万)。二、中五省,京师(今上海市、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广(今两湖)、四川(今四川、重庆市),人口总数为3818.8万,占全国人口的52%。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是京师附近的苏南太湖流域地区,为706.9万,占全部长江流域人口的18%,平均每平方公里220人;其次为浙江省,有1113.9万,平均每平方公里110人,而以嘉兴府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506人。其次是江西(812万)、湖广(483万),四川人口最少,仅147万。三、南五省,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总人口为1158.7万。占全国人口16%,密度较稀,一般每平方公里仅二三十人,而广西除桂林府外,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云南、贵州更是地广人稀。[39]崇祯末年(1644年)中国人口约有1.5亿人口,分布的格局基本未变。
清代康熙年间全国人口已达16000万,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已至31150万,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38310万,这是清中期人口鼎盛时期,秦岭、淮河以北所占的比重为28.6%,南方为71.4%。一省人口超过2000万的有江苏(2.6)、安徽(3.2)、山东(2.8)、河南(2.3)、浙江(2.7)、江西(2.3)、湖北(2.6)、四川(2.8)、广东(2.1),不到2000万的有直隶(1.9)、湖南(1.8)、福建(1.8)、山西(1.4)、陕西(1.1)、甘肃(1.1),不到一千万的有盛京(0.24)、云南(0.44)、贵州(0.52)。全国人口最密集的为太湖流域、长江沿线和大运河沿线地区。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起事前夕,为43610万。经过长达15年的太平军起义战争后,至光绪六年(1880年)全国人口为36450万。1910年(清宣统二年)全国人口达43600万。[40]1912年内务部统计全国人口为4.058亿,1936年内政部统计为4.791亿。这些都不是经过普查的数字,精确度不高。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全国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最后公布的数字为583603417人(不含台湾等岛),可以说是我国数千年来第一次最精确的人口统计数字。
明清时期人口迁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政府行为,强迫人民迁徙。明初大移民是典型的事例。朱元璋夺取政权之初,江淮、华北地区经过长期战争,人口稀少,生产凋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洪武初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大移民。淮河沿岸的凤阳府是朱元璋故乡,洪武初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5人。故从吴元年(1367年)开始,从太湖流域、山西北部及河北真定、广东珠江流域、山东等地迁民移入凤阳地区。今人估计,洪武年间凤阳府接受移民总数约为50万,其中民籍移约为30万人,占凤阳府民人总数的70%,如加上军籍人口,移民总数约占总人口的80%。[41]苏北扬州、淮安二府在洪武年间接受了来自苏州、徽州和江西的移民约57万。[42]此外,将在南京(今上海市、江苏、安徽三地)的军士迁往云贵戍边约数十万;迁山西人于河北、豫北;迁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等州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地;迁江西人口至湖广,迁湖广人入四川,迁北平、山后(河北省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民散居北边诸卫以为军籍等等。今人研究认为,明初移民规模宏大,长江流域达700万,华北地区有490万,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达1340万。洪武年间估计有7000万人口,移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43]二是人民自动迁往他乡,其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向海外移民。临海的广东、福建等地因山多地少,人稠地(平原)狭,多出海谋生。以去台湾和东南亚各岛屿为最多。明《瀛涯胜览》记载,印尼爪哇岛上多广东、漳、泉人。《东西洋考》载,吕宋岛上有华人数万。泰国、柬埔寨等地华人流寓也很多。清初郑氏台湾时,已有闽人进入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统一台湾后,为闽人迁往台湾提供了条件。据连横《台湾通史》估计,从18世纪中叶自大陆流入台湾人口不下数十万。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在台湾的汉民达24万户,人口超过200万。1840年以后,粤、闽二省移居海外更多,据调查,从1850年至19世纪末的半个世纪里,仅广东台山一县移居海外的就有20万人。同时劳工出国也是主要形式,有人统计,1801—1850年中国迁往东南亚、澳洲及美洲等地的华工约32万。[44]以后不断有华工出海谋生,有人估计,从1840年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口以华工形式迁移出国的可能有1000万左右。[45]二是向山区进发。明代流民问题,在永乐时已见端倪,到宣德年间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批失去土地和逃避繁重赋役的农民,背井离乡,流徙他处。自宣德至成化年间,从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各省流亡的农民迁徙至豫、鄂交界的荆(州府)、襄(阳府)山区的大约有一二百万人,主要从事林、矿、纸、炭、木耳、种植等生业,因“筑棚而居”,史称“棚民”。明政府为了控制这些人口,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设置郧阳府,治今湖北郧县,辖今湖北省郧县、保康以西地区。以后流民又向秦岭、大巴山区迁徙。清代嘉庆年间川、陕、鄂、豫、甘五省白莲教起义,就是各地迁往这五省交界的流民大起义。此外,东南地区的无田农民多向闽、浙和皖南山区进发,湖南流民的目标是湘西山区,乾隆以后资沅澧等水中上游深山穷谷,多为流民垦辟。闽、粤流民甚至迁往荒岭僻壤的赣南山区。由于明代后期美洲作物玉米、甘薯的传入,使大批流民进入山区长期居留成为可能。所以自明中期后直至清代,失去土地的农民迁往山区成为当时人口迁徙的一大特点。三是向边区迁徙。明代除了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强迫人民迁往边区屯戍外,人民自动迁往边区的不多。清代幅员辽阔,边疆地区人口稀少,为内地流民的迁徙提供了条件。清代东北长白山区为满族“龙兴之地”,定为封禁区,任何人不得入内定居、垦田、采伐和掘捕人参、貂。顺治年间曾一度招民开垦辽东闲田,康熙初年即停止招垦,不论旗人汉民出山海关须至兵部领票。但不断有人或从长城口,或从天津、登州泛海潜入辽东半岛以至松花江流域,晋、鲁、豫、冀四省均有,尤以冀、鲁为多,俗称“闯关东”。再则清代政治犯多流放至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后来发展至船厂(今吉林市)、黑龙江城(今旧瑷珲)、伯都讷(今吉林扶余)等地,也吸引了一批晋、鲁商贾前往。如康熙十五年(1676年)时,船厂为宁古塔将军驻地,“中土流人千余家。西关百货凑集,旗亭戏馆,无一不有,亦边外一都会”。[46]1878年(光绪四年)清政府取消移民东北禁令后,向东北移民形成高潮。辛亥革命后,人口流入东北地区的势头未减。1911—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仍有大批冀、鲁人民进入东北地区。据统计,1912—1931年间定居于东北的关内移民为555万,1932—1941年为198万,1942—1945年又有388万华北劳工及其家属被掳至东北,其中有一部分返回原籍,总计1912—1945年从关内流向东北的移民为991万。[47]此外,冀、晋人多由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喜峰口等处进入草原,称为“跑口外”;晋、陕垦荒者则去归化(今呼和浩特)一带或河套地区进行耕种。陇东农民则多入银川平原。陕甘人进入新疆不少。光绪年间平定阿古柏政权时进入新疆的湘军,就在哈密、巴里坤等地进行屯田,屯丁中凡是娶有妻室愿留新疆者,均借给牛具籽种,指拨土地令其承垦,故有一部分湖南人由此留在新疆。

图9-3 清嘉庆二十五年人口密度图
【注释】
[1]《史记》卷53《萧相国世家》。
[2]《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
[3]《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4]《汉书》卷1《高帝纪》。
[5]《汉书》卷6《武帝纪》。
[6]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页。
[7]以上人口密度数字均取其整数,引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7—328页。
[8]《三国志》卷10《魏志·荀彧传》裴注引《曹瞒传》。
[9]《后汉书》卷72《董卓传》。
[10]《三国志》卷10《魏志·荀彧传》裴注引《曹瞒传》。
[11]《三国志》卷47《吴志·吴主传》。
[12]《后汉书》卷73《刘虞传》。
[13]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2页。
[14]同上书,第134页。
[15]谭其骧:《晋末永嘉丧乱之民族迁徙》,载《长水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17]《旧唐书》卷141《田承嗣传》。
[18]《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
[19]《唐大诏令·减京畿官员制》。
[20]《唐会要》卷84。
[21]《旧唐书》卷148《权德舆传》。
[22]《李太白集》卷26《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
[23]〔唐〕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载《全唐诗》卷167。
[24]〔唐〕李肇:《唐国史补》。
[25]《李太白集》卷26《武昌宰韩君去思碑》。
[26]〔唐〕梁肃:《吴县令厅壁记》,《全唐文》卷519。
[27]《旧唐书》卷115《崔瓘传》。
[28]〔唐〕鲍远:《鲍方传》,《全唐文》卷782。
[29]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3卷《宋辽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
[30]同上书,第197页。
[31]同上书,第201页
[32]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3卷《宋辽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0页。
[33]同上书,第420页。
[34]《欧阳文忠公文集·居士集》卷40《有美堂记》。
[35]〔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建炎四年庚申朔。
[36]〔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8、20。
[37]《宋史·地理志》、《宋会要辑稿·食货》卷69
[38]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3卷《宋辽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0页。
[39]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217页。
[40]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32页。
[41]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5页。
[42]同上书,第346页。
[43]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1页。
[44]陈泽宪:《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载《历史研究》1963年第1期。
[45]朱国宏:《中国人口国际迁移之历史考察》,载《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46]〔清〕杨宾:《柳边纪略》卷1。
[47]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1910—195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