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和南部海疆
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清廷转手致力于进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军与台湾郑氏在澎湖一战大败郑军,接着攻克台湾。从此台湾遂与大陆在一个政权统治之下。次年清廷在台湾置府,属福建省管辖,府下设台湾、诸罗、凤山三县,其东北钓鱼列岛均属中国领土。清代有关南海诸岛的文献记载和地图很多,如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屈大均《广东新语》、严如煜《海防辑要》、陈伦炯《海国闻见录》、魏源《海国图志》等等,均有千里石塘、万里石塘、万里长沙等记载,均指今南海东沙、中沙、西沙、南沙诸珊瑚岛屿。可知当时南海诸岛当在清廷势力控制之下。

图7-16 清时期形势图
自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即有图谋天下的雄心。此后统一大漠南北蒙古,进山海关与朱明争天下,平南明,削“三藩”,收复台湾,平准噶尔、回部,最终统一全国,前后经历了140余年,大小战役数十百次,艰苦卓绝,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为今天中国的疆域奠定了格局。其功当彪炳史册,永不可没。然深思之,此实为秦汉以来2000多年中华各族长期交往融合的结果。试观历史,中华2000年来,分裂最大之原由,即为农耕、游牧和渔猎三大区的对立。清廷以其渔猎区势力为代表,先笼络内外蒙古,然后再统一农耕地区,使三大区统一于一个政权之下,并以不同的统治方式统治之,使疆土有300年之稳定,其中确有不少历史经验可以研究。其一,西北民族因有外来势力的干扰以及宗教势力的影响,分裂意念较强。然该地自西汉以来即受汉族王朝的统治,当地人民与内地农耕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欲分裂,民心不从。且西部历来为中国军事镇守要地,故清廷不惜用将近100年的时间,竭尽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将西部纳入中国的版图,巩固了中国西部疆土,对中国社会稳定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时准噶尔势力不可一世,其统治地域不下于清朝。试想如无强有力的手段,东南江山可能为准噶尔所有,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必将出现大倒退,人民将沦入黑暗残暴的统治之下,其命运当可想而知。其二,台湾自古为中华民族之一高山族的居地,明清以来大批大陆沿海居民迁入该地,对传播中华经济文化起着重要作用。然其地远悬海外,与大陆联系不强。明末郑氏驱逐荷人、葡人,据有台湾,然其势孤力单,地位终究不稳。清廷一举攻下台湾,设立府县,与内地同制,使中国第一大岛与内地融入同一大家庭中,成为国际共识,不可谓不是清廷一大功绩。其三,清廷统一农耕、游牧、渔猎三大区,并非以同一模式进行统治,而是根据不同民族、地域特点,分别施以不同的统治政策和制度,取得较好效果,其中经验值得研究。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加上清廷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国力颓弱,割地赔款,成为国耻。然此前其对中国疆域缔造的功绩是不可埋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