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西沙窝沙地

三、甘肃民勤西沙窝沙地

甘肃河西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西部,有一条由北向南长约135公里,宽约20~30公里,面积约三千余平方公里的沙漠化地带,俗称西沙窝,是历史上形成沙漠化的典型地区。西汉时这里是防御匈奴的前线,置戍屯田。今尚有汉代城障烽燧遗址三角城,已陷于茫茫沙漠之中。在三角城周围分布着成片古耕地、阡陌、渠道遗迹,散落着大量汉代遗物,但没有发现汉代以后的遗物,可以推定城址的废弃及其周围垦区的沙漠化发生的时间应在汉代大规模开发的后期。唐代前期河西地区又掀起一次开发浪潮,石羊河流域开发的地域主要集中在中游今武威平原。唐代凉州六县,五县在中游绿洲平原,仅武威一县在下游绿洲平原,说明下游平原自然条件已远不如昔。就是这个武威县也仅置了27年(668—695年)后即行废弃。其原因是中游的大规模开发,使下游绿洲地区水源缺乏,耕地废弃,地表无植被保护,在强风力作用下,加速沙化。明清时期,又大规模开垦武威、镇番(民勤)两地,引起周围地区迅速沙化。明中期镇番卫“飞沙拥城”,“筑西关以堵飞沙”。清乾隆年间,镇番城“西北则风拥黄沙,高于雉堞”。[6]到了清末民初,民勤县已是“五谷枯槁,岁不丰登”的贫困县了。可见石洋河下游地区沙漠化过程的直接原因是过度的农耕开发。据记载,清咸丰八年(1858年)镇番一县人口已逾19万,[7]如此贫瘠的土地、恶劣的环境,还要负担如此众多的人口生存,唯有滥垦滥伐而已。其结果必然造成土地的沙漠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