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和唐前期(581—755年)为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展期
6世纪中叶在中国北方蒙古高原上兴起的突厥人,原居于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至阿尔泰山一带,以锻铁为业,臣服于柔然。公元552年突厥人在土门可汗领导下灭了柔然汗国,建立了突厥汗国。建牙于都斤山(又作郁督军山、乌德鞬山,即鄂尔浑上游杭爱山)。以后又“西破厌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22]此处辽海指辽河下游濒海地区,西海指里海,北海指贝加尔湖。这是公元583年前突厥极盛时期的疆域。以后,突厥势力又南进至阴山,逼临周、齐,成为中原王朝北边的强大邻邦。隋朝初年,不断侵扰东北、北、西北三边。公元583年突厥内部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东突厥居于阿尔泰山以东的蒙古高原,西突厥居于阿尔泰山以西至雷翥海(里海,一说咸海),包括准噶尔盆地、伊犁河流域和楚河流域。时东突厥已衰,西面为西突厥所困,东面又畏契丹人入侵,584年向隋朝求援,隋朝同意其部落度漠南,寄居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白道溪),立约以沙碛与隋为界。隋朝乘机取得河套地,置五原、榆林等郡。这是隋朝向北疆的开拓。
公元608年(隋大业四年)隋军进驻伊吾城(今新疆哈密),设伊吾镇,610年置伊吾郡。609年隋军大破据有今青海省和新疆东部的吐谷浑国,可汗伏允远循雪山(今甘肃岷山),“其故地皆空,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东南)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23]隋朝在其地置西海(治今青海湖西7.5公里伏俟城,即吐谷浑国都城)、河源(治赤水城,今青海兴海县东南)、鄯善(治今新疆若羌)、且末(治今且末)四郡。前二郡在青海境内,后二郡在新疆东南部。加上610年所置伊吾郡,为西北五郡,包括了新疆东部和青海省大部分,中原王朝西部郡县设置如此之远是前所未有的,当为十六国以来中原文化在西部开拓的结果,在疆域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图7-9 隋时期形势图
在西南,隋朝初年开始企图恢复对两晋南朝以来原宁州的统治,公元593年(开皇十三年)前后,在味县(今云南曲靖)置南宁州总管府。其统治区西南止于今礼社江、元江一线。此后不断受到爨族人民的反抗,不得不放弃南宁州,西南边界保持在今贵州西部的安顺东部地带。
在南方,隋炀帝大业年间疆域也有所扩大。公元605年(大业元年)派大将军刘方平林邑国,置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林邑、比景二郡约在旧日南郡境内,海阴确址无考,南界当已超过日南郡旧界,至越南南圻一带。但为时很短,只有数月的时间,刘方退兵后不久,林邑即复其国。海南岛再度归附中原王朝也在隋炀帝时代。自西汉末年昭、元二帝时代先后罢弃了武帝时代在海南岛上设置的儋耳、珠崖二郡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海南岛一直为当地土著俚族人所居。隋初海南岛为俚族首领高凉冼夫人所控制,隋文帝封冼氏为谯国夫人,开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承认其对当地的统治。仁寿(601—604年)初,冼夫人卒,隋朝才正式控制了海南岛,610年(大业六年)在海南岛上设朱崖、儋耳、临振三郡。上距汉元帝时罢弃珠崖郡已有656年,[24]中原王朝又重新控制了海南岛。隋末战乱,中原王朝对边区失去控制。吐谷浑复国,收复了为隋朝所占故地,脱离了中原王朝。海南岛又在俚族酋豪冯氏控制下,至唐武德初才归附中原王朝。
唐初太宗、高宗统治(627—683年)的半个世纪里,是中原王朝疆域的又一个扩展时期。
(一)北方疆域的开拓。隋末东突厥势力增长,东至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都在其役属之下。630年(唐贞观四年)唐朝出兵灭了东突厥,“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25]将漠南地区收入版图。此后五十年,东突厥一直是唐朝的属国。6世纪以前活动在漠北的铁勒诸部役属于突厥。629年,在东突厥将亡之际,铁勒部之一薛延陀建汗国于漠北,建牙于郁督军山下。其盛时疆域东至室韦,西至阿尔泰山,南至突厥,北临瀚海(指杭爱山)。[26]646年(贞观二十年)唐朝一举灭了漠北的薛延陀,大漠南北全入唐版图。于是以大漠为界,在漠北设安北都护府(先于647年置燕然都护府于河套乌加河北,663年移治回纥本部土拉河畔,改称瀚海都护府。669年改称安北都护府,仍治漠北,在今蒙古共和国杭爱山东端),统辖漠北铁勒诸部都督府州;在漠南设单于都护府(663年置云中都护府,治云中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土城子,664年改称单于都护府),统辖漠南突厥诸部都督府州。这是唐朝北方疆域极盛时期。679年(调露元年)由于单于都护府境内的突厥叛唐,682年(永淳元年)突厥复国,唐朝势力退出漠北。698年(圣历元年)单于都护府并入安北都护府,移治阴山以南。[27]
7世纪初,回纥兴起于薛延陀北娑陵水(今色楞格河)一带,先臣服于突厥,后臣服于薛延陀。突厥亡后,与薛延陀平分漠北。646年薛延陀为唐所灭,回纥奄有其地。744年(天宝三载)建国,745年击杀突厥白眉可汗,斥地辽阔,东极大兴安岭的室韦,西至金山(阿尔泰山),南临大漠,尽得突厥故地。建牙鄂尔浑河,为漠北一大强国。
(二)西北疆域的扩展。西突厥射匮可汗在位时(611—618年),征服了准噶尔盆地的薛延陀族,拓地东北至阿尔泰山,东南至玉门,西北至里海,西南至兴都库什山,618年更北并铁勒余部,西南逾阿姆河,占领吐火罗斯坦(今阿富汗北部),建牙庭于龟兹以北三弥山裕尔都斯谷,又在千泉[28]建夏都,为唐初西北一大劲敌。630年(贞观四年)唐灭东突厥,对西域震动很大。就在这一年,西域胡人所居伊吾七城(即隋伊吾郡地)降唐,唐朝于其地置西伊州(治哈密),632年改名伊州。这是唐朝进入西域的第一步。640年(贞观十四年)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于其地置西州和安西都护府。同时又取可图浮汗城(今吉木萨尔北古城子),置庭州。644年取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648年取龟兹(今库车),西突厥裕尔都斯谷之汗庭归唐所有。次年移西域都护府于龟兹,并置龟兹、于阗(今和田)、疏勒(今喀什市)、碎叶(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四镇。659年(显庆四年)唐又平西突厥,至此西突厥及其属国全境入唐版图。唐朝在东起阿尔泰山、西至咸海的西突厥本部设置了几十个羁縻都督府州,由昆陵、濛池二都护府统辖。这二都护府和河中地区(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及天山南路城邦诸国都属安西都护府管辖。661年(龙朔元年)又在阿姆河以南西域十六国置羁縻都督府州,势力最远伸至波斯。这是唐朝西北疆域最盛的时期。702年(长安二年)分安西都护府,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分辖天山以北昆陵、濛池二都护府所领突厥诸部;安西都护府只辖天山南路及葱岭东西城邦诸国。[29]在665年(唐麟德二年)时由于大食势力的扩展,唐朝势力退出葱岭以西。715年(开元三年)唐朝击退了吐蕃、大食的进攻,势力一度又扩至葱岭以西。751年(天宝十年)唐朝与大食的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一役战败后,唐朝势力退至葱岭以东,在葱岭以西的影响大为削弱。
(三)东北疆域的变迁。隋唐初年朝鲜半岛上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高丽在北,新罗据东南,百济居西南。隋代曾四次出征高丽,均以失败告终。645年(唐贞观十九年)唐朝军队开始进入高丽本土,攻下许多城市,后因天寒而班师。660年(显庆五年)唐先灭了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667年(乾封二年)唐再次进攻高丽,次年(总章元年)攻下平壤,灭高丽。于其地置都督府州县,并设安东都护府于平壤,统理高丽及靺鞨诸部府州,辖区西起辽河,东与北抵海,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地区,南及朝鲜半岛北部及西南部。这是唐朝东北疆域最盛的时期。但不久即遭到高丽人民的强烈反抗,同时新罗也向北扩展。670年(咸亨元年)安东都护府被迫内迁移治辽东,676年(仪凤元年)移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677年(仪凤二年)移治新城(今抚顺市北高尔山)。开元以后移至辽西,放弃了对辽东的控制。[30]开元后期辖境南部缩小,浿水(今朝鲜大同江)以南为新罗所有。天宝以后安东都护府废,辽东遂空。居于松花江上游的粟末靺鞨乘机兴起,据有其地。
隋唐之际,东北地区的勿吉又称靺鞨,分黑水、粟末等七部。当唐朝势力在东北削弱之时,居于松花江流域的粟末靺鞨扩展势力。698年其首领大祚荣在忽汗河(今牡丹江)上游东牟山筑城,建立震国。713年(唐开元元年)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遂改称渤海国。8世纪中(唐天宝末),渤海国迁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市南东京城)。当唐朝与高丽双方在辽东势力都受到削弱时,渤海起而取之,逐渐扩展势力开拓疆土,其盛时南以泥河(今朝鲜咸境道龙兴江)与新罗分界,东北至黑龙江下游与黑水靺鞨为邻,北隔那河(今东流松花江)与室韦为界,西与契丹接境,西南抵辽东地区与唐为邻,东至于海,为“海东盛国”。
唐朝盛时曾于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在契丹所居的西拉木伦河流域置松漠都督府,在奚所居的老哈河流域置饶乐都督府。726年(开元十四年)在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下游与乌苏里江流域黑水靺鞨分布地(其中窟说部在今库页岛上)置黑水都督府。742年(天宝元年)以前又在黑龙江中上游和嫩江流域室韦分布地置室韦都督府。以上都督府均归安东都护府管辖,但均属羁縻性质,安东府内迁后,渐失控制。

图7-10 唐时期形势图
(四)西部和西南部疆域变迁。隋末战乱,吐谷浑摆脱了隋朝的统治,重新复国,但其国势已不能与兴盛时相比。唐武德(618—626年)初开始,与其役属的党项一起不断侵扰唐朝的甘南、川西边境。629年(贞观三年)开始有不少党项部落归附,唐朝在其地设置了几十个州县,最西到达今四川阿坝和青海阿尼玛卿山一带,“于是自河首积石山而东,皆为中国地”。[31]635年(贞观九年)初,在吐谷浑煽动下,已附唐的党项羌皆叛归吐谷浑。同年唐朝出兵平定了吐谷浑和党项,又将四川西部西羌部落改入版图,在大小金川一带也设置了州县,边界线西推至黄河河曲,其南大致以折多山为界。吐谷浑作为一个唐朝边区部族臣属于唐朝。此后吐谷浑不断受到吐蕃的侵扰和攻击,663年(唐龙朔三年)为吐蕃所灭,其地全为吐蕃所占。从此吐谷浑作为一个部族分别归吐蕃、唐朝统治,散居于青、甘、陕、宁等地。吐谷浑建国如自329年起计,共334年。
在此同时,吐谷浑的西南今西藏地区有吐蕃族的兴起。吐蕃原居于雅鲁藏布江一带,6世纪中开始强大,至6世纪末与吐谷浑、苏毗为青藏高原上三大势力。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650年)在位,自山南匹播城(今泽当琼吉宗)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统一西藏高原,再征服了北面的苏毗(西藏北部)和西面的羊同(西藏阿里地区)以及南边的泥波罗(今尼泊尔),其疆域一度扩至今印度河上游包括拉达克即大小勃律和尼泊尔地。7世纪下半叶,吐蕃更为强大。663年(唐龙朔三年)击破吐谷浑,尽有其地,遂统一了青藏高原。后多次与唐朝争夺安西四镇,为唐朝西南一大劲敌。
在西南方面,唐初即进行西南边疆的经营,招降边境各族,以其首领为刺史、都督,皆得世袭。621年(武德四年)于味县置南宁州总管府,624年改为南宁州都督府,其时西界扩展至今云南弥渡、华宁一带。664年(麟德元年)又于今姚安县置姚州都督府(治姚安),辖数十羁縻州,加强对洱海地区的统治,其西界大致为澜沧江、元江一线。
在南部边境,唐武德初尽有隋交趾之地,622年(武德五年)置交州总管府,后改都督府。679年(调露元年)改为安南都护府,治宋平(今越南河内),其辖区西南界有今云南东南、广西西南和越南北部地,南至今越南河静省南部和广平省北部交界的横山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