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边疆的变迁

四、东北边疆的变迁

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起兵,至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完成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事业,但对明朝仍十分恭顺,接受明朝封赏。以后至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先后统一了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自东海至辽边,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鲜、鸭绿江,同一语音者,俱征服,是年诸部始合为一”。[51]成为辽东地区一大政治势力。1619年萨尔浒一战,大败明军,并筑萨尔浒城,自赫图阿拉迁都于此。此后,后金由防御转入进攻,而明朝由进攻转入防御。接着后金即进攻沈辽地区,辽左望风瓦解。1621年(后金天命六年)迁都辽阳(今辽阳市太子河东新城村),名曰东京。以后,1636年漠南蒙古归附清朝,1638年漠北蒙古向清廷朝贡。从而消除了清军后顾之忧。1642年(清崇德七年),自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整个黑龙江流域东至库页岛全部改入清朝版图。

沙俄在15世纪末,越过乌拉尔山,进入远东,17世纪中叶起,沙俄更向东挺进,势力侵入黑龙江流域。1650年强占了索伦部达斡尔人建立的雅克萨村(今漠河东、黑龙江北岸),后又建立城堡。1658年在石勒喀河(今黑龙江上游)、涅尔查河口建立了尼布楚城(今涅尔琴斯克),作为侵略和贸易的据点。当时清廷正在对付国内问题,无暇顾及边地。康熙平定“三藩”乱后,采取了加强东北边防的措施。1684年(康熙二十四年)清军在围攻雅克萨城中打败俄军后,中俄双方于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发源处沿外兴安岭直达于海,为两国之界。拆毁雅克萨城。唯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存放待议。这个条约规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为中国的领土,事实上沙俄也承认他们进入黑龙江地区是非法的。但同时俄国也获得了贝加尔湖以东至尼布楚城一带地区,并将乌第河、外兴安岭之间划为待议地区,这对他们有利。总之,《尼布楚条约》是在双方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的条件下缔结的,使中国东北边境取得了较长期的稳定。此后至19世纪中叶是为中俄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