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后期至五代(756—960年)为中原王朝疆域收缩和边区民族政权疆土扩展期
安史乱后,唐朝国力严重削弱,周边各族因长期受汉文化的影响,加强了自身的政权建设,乘机扩大了疆土,使汉族政权的疆土日缩。
(一)北方疆域。8世纪中叶开始称雄于漠北的回纥汗国,对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和收复两京(长安、洛阳)、河北,出力很大。9世纪初,回纥更强,大破吐蕃,恢复了自北庭、龟兹西至拔贺那国(今乌兹别克费尔干纳盆地)的交通道路,雄踞漠北。840年左右,回纥内乱迭起,被黠戛斯乘机攻破,各部分散,一部分南迁至唐边塞受唐招抚,余众分三支西迁:一支西南至甘州(治今甘肃张掖市)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地区,史称河西回鹘、甘州回鹘,11世纪初为西夏所并;一支西迁至新疆东部,以高昌(今吐鲁番)为中心,建都喀喇和卓城(今吐鲁番东35公里),疆域西包龟兹,东至敦煌,北界天山,南邻于阗,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一支西迁至新疆西部和中亚,从10世纪中至13世纪初,以楚河为中心,建立了黑汗王朝,又称哈喇王朝,都城八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其西界至阿姆河,包有今新疆西部和中亚河中地区。
(二)东北疆域。安史乱后,居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契丹和奚脱离了唐朝的控制,日益强大,10世纪初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公元916年建立强大的契丹帝国。此后为扩展疆土,西征回鹘、党项、吐谷浑、阻卜(靼鞑)和突厥余部,926年还灭了东面的渤海国,建为东丹国,952年又为辽所并。其时辽国疆域东至于海,西通西域。五代后唐时先占有营、平二州(今河北滦河下游和辽宁大凌河流域)。936年后晋又割让山南代北地区的幽云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给契丹,大体相当于今北京市和河北、山西二省的北部地区。947年建国号曰辽。五代末后周于959年(显德六年)收复了十六州最南的瀛(治今河北河间)、莫(治今任丘北鄚州镇)二州后,中原王朝和辽(契丹)以河北的白沟河和山西内长城为界。
(三)西南疆域。安史乱起,唐朝将陇右、河西及四镇兵力东调平乱,西边国防空虚,吐蕃伺机而取有唐朝的川西北、青东、甘东南地区,公元764—781年又先后占凉、甘、肃、瓜、沙州,河西走廊尽入吐蕃。8世纪下半叶,吐蕃进入极盛时期,其疆土除本土青藏高原外,北包有河西走廊至新疆东部、湟水流域,东至陇山,东南有云南省西北角和四川盆地的西部山区,南有尼泊尔,西至中亚。国势十分强大,并不时与唐朝冲突,侵入关内道北部诸州,763年曾一度攻占长安。此后回鹘与唐联合对付吐蕃,云南的南诏也脱离吐蕃的羁绊,吐蕃处境孤立,势力日削。这样,吐蕃曾多次与唐会盟、败盟,最后于821—822年(唐长庆元至二年)会盟,于次年立《唐蕃会盟碑》(该碑今仍屹立于拉萨大昭寺前)。9世纪中,吐蕃内乱。848年(唐大中二年)沙州土豪张议潮率众起义,赶走吐蕃守将,收复瓜、沙二州,遣使向长安报捷。851年遣使奉瓜、沙、伊、西、肃、甘、兰、鄯、河、岷、廓十一州图籍入献唐朝。唐封其为归义军节度使。861年(唐咸通二年)张议潮又收复凉州。吐蕃退出陇右、河西。时归义军辖区东抵灵州,西达伊吾,尽有河西之地。时吐蕃内部分裂,王朝瓦解,西藏遂陷于分裂割据局面。
西南方面有南诏的建国。隋唐时期在今云南洱海周围地区以乌蛮为主体和白蛮等族长期融合形成六个部落,史称“六诏”(诏即王的意思)。六诏是蒙巂(今巍山北)、越析(今宾川)、浪穹(今洱源)、邆川(今洱源东南邓川)、施浪(今洱源东)、蒙舍(今巍山北)。蒙舍地处六诏最南,又称南诏。唐前期曾于其地置姚州,此后数十年间,唐与吐蕃的斗争中,南诏始终附唐。唐朝需要在洱海地区建立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与吐蕃抗衡。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统一了五诏。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唐封其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在洱海地区建立了统一政权,但仍在唐姚州都督府的监督之下。以后南诏强大,并吞了洱海地区的东西两爨。750年(天宝九载)开始与唐朝对立,攻陷姚州都督府,迫使唐朝势力退至金沙江北岸。765年(永泰元年)以洱海、滇池为中心的云南地区全统一在南诏政权之下。前期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和旧大理间太和村),779年迁都羊(阳)苴咩城(旧大理)。9世纪时为最盛,其时疆域有今云南全省,四川大渡河以南,贵州西部以及缅甸、老挝北部,北与吐蕃接界。902年为权臣郑氏所篡,建立长和国,南诏亡。后又经赵氏天兴国(928—929年)、杨氏义宁国(929—937年),至937年政权落在南诏贵族段氏(白族)手中,建立了大理国。
唐末交州土著势力崛起。906年交州土人曲承裕据安南,自称节度使。930年为南汉所灭,后经杨廷艺、皎公羡割据,至938年吴权自立为王,越南北部自成一区,脱离了中原王朝。自汉武帝平南越起,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原王朝直属版图的越南北部地区,至此完全脱离汉族中原王朝而独立。
从唐朝在756年安史之乱前后中国疆域变化的史事看来,中国主体王朝也即中原王朝国力的盛衰与中国疆域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中原王朝国力强盛时,边区少数民族政权无论是从仰慕中原经济、文化出发,抑或迫于强大的政治压力,形成一种强烈的向心力,以中原王朝首都为中心,其辐射力可达东西数万公里。当中原王朝内部发生动乱、国势衰落时,这种向心力立刻变成离心力,边区民族政权纷纷独立,自求发展,扩展自己的国力。这几乎形成一种规律,从中国疆域变迁史上可获证明。但由于其在与中原王朝合为一体的过程中,长时期地接受了中原文化,使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相互交融,当中原地区再度出现强有力的政权时,这些边区民族又可能再一次投入中华大家庭的怀抱。这从以后的疆域史上也可获得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