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华夏诸国的疆域
春秋初年,全国处于分裂状态,见于《左传》的大小国家有120多个。而其时四周夷狄却嗣机入侵中原华夏地域。“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1]西方关中地区为犬戎所据,东方的山戎、北戎曾扰燕、齐、郑,山东东部、淮北一带的东夷、淮夷势力也伸入中原地区。最强大的是狄,居于山西中部以北、陕西北部及太行山东西两麓,地域广大,并四出侵扰,主要是向东向南扩展,如侵邢(今河北邢台),灭卫(今河南淇),灭温(今河南温县),并多次侵扰晋、齐、郑、鲁、宋等大国。南方荆蛮的楚势力也逐步强大,经江汉间向北发展,并吞了汉淮间许多小国,“汉阳诸姬,楚实尽之”[2],还占有了南阳盆地和汝颍河流域。中叶以后,五霸迭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相继和戎狄展开斗争。齐西征戎狄,东并山东半岛诸夷;晋并太行东西、大河南北诸戎狄;秦并关中自陇以东诸戎,基本上控制了关中四周土地。原处中原地区的戎狄、东夷也渐与华夏融合,南方的楚越“蛮夷”之地也多夏化。如西周末年楚国自称“蛮夷”,到春秋后期则以“华夏”自居。所以到了春秋末年诸夏范围又有所扩展。秦国的西疆到了渭水上游今宁夏东南部和甘肃东部;东逾黄河和崤函之塞,与三晋对峙;东南逾今商洛地区与楚为邻;南逾今陕西汉中地区进入巴蜀;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晋国兼并戎狄后,北疆到了山西中部汾河中游,东北达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东南部;先后都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新田(今曲沃县西北)。齐国北疆至黄河,与燕接界,西至济水,与卫为邻,南以泰山与鲁分界,东灭莱国,据有山东半岛,以临淄(今淄博市临淄)为都城。燕国的北界到了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的大凌河流域,西面尚有戎、狄诸族,南面与齐为界,都城在蓟(今北京城西南部)。南方楚国的势力北达汉水中游连及淮域,东至江淮中部,西至陕西东南部和四川东部,南达湖南洞庭平原。建都于郢(今湖北荆州市北纪南城)。越国原据有今浙东一带,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勾践时灭吴,向北扩展,疆土有今江苏北部运河以东和山东南部,苏南、皖南、江西东部和浙江北部,并一度迁都琅邪(今山东胶南市南),与中原诸国会盟。

图7-1 春秋时期中心区域图
春秋战国之际,战争频仍,中原诸国相互兼并,至战国初年,只剩下了十余国,其中的韩、赵、魏、齐、楚、燕、秦七大强国,史称“七雄”。这时七国国势强盛,纷纷向四边开疆拓土,置郡县,修长城。魏国原有晋南、豫北和豫中偏东一带,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取河西白狄地(今陕北)及部分秦地,“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3],即今陕西北洛河的魏长城。都城先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赵国占有今山西中部、北部以及河北中部和西北部,其北界原在今桑乾河上游一带,赵武灵王时(前325—前299年)“胡服骑射”,向北击败了林胡、楼烦,疆土扩展至河套、阴山地区,置云中、雁门、代郡,筑长城自代(今河北蔚县)西傍阴山山脉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区东北狼山口),都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燕国原有河北北部和辽南一带,燕昭王时(前311—前279年)击退了东胡,却地千余里,在北边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筑长城西起造阳(约今河北张家口附近),东经辽东,又东至满潘汗(今朝鲜清川江一带)与朝鲜分界,仍以蓟为都。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境内还有断续的燕长城遗址存在。韩国国土最小,据有今晋东南、豫西及部分豫中地区,先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后迁都郑(今河南新郑)。西面的秦国拓土最为显著,秦惠王时(前337—前321年)南攻楚汉中,取地300公里,置汉中郡。昭襄王时(前306—前251年)灭义渠等戎而置陇西、北地二郡(在今甘肃东部),疆界扩展至今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的泾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于是筑长城,西端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洮河而上,东北沿北地、上郡北界,至今陕北黄河西岸止,今仍有遗址存在。先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后向西迁都咸阳(今咸阳东北)。齐国在战国仍然强大,都城仍在临淄,疆土北至河北中部与燕分界,南至泰山与鲁为邻,西隔黄河与赵、魏对峙,东至于海。楚国在战国时期空前强大,大肆开疆拓土,初期灭蔡,占有淮北地,后又灭莒(今山东莒县),后期灭鲁,据有山东南部地;向南越过了洞庭湖到了湘、资、沅、澧流域,向西占有了湘西、鄂西地区,设置了巫郡、黔中郡,势力还远及广西平乐一带。前279年左右楚顷襄王派庄蹻由黔中郡向西南进入贵州夜郎国,直至滇池(后黔中郡为秦国所有,庄蹻即在云南自称滇王)。战国中期楚灭越,疆土拓至浙江及海。晚期曾先后迁都陈(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寿县西南)。
总之,到了战国末年,七雄的疆域范围,东北过鸭绿江到了朝鲜北部,北面到了内蒙西部河套地区、山西、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西面抵达甘肃洮河流域,南面已有浙江一半、江西北部、湖南全省及贵州、四川一部分,为秦统一后的疆域打下了基础。
战国初年,华夏诸国的周围分布着许多蛮夷和戎狄,以后有的与华夏族合并、融合,有的保持自己发展的道路。靠近中原地区的戎狄,先后为魏、赵、韩、秦合并,遂与华夏族融合。东夷和淮夷也为齐、鲁所并。南方越族的许多地方成为楚国的领地。较远的如北边的林胡、楼烦,原居于晋、陕北部和内蒙古地区,先曾为秦、晋、燕北边大敌,战国时受赵、燕攻击,渐次退出长城以外,为匈奴所并。战国后期,匈奴南下,成为华夏族北边的劲敌,“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4]。东北地区今大兴安岭南端至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东胡所居,其东为濊貊,居在今长城以外辽宁、吉林一带,再东则为肃慎地区,已远至今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了。在河西地区有羌人和月氏人。西南巴蜀为秦人占有后,其西、其南还有且兰、夜郎、滇、昆明(均在今云南、贵州一带)、邛都(今西昌一带)、巂、筰都(今四川大渡河、雅砻江流域)、徙(今四川天全一带)、冉駹(今四川茂县汶川)、白马(今甘肃成县)等各族。楚国西南有百濮、群蛮。大江以南有百越,分为东瓯(今浙江南部)、闽越(今福建)、南越(今广东)、骆越(今广西)等。

图7-2 战国时期中心区域图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疆域变迁的总趋势:一方面是华夏地区由中原向南向北,逐渐扩展。夏时主要统治区在黄河中游地区;商时南至淮河,北至河北中部;周时南面到了长江南岸,东北到了辽宁南部;春秋时南到洞庭湖,北至山西中部;战国时南至五岭,北至阴山。另一方面是从下游向上游发展,夏商时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周时向西发展到渭河上游,春秋时发展到洮河。长江流域从下游向上游发展与黄河流域有所不同,主要由于交通关系,黄河流域诸夏文化先到长江中下游,然后向上游发展。从西周诸国林立,华夏与戎狄、蛮夷杂居的局面,至春秋五霸迭兴,华夏文化圈的扩大,再至战国七国争雄的局势,最后出现秦帝国统一局面的形成,前后大致经过了8个世纪。在这800年里,通过政治(包括战争)、经济、文化的交流,相互融合,相互认同,最后通过军事手段,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