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南部边区形势

五、南部边区形势

三国蜀汉时西南少数民族所居的南中地区(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地区),设置了不少郡县,于214年设置庲降都督以统之。271年(西晋泰始七年)分益州南部置宁州,辖云南大部分和贵州、广西一小部分。南朝时对西南地区控制不力,至6世纪中叶侯景之乱后,分布在滇东黔西一带的爨族乘机独立,影响到周围其他民族纷纷脱离南朝,南朝萧梁的势力退出了宁州,由当地土豪爨氏家族控制。于是大渡河、川江以南的南中地区形成西南各族林立的局面。四川盆地西部山区则为党项羌所占有。

越南方面,自东汉末年林邑国建立后,不断向北扩展。248年林邑北侵占有了日南郡最南的寿冷县(今广治北),以此与东吴分界。东吴日南郡南界北缩至北纬17度。南朝时势力更弱,整个日南郡均为林邑所有,边界北缩至北纬18度。

从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末的近四百年内,中国疆域变迁的主要特点是边区少数民族纷纷建立了有一定统治规模的政权,军事势力逐渐强大,统治区域南北都有所扩展。不仅包含了原有的游牧地区,还包含了漠南的农耕区。这说明秦汉以来边区民族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渐适应农牧两种文明的结合。能够将两种不同经济区联合在一个政权之下,表现了政治的成熟和经济上的兼容,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一定影响。同时原来的中原王朝由于北部游牧民族的入居,发生了长期战乱,黄河流域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加强,统治地区犬牙交错,互相之间,消长频繁。这种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帝国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就整个中国疆域而言,除了西南边境有所内缩外,北部边境的规模无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