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要素,如气候、植被、水文、地貌(河流、湖泊、海岸、沙漠)、土壤、生物,等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时期里,自然环境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恩格斯指出:“如果地球是某种生成的东西,那末它现在地质的、地理的、气候的状况,它的植物与动物,也一定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它一定不仅有在空间中互相邻近的历史,而且还有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67页)这种空间上、时间上的每一重大变化,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反之,人类社会的活动,也同样影响着周围的自然环境。因此,研究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迁,不论对历史学还是地理学,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多样,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及其在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极其复杂的。本书仅就气候、植被、河流和湖泊、海岸、沙漠等要素,根据现有的科研成果,对中国自然环境在历史时期的变化作概貌性的介绍。

人文地理环境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在地球表面上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首先是从事与自然界适应的生产活动,如采集、狩猎,以后有了改造和适应自然的农业,随着生产力提高,手工业从农业分离,成为一独立生产部门,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产生商业贸易,于是城市和交通成为人们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系列经济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变迁,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对象。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国家,有国家必然有疆域,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21年)就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央政府需要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理,则又产生地方行政区划;历史上疆域的伸缩,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最具有地域性,人类各种活动又都在此范围内进行,因此,历代疆域、政区的变迁成为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础。人类是引起以上各类地理分布及其变迁的主要载体,民族又是人类中具有特色的群体,于是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徙,民族分布和融合,成为历史人文地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人类是有思想的动物,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各种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出不同的观念、信仰、习俗、行为方式,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地域差异,这是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内容。历史人文地理内容极为丰富,变化纷繁。本书仅对疆域、政区、人口、农业、手工业、城市交通和文化等方面作概貌性的介绍。

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研究的资料和方法,既有历史的,也有地理的,还包括考古的,等等。其科学属性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即有讨论,有三种观点:一是历史学的分支,这往往是历史学出身的研究者所主张的;二是地理学的分支,往往是地理学出身的研究者所主张的;还有主张边缘学科的。现在比较一致认为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地理学中是三级学科,属二级学科人文地理学,受西方地理学影响,在历史学中由于传统地理学为史学的一部分,故定为二级学科。

众所周知,自然界自身变化是以万年计的。而人类为生存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引起的自然界变化则是短促的,数十年即可有明显变化。因此,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同时自然环境的变迁,又反过来给人类活动带来某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如何科学地处理好人地关系,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

从20世纪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历程来看,这一百年内,前七八十年,主要是作研究的基础工作。地理学的一切研究基础是地图,研究的最后成果也必须用地图来反映。《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出版为历史地理各分支的研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的出版,为历史自然地理分类研究奠定了基础。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历史自然地理的各分支如气候、植被、河流、海岸、沙漠等得到很大的发展。90年代以来,历史人文地理分支如人口、农业、城市、文化的成果如雨后春笋。但学科发展也是“久分必合,久合必分”。因为在研究实践中感到单科分支的研究有的问题很难说清。例如研究农耕区的扩展伸缩,不了解气候、河湖的变化,不了解当时政治格局、人口分布的变化,很难作十分深入的分析。研究者越来越感到有综合研究的必要,因此上世纪末以来,历史地理学向区域综合研究发展。区域自然、人文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必将更能显示历史地理学的特点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