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
2025年11月01日
一、史前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
历史时期的粮食作物是在史前农业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起来的,通过考古发现的大量谷物中,粟、黍、稻最具代表性。它们的地理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以北为粟、黍主要分布区;秦岭、淮河以南主要种植水稻。
粟是史前时期黄河流域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都发现过粟,黄河流域之外,东北、西藏、台湾一带的较干燥的高地上也发现有粟,这表明粟是一种种植范围非常广的作物。至少六七千年前华北地区已大量种植。黍的地理分布与粟相当,是华北地区与粟共存的一种农作物。
稻在秦岭、淮河以南种植范围很广,史前水稻主要分为粳稻、籼稻两种。我国的野生稻分布很广,长江中下游又较早出现了农耕文化,因此这一地区很可能是栽培稻起源的中心。黄河流域发现的稻作遗存尚未得到肯定的证实,安志敏先生认为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这里水稻的种植量是十分有限的。[110]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绝少发现小麦,西周以后的遗址中才开始有了碳化小麦。学术界一般认为小麦原产西亚,商周时传入中国。粟、黍、稻等农作物构成了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基础,见于甲骨文记载,至商周时期除了麦类作物的地位明显提高,其他主要作物构成基本与史前时期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