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海岸
渤海湾在黄河口与滦河口之间。距今8000~5000年的冰后期,冰川消融,全球海平面上升,渤海湾海岸线约与今4米等高线(大沽零点)相当。据在今天津北距海岸50公里的大杨庄钻孔资料推断,距今7000年前左右,海水已逼近今洼淀腹地。[4]此后,气候转冷,海水消退,海岸线逐渐向东推进。据近几十年考古调查,天津市区附近渤海湾西岸有4条高出地面呈带状的古贝壳堤,自西向东:Ⅳ.市区南部沈清庄—同居—翟庄—黄骅的苗庄贝壳堤;Ⅲ.小王庄—巨葛庄—沙井子贝壳堤;Ⅱ.岐口—上古林—泥沽—军粮城—白沙岭贝壳堤;Ⅰ.马棚口—驴驹河—蛏头沽贝壳堤坝。据C14测定,第Ⅳ条贝壳堤距今5000~4000年,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第Ⅲ条贝壳堤距今3800~3000年,约相当于殷商时期。第Ⅱ条贝壳堤其北段发现战国时期遗址,南段发现唐宋时代文物。经C14测定,南段岐口附近,下层距今2020±100年,上层距今1080±90年;北段在白沙岭附近,距今1460±95年,说明这条贝壳堤是经历约千年时间塑造而成的。第Ⅰ条贝壳堤则形成于宋代以后(见附图)。[5]渤海湾海岸线的伸展与黄河入海地点的变迁密切相关。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黄河长期从渤海湾入海。当时黄河中上游植被覆盖良好,黄河下游河道含沙量不高,再则战国中期黄河下游河道全面筑堤以前,黄河下游在河北平原上分成多股在天津、河北黄骅和山东无棣间游荡,泥沙分散,输送至天津海口的泥沙并不多。在波浪的作用下,宜于贝壳堤的形成。这是第Ⅳ、Ⅲ条贝壳堤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战国中期下游河道全面筑堤以后,其主流在黄骅一带入海。东汉以后,黄河改由山东利津、滨州市一带入海,天津附近来沙明显减少,海岸线由淤泥质海岸转变为沙质海岸,从而形成了第Ⅱ条贝壳堤。以后黄河在山东入海口的泥沙向北扩散,在堤外堆积了海滨平原。1048年以后,黄河大概有80年的时间在天津入海。当时黄河含沙量很高,大量泥沙排入海中,不利于贝壳堤的成长。1128年黄河改由泗、淮入海,黄河下游从此脱离了河北平原,渤海湾的来沙减少,故又形成了第Ⅰ条贝壳堤,是为19世纪中叶前的海岸线。
渤海湾南部的海岸线,自公元70年黄河改由今山东利津、滨州市间入海后,三角洲推进迅速。9世纪河口在今滨州市东70公里。金时于永利镇置利津县(1192年),其东北35公里还有丰国镇盐场。12世纪黄河夺淮后,原先的三角洲海岸受波浪的侵蚀,有所后退。1855年黄河又改从山东利津入海,新三角洲迅速向外扩展。据统计,自1855年至1985年海岸线向前推进共计28.5公里,实际行水96年,推进速率为0.3公里/年,共延伸造陆2620平方公里,造陆速率为27平方公里/年。其中1855年至1938年,实际行水57年,共造陆14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造陆24.6平方公里。1947年至1985年,实际行水38年,共延伸造陆122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造陆31.3平方公里,比1947年前增大27.2%[6]海口的泥沙又由海流向北搬运,在渤海湾西岸第Ⅰ条贝壳堤外堆积了广阔的淤泥滩地。
滦河三角洲的发育直接关系到渤海湾北岸海岸线的变迁。据考古资料表明,冰后期海水消退后,约公元前3500—前2000年,海岸线大约在今昌黎县东南的七里海附近。东汉以后,滦河下游入海尾闾在三角洲上时而西南时而东南,往返游荡摆动,三角洲不断向外延伸。6世纪《水经注》成书时代,海岸已在今乐亭以南。乐亭县西南马头营是辽代设置的,大致反映公元1000年前后的海岸线。在滦南县柏各庄,乐亭县红房子、大苗庄等地,还发现明代海防的哨台和与海岸并行的贝壳堤和沙堤,说明这里是明代的海岸线。明嘉靖初年,乐亭县南祥云岛为海中一岛,至清康熙年间与大陆相连,今距海尚有十余公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滦河东迁,在乐亭和昌黎间长出不少滩地。19世纪以前滦河三角洲延伸缓慢,这是因为清初以来滦河上游封禁之故。清末开禁,大批人口迁入滦河上游,森林草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海岸线延伸较快。1938年以来,每年以200米的速度向前推进。

图5-2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和古海岸线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