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疆域
元代是中国疆域史上又一次扩展时期。其与汉唐不同的是由边区少数民族占有了全部汉族地区的统一帝国。少数民族将其原根据地的广大边区加入了统一的大家庭,故其疆域十分辽阔。《元史·地理志》序云:“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本节所述元朝疆域是指元朝皇帝直接统治的版图,不是指整个蒙古帝国。
元帝国建立前,在中国范围内分成七个部分:蒙古高原诸部、西辽、金、西夏、南宋、吐蕃、大理。1203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蒙古诸部。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奉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自后开始向蒙古高原以外地区扩展,至1279年,最后统一了中国境内所有政权。
蒙古统一中国的时间十分漫长。自1205年起,蒙古曾六次进兵西夏,直至1227年才灭了西夏国,黄河上游地区遂为蒙古势力所控制。1211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南下攻金。1215年攻占中都城(今北京城西南隅),金宣宗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市),1234年蒙古又与宋联合攻金,金亡。黄河流域全为蒙古所控制。1215年时,金朝的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在辽东东部独立,建立大真国。1233年即为蒙古所灭。于是东北地区全入蒙古。自1218年起,成吉思汗又向北方森林地区扩展势力,把活动于蒙古高原以北叶尼塞河一带的“林木中百姓”各部落纳入大蒙古国统治之下,这样北部极边的寒冻地带也收入蒙古版图。1211年(或1212年)西辽帝位为乃蛮部屈出律汗所篡,1218年屈出律为蒙古军所杀,西辽国土尽归蒙古。蒙古在灭金以后,于1235年开始进攻南宋,但遭到强烈反抗,特别是攻打四川,所遇久攻不下,蒙哥汗亦死军中。最后终因南宋内政极端腐败,军力过于悬殊,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都城临安为蒙古军攻占,南宋亡。1279年,南宋残部被元军消灭于广东新会海中厓山,南中国全入元朝版图。蒙古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又发动了南侵大理的战争。1256年灭了段氏大理国。当1227年蒙古灭西夏后,对西藏地方政治宗教势力产生巨大影响。1239、1244年蒙古军两次进军西藏,后与西藏地方实力派萨斯迦派宗教领袖进行磋商,乌思、藏、纳里诸地都归附了蒙古。从1205年至1279年的74年时间里,蒙古军先后征服了西夏、西辽、金、吐蕃、大理,最后灭了南宋,统一了全中国。
自成吉思汗至蒙哥汗(宪宗,1251—1259年),蒙古帝国均以蒙古高原为根据地。成吉思汗的大斡耳朵设在怯绿连河上游的曲雕阿兰之地(今蒙古国肯特省温都尔汗西南)。成吉思汗儿子窝阔台继位后,于1235年建都于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喇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厄尔德尼召北哈尔和林)。1259年蒙哥汗死,次年,忽必烈即大汗位于漠南的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1263年升开平为上都,以取代哈喇和林。1264年改汉地燕京为中都,1267年改筑中都新城于旧城东北(即今北京城前身),并迁都于此。1271年(元至元八年)改国号为大元,次年改中都为大都。从此这个政权便承继宋金成为中国史上一个中原王朝。
当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南宋时,蒙古帝国已开始分裂。西辽故土在元朝和窝阔台、察合台二汗国三方争夺之下。13世纪时今新疆地区大部分还直属元朝管辖,元世祖忽必烈曾在阿力麻里(今霍城县水定镇西北)、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火州(今吐鲁番东南)、斡端(今和田)、可失哈耳(今喀什市)等地设置地方行政机构。14世纪开始这些地区终于并入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都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水定镇西北),其疆域西至两河流域,东至新疆哈密,南至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北抵巴尔喀什湖、额尔齐斯河南岸。
元世祖即位后,建立地方行省制度,全国划分为11个行政区,即中书省直辖、十行省及吐蕃宣政院地。
元朝疆域辽阔,四周边区以岭北行省为最大。漠北本是蒙古本土,为诸王封地和诸千户牧地。至元时置和林宣慰司为中书省派出机构,大德时改为和林等处行中书省,1312年(皇庆元年)改为岭北等处行省,治和宁路(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辖区东至哈喇温山(今大兴安岭),接辽阳行省;西至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亚北部)之地;南隔大漠与中书省和甘肃行省接界。包有今蒙古共和国、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和中国内蒙古北部、东部及黑龙江省西部地区。
至元初在东北地区置北京行省,后改为辽阳等处行省,治辽阳路(今辽宁辽阳市)。辖区东临大海,在黑龙江口奴儿干地置征东元帅府,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前还控制了库页岛上的骨嵬,将其收入版图;行省南端包括辽东半岛,东南与高丽接界,行省所辖开元路南界东段最初抵达铁岭(今朝鲜元山南)。13世纪末,省属双城府治(今朝鲜永兴)以南地相继为高丽收复,南界遂止于双城府。[35]元末至正年间,双城为高丽所破,元、高丽间疆界北移至今朝鲜咸兴南一西南一线,大致恢复辽金时代旧界;[36]西段疆界元至元初曾以慈悲岭(今朝鲜黄海北道黄州东岊山)为界山,1290年(至元二十七年)因高丽之请,以东宁路所辖诸城归还高丽,至是元、高丽间边界大致恢复到辽金时期鸭绿江口以上占有南岸一部分土地分界状况。
1254年灭大理国后,先分置19个万户府,后又置南、北、中三路总管府,至1276年(至元十三年)才立云南行中书省以为定制,治中庆路(今云南昆明市)。因大理国境内少数民族复杂,直至大德年间才全部征服。其省境疆界基本同于大理时规模。其后直至元末不断向外扩展。元至元年间在云南西部置金齿宣抚司,治保山与印度和缅甸接界。其辖区内最西的蒙光路(今缅甸孟拱)西界,即今缅甸北部和印度分界的那加山脉;西南边境在元灭大理初基本维持大理时西南界。1271年(至元八年)开始多次进攻缅甸。1277年(至元十四年)占有了今缅甸新维至腊戍上下地。1284年(至元二十一年)攻占太公城(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东岸拉因公),后置太公路。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再度进攻缅甸,灭了缅甸的蒲甘王朝(都今伊洛瓦底江东岸蒲甘)。1312年(皇庆元年)在阿瓦(今曼德勒西南)置邦牙宣慰司,属云南行省管辖。其时西南边界到达伊洛瓦底江下游卑谬下端一带。1342年(至正二年)邦牙司撤销,西南界北缩至太公城以南,大致相当于今萨尔温江以西掸邦地区。大德(1297—1307年)中,在原臣属大理的景咙国置彻里军民总管府(治今车里),境外为八百媳妇国,其南部分界为今缅甸南掸邦北部南垒河。1300年(大德四年)发动了对八百媳妇国的征伐未成,最后八百媳妇国愿受招抚,主动请元朝设置官吏,1327年(泰定四年)置蒙庆宣慰司,治今泰国清莱府北部昌盛,又于其南置八百等处都元帅府,驻八百大甸,即今泰国北部清迈。遂使元朝云南行省南界包有了泰国北部清迈府地。1338年(至元四年)又因老告(即今老挝)主动来朝后,元朝于其地置老告总管府,于是云南行省南界扩大到了老挝琅勃拉邦与万象、川圹的交接地带。云南行省东南边界有1323年(至治三年)所置宁远州,治今越南北部莱州,据有今越南西北的一小部分土地。此外,元临安路所辖有今马关县外今越南河江省境大赌咒河(今斋河,又名黑河)以北地,总之,元代云南行省辖土十分广大,包有今云南全省及贵州、四川部分地外,还有今缅甸、泰国、老挝的北部和越南一小部分地。
西南方面统一吐蕃地区,设立三个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朵思麻宣慰司,辖今青海东部;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朵甘思宣慰司,辖有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及昌都地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乌思藏宣慰司,辖前藏、后藏和阿里地区,辖区包括今西藏、青海大部、四川西部、甘肃小部及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部分地。三司直属中央宣政院管辖,使西藏高原地区第一次归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37]
海疆方面,有对台湾海峡的开发。台湾在三国吴时称夷洲,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30年(吴黄龙二年)曾遣甲士万人浮海至夷洲,俘虏了数千人而还。这是有文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的第一次接触。隋时台湾称流求,大业时隋军曾从广东潮州泛海经澎湖列岛的花屿、奎壁山,至台湾本岛,俘男女数人而归,但没有设置行政机构。南宋时福建沿海地方向海上开发,澎湖列岛属泉州晋江县管辖,明确见于南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到了元代台湾称瑠求(一作琉球),据《岛夷志略》记载,大约在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前后,第一次在澎湖列岛上置行政机构巡检司,征收租税,属泉州路晋江县(一说同安县)管辖。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记南海有万里石塘,当指今南海诸岛,或云今西沙、中沙群岛,或云包有今南沙群岛,说明东南沿海海上行商和渔民很早就在南海诸岛一带进行活动。
自8世纪中叶唐安史之乱以来,原先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10世纪中北宋建立,只是统一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整个中国还处于七八个政权的割据局面,前后达三四百年之久。这种分裂阻碍了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分裂时期各政权之间的互相残杀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战争对社会经济建设的破坏自不待言,即便是和平时期,政权之间物资的禁运,商品流动的阻隔,人才、文化交流的缓滞,都影响了农耕区、游牧区、渔猎区之间的沟通交融,无疑会影响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蒙古族虽然通过军事征服手段击败了各个政权和民族,在战争过程中,确实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有过严重的破坏。但当打破了各民族政权间的疆界,建立了统一政权以后,居于北方的契丹人、女真人、党项人、蒙古人、色目人(包括畏吾儿人和西域各部人)、汉人之间以及农耕区、游牧区、渔猎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得到充分的加强,对整个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进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蒙古帝国地跨欧亚大陆,元帝国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发展的作用是史无前例的。就本节疆域而言,元帝国首次将蒙古高原和西藏高原纳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为近代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疆域变迁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图7-14 元时期形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