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水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海河水系的形成和发展

海河水系形成以前,流经河北平原上的主要河流是黄河,这在黄河一节中已经提到。据谭其骧先生研究,在战国中叶以前,河北平原上曾出现过三条有明确记载的黄河故道:最西的一股是《山经》中记载的大河,出大邳山后东北流经今太行山东麓,折东走今雄县、霸州市一线,在地质构造上为凹陷带,至今天津市区入海;中间一股是《禹贡》记载的大河,自今冀中平原的深州市一带从《山经》大河分出,东北流至今青县入海;最东的一股,即《汉书·地理志》中的大河,出山后离开了太行山东麓,东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今黄骅市入海。[38]

据最近对华北平原地下古河道的研究成果表明,《汉志》大河基本流路在中全新世已经形成。[39]由于《汉志》大河长期塑造的自然堤,自西南向东北横亘于河北平原的东南部地区,而全新世中期的温暖、降水多的气候条件,使《汉志》大河的西北地区,即河北平原的中部和西部,出现了由大陆泽—宁晋泊、白洋淀—文安洼、七里海—黄庄洼三大相对集中、断续相连的湖沼带。[40]当时《山经》、《禹贡》大河尚未形成,发源于太行诸山的河流皆汇集于这一湖泊带。进入晚全新世早期,黄河下游河道泥沙堆积渐高,某次决口河水从大邳山以下破自然堤坝而北流,循着低洼的大陆泽—宁晋泊、白洋淀—文安洼湖泊带,折东至天津市地区入海。《山经》河、《禹贡》河开始出现。据研究,《山经》河和《禹贡》河实际上是同时出现的一条大河北岸分流,深州市以下两河之间,即为《禹贡》中所谓“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的地域。九为多数之意,逆河是潮汐河口海水倒灌的形态,反映了当时《禹贡》河尾闾三角洲分流实态。《禹贡》河形成的时代大致为历史上的夏代时期。[41]

公元前4世纪中叶,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全面修筑堤防以后,《山经》、《禹贡》大河因堤防阻隔,开始脱离黄河水系而断流,然其下游河道仍接受源于太行等山的地表径流,逐渐演变成独立的地方水系。这时形成的海河独立水系规模不大,仅包括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三个水系。以后随着泥沙的堆积,天津地区海岸在今天津市区以东军粮城—泥沽一线,于是泒河(今沙河)、滱河(今唐河)、治水(一作㶟水,今永定河)、沽河(今白河、北运河)、大清河诸河均在天津会合入海。海河水系初步形成。这时河北平原上除了黄河及其支流漳河外,还有滹沱河、浭水(今州河)、濡水(今滦河)等水系独流入海。

西汉中期渤海湾发生一次大海侵,海侵的范围大致在今渤海湾岸海拔4米的等高线附近,相当于今天津宁河、宝坻、武清、静海等区县及河北黄骅市一带。这次海侵的结果,使渤海湾西岸的海岸线大幅度内缩,导致战国中期至西汉中期形成的海河水系因此瓦解,泒、滱、治、沽等水均独流入海,黄河也在这个时期离开了行水数千年的《汉志》河故道,至今黄骅一带入海。这是河北平原上水系一大变迁。

东汉中期以后,海侵退后,海河水系又恢复了西汉初年的局面。公元204年(东汉建安九年)曹操遏淇水,开白沟,通清河下游。清河下游原先已与滹沱河、漳河会合。206年又开平虏渠(今青县至静海的一段南运河),沟通了滹沱河和泒河。[42]于是清河、滹沱河、泒水、滱水、治(㶟)水、沽水等均会合于天津入海。以后的五大水系汇合的海河水系基本完成。

海河水系形成以后,东北和西南部分有很大的变化。

(一)海河水系在冀东北的扩展与变化。海河水系形成的同时,曹操于建安十一年(206年)先后开泉州渠、新河。泉州渠南起泉州县(今天津市武清区西南)境清、沽(即潞河)合口下游不远处,北流至雍奴县(今天津市武清区西北土门楼村)泃河口以东入鲍丘水(今潮河)[43]。新河上承雍奴县东鲍丘水盐关口,东会于濡水(今滦河)。于是东汉末年,海河水系的东北部扩展至包括了鲍丘、泃、浭、滦等诸水,今蓟运河水系、濡河水系均纳入海河水系。但两河为一时军事需要所开,不久即废。在《水经注》时代以前,由于新河的淤断,濡河必然退出海河水系,独流入海。泉州渠的淤断,鲍丘水便也就退出海河水系。沽水自武清至天津的笥沟一段又枯断,改东注鲍丘水由今蓟运河入海。故《水经注》成书时代㶟、沽、鲍丘三水合流蓟运河入海,退出了海河水系,海河水系的东北部大大萎缩,仅以圣水(上游为今琉璃河,下游为今固安、永清界内的永定河)为限。

海河水系东北部再度扩展,始于隋炀帝开永济渠。永济渠即引沁水入白沟,由白沟循清河东北至天津,由天津经复通的笥沟,溯㶟水而上,“北通涿郡”,即今北京城西南隅。[44]这说明此前㶟水、沽水又恢复由笥沟旧道与南来的诸水相会(其时㶟水、鲍丘水为沽水支流)。于是海河水系北界又包括了潮白河水系和永定河水系。

(二)海河水系在西南方向的扩展与变化。东汉末年海河水系形成时,西南仅包括淇水流域。淇水以西原先发源于辉县西北太行山,南注入黄河的清水,在十六国后赵时改流入淇水,于是清水也纳入了海河水系。以后在《水经注》以前清水以西的丹水也有部分分流注入清水。海河水系西南部又进一步扩展。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入河,再在沁水东岸开渠,引沁水入白沟,以通涿郡。于是海河水系最远向西南扩展至沁河。但此举为时甚短,由于沁水含沙高、水量大,而白沟水清量小,必不耐久。所以唐后未见通沁的记载,估计引沁之渠不久即废。唐宋时代的永济渠均以清、淇为源,不及沁河。所以唐后比较稳定的海河水系是北包潮白河、永定河水系,南有清淇流域。[45]

海河水系的形成和稳定,大大改善了河北平原上的水运交通。但是由于众流汇于天津入海,每当夏秋汛期,洪水集中,往往酿成水灾。特别是隋代永济渠开凿以后,一直沿袭为后代的卫河、南运河,两岸筑堤,如同一道地上长城,纵贯于河北平原东部,因此,冀中平原为宋代以后水灾最多的地区。所以从唐代开始,为了解除洪水对河北平原的威胁,在南运河、北运河的东岸开了不少减河以泄洪水。如唐代的永济渠东岸的毛氏河、无棣河、浮河,明代的四女寺减河、捷地减河、兴济减河,清代的马厂减河,等等。1949年后也开了不少减河,以泄海河洪水,形成了统一入海的海河水系和分流入海的分流水系并存的水网格局。[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