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63]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我国是世界陶瓷古国。早在八九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烧制陶器的技能。陶器的出现,便于谷物的贮存和饮水的携运,对稳定人类的定居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陶器的产生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陶器。
我国东部季风区最早进入农业社会,所以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陶器出现。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都以经营农业为主,故在这些遗址出土的遗物中以陶器为最多。仰韶文化的制陶业已相当发达,虽然基本上还是手制,但这时已有了初级的陶轮。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基本上都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渔业,并从事制陶等原始手工业。其他如南方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广泛分布着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地区也广泛分布着新石器时代遗址,因调查不多,出土的陶器较少。东北、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一带草原地带,广泛分布着以细石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称之为“细石器文化”。但所伴存的陶器,因时代和地区而有显著的差别,说明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其明显表现为,以农业为主的定居聚落,陶器丰富,形制也多样;以渔猎畜牧为主的聚落,则陶器相对稀少,器形和纹饰也相当粗糙,说明陶器的发展与当时经济生活有密切关系。
先秦两汉时期统治阶级日常生活用器主要是铜器和漆器,很少用陶器,陶器则是一般人民所用的日常用器,所以陶器大多为私人经营制造的手工业,产地比较普遍。陶器的另一种用途,即是建筑材料,如砖瓦,则大多出于官府经营的制陶作坊。在汉代遗址中出土的陶片,不少带有县、亭、里、市、人名的铭文,反映了各地官私营制陶手工业工场的产品。
随着烧陶工艺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瓷器。瓷器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瓷土,是由长石或长石质岩风化而成,含有石英、莫来石等成分的高岭土;二是高温窑,瓷器胎体要经受1200℃~1300℃的高温才能烧结,陶器烧成温度较低,一般600℃~700℃,最高达1000℃,再高则会烧溶变形;三是施釉的发明,釉是石灰釉经过高温烧成具有半透明的玻璃质,施在素胎上,经过烧制,瓷器表面就呈光亮,可以拭抹。因此,瓷器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具有不吸水性,叩之有清脆的金属声;而陶器则胎体疏松,质地脆弱,吸水性强,叩之音浊无金属声。
中国原始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原始瓷指商周时代以瓷土作胎,经1200℃高温烧制,胎质烧结,器表有釉,但胎呈灰色,釉呈青或青绿色,釉层厚薄不均,容易剥落,制作工艺比较原始,是一种薄层不透光的陶瓷器,称为原始瓷,是成熟瓷器出现前的产物,属于瓷器生产的早期和低级阶段。最早的原始瓷属商代中期。我国原始瓷在黄河、长江下游地区均有发现,遍及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甘肃、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和北京等地,以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和皖南出土最多。在绍兴、萧山、诸暨、德清、吴兴等地还发现了商末至周代生产原始瓷和几何纹硬陶的窑址。这些窑址范围都很大,堆积层厚,产量估计很大。西周原始瓷分布的地域已广及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等省市,秦汉原始瓷主要发现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墓葬和遗址中,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也有发现。江苏的宜兴,浙江的上虞、绍兴、诸暨、慈溪、宁波、鄞县、龙游、武义、永嘉等地发现大量汉代原始瓷窑址,其中尤以上虞县为最多,是汉代原始瓷的重要产地。
两汉时代陶瓷生产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尤其是东汉青瓷烧制成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突破。青瓷的产生,始于东汉时代,已成共识。有关研究认为,青瓷是从浙江开始的。但这时瓷器都属青瓷系瓷器,浙江上虞市石浦发现东汉窑址,出土多为青瓷,少量黑瓷。以前都以为黑瓷是东晋德清窑开始的,此次发现将黑瓷生产提早了一二百年。[64]到了北朝末年白瓷的烧制才有了突破,为隋代白瓷烧制工艺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遭受战火,瓷器业生产处于停顿状态,而南方则处于发展时期,制瓷水平大有提高。当时的瓷窑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江苏宜兴的均窑,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的越窑,温州的瓯窑和金华的婺窑,所产青瓷各有特色。烧窑遗址的发现以在浙江最为集中,上虞、绍兴、宁波、鄞县、萧山、德清、余杭、永嘉等均有发现。仅上虞就发现窑址数十处,比东汉时期的窑址猛增四五倍,为当时瓷器业中心。因上虞、绍兴一带,秦汉为会稽郡地,唐属越州,故这里所产的瓷器,统称“越窑”。东晋时期是青瓷生产大发展时期,浙江德清窑兴起,瓯窑、婺州窑有较大发展,产品远销福建、广东、江苏等地,有与越窑竞争的局面,上虞、绍兴一带的越窑,地位也不如以前独占鳌头。宜兴的均窑产品质量较越窑稍逊。南朝时湖北、湖南、福建、四川等地也开始烧青瓷,青瓷生产的规模较前大为扩展。北方的瓷器不发达,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始出现白釉瓷器,墓葬中多有出现,主要在河北南部。东魏北齐时中原制瓷业有所发展,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中出土的白瓷,釉呈乳浊淡青色,说明是从青瓷发展起来的。从青瓷到白瓷是烧瓷技术上一大进步,反映了能够控制胎釉中的含铁量,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从而产生了白瓷,是瓷业工艺上的里程碑。北朝也生产青瓷,窑址产地尚不清楚,山东淄博寨里窑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产地之一。其产品质量不及南方青瓷。南北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方面均有所不同。南方烧窑燃料用松柴,北方用煤,松火力软而火焰长,烧制中窑内充满火焰,空气无进入余地,釉在熔融色时,受到还原作用。与此相反,煤火力强,火焰短,空气容易进入窑内,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氧化。所以南方青瓷呈色比较好,北方青瓷呈色就略逊一筹了。黑瓷在北齐时期已经出现,产地尚不明确。潼关以西尚未有制瓷业。1974年在安阳北郊洹河南岸发现了隋代青瓷窑,连同近年在河南巩县铁匠炉村、河北磁县贾壁村发现隋代窑址,大体上反映了北方青瓷窑址的地点分布,估计它与北齐在冀南瓷业发展有一定的联系。
唐代瓷器出现了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系统,所谓“南青北白”。青瓷以南方瓷窑为代表,在《茶经》中提到南方有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和洪州窑六大青瓷窑。其中除鼎州窑没有发现外,其余五窑均已发现。越窑仍集中在浙江上虞、余姚、宁波等地,所产青瓷胎质细腻,釉色光亮,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越窑所产又称秘色瓷,相传吴越王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称秘色。赵彦卫《云麓漫钞》认为起自李唐,此说可信。当时的明州(今宁波)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瓷器是主要出口商品之一,这就刺激了越瓷的发展。1980年在绍兴上灶官山发现了又一处越窑,这是继余姚上林湖、上虞窑寺前、鄞县郭家寺、小白市等越窑后又一处越窑,出土的瓷片为釉色青绿、青黄的青瓷。[65]瓯窑和婺窑是越窑外的两个瓷业中心。瓯窑仍在浙南温州、永嘉、瑞安等地,集中在瓯江北岸永嘉灶岩头到大坦坟山一带和温州的西山,地距温州对外港口很近。瓯瓷与越瓷的最大区别是瓷胎呈灰白或淡灰色,釉层均净,滋润如玉,胎釉紧密结合,制作技术很高。瓯窑虽不见唐宋记载,但就其所产瓷器而言,远远超过婺窑和洪窑,在瓷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婺州窑在今浙江金华地区,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县、江山等县都有唐代窑的发现。婺窑瓷器产品与越窑、瓯窑相似。中晚唐后产品渐趋粗糙,制作不如越、瓯。70年代在江西丰城市曲港镇罗湖村发现了唐代瓷窑遗址,确定了洪州窑罗湖村为洪州窑的所在地。据资料表明,洪州窑最迟在东汉晚期就开始烧制比较成熟的瓷器,东晋南朝进入兴盛时期,大约延续到中唐,主要生产杯、碗、盅、盏、罐等日常器皿,釉色为黄褐色或酱色瓷,晚唐开始衰落,在江西瓷业中逐渐被南面的吉州窑、北面的景德镇所替代。前后生产期长达800年。[66]陆羽《茶经》认为六窑中洪州瓷窑地位不如越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并且烧褐釉瓷器,不宜用茶。岳州窑位于湖南湘阴县城堤境一带,从南朝至隋唐都烧过青瓷。寿州窑在淮南市田家庵区的上窑镇,始于六朝末年,初烧青瓷,后烧黄瓷。唐时以生产黄釉瓷器为主,陆羽《茶经》中提到的寿州窑产品排在越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之后,洪州窑之前。其云:“寿州瓷黄,茶色紫。”此外,四川有成都青羊宫窑、邛崃固驿窑、什方堂窑等,主要烧制青瓷,还烧彩瓷,其中以邛崃窑彩瓷最著名。
北方主要烧白瓷。唐代白瓷以邢窑瓷为最著名。《茶经》中提到的邢窑瓷器以质白坚硬为特点。陆羽说:“邢磁类银,越磁类玉。”关于邢窑的地点,《国史补》中曾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砚石,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于是人们一直以为邢窑在内丘。近年来内丘未发现过任何窑遗址,而在与内丘交界的临城境内发现多处窑址,出土大量白瓷,被认为是邢窑所在。[67]邢窑白瓷与越瓷都广负盛名。皮日休《茶瓯诗》称:“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但唐末五代邢窑白瓷逐渐衰落了。晚唐开始代之而起的是邢窑北面的定州窑。定州窑在今河北曲阳县涧磁村,所产白瓷胎质细腻,胎色洁白,釉面光莹,是白瓷中的上品。其他如巩县窑、密县窑也生产白瓷。
黑瓷在北方大约北齐时始有,其窑址有:今安徽萧县的白土镇窑,历史上称为“萧窑”,生产白、黄、黑瓷;陕西铜川县黄巷镇铜川窑,在唐代开始烧瓷器,以黑瓷和白瓷为主,兼烧少量青瓷,到宋代为青瓷耀州窑所在地,主烧青瓷;巩县窑也以青瓷为主,兼烧黑瓷。山东淄博著名的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工艺中陶器的代表作。三彩陶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对烧成的陶坯上彩,再上釉后加温,使铅釉中铜、铁、钴等元素经过烧制呈现绿、黄褐、蓝三色,釉面光亮,色彩鲜艳,成为陶器中的精品。唐三彩主要作为明器,唐代盛行厚葬,规定只有达官贵族才可使用,故在长安、洛阳、扬州出土最多。50年代在河南巩县发现过三彩陶的窑址,近年来又在陕西铜川县黄堡镇发现过三彩窑炉。长安、洛阳的三彩陶大约即产于这两处。
唐五代为我国瓷器业大发展时期,这与当时饮茶之风盛行有关。制瓷工场数量和分布有很大的扩展,为宋代瓷业的繁荣打下了基础。隋代窑址考古发现只限于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浙江、湖南、四川7省10个县内,唐代窑址扩大到12省50个县,把后世的产瓷中的名窑都包括在内了。唐代瓷器已经出口远销日本、东南亚和南亚一带。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一个繁荣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有宋窑的窑址有19省130个县。我们现在看到的宋瓷釉的色彩、图案、花纹极美,为我国瓷器中的瑰宝。
宋代瓷窑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宋代宣和、政和年间汴京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68]其产品专为宫廷烧制瓷器,不能流通,还有两处为宫廷所垄断的是浙江余姚越窑和杭州修内司官窑;有的原为民窑,后在官督下专为宫廷烧制,所产也可称官窑。
官、哥、汝、定、钧是宋代五大名窑。哥窑相传是处州龙泉县琉田的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两人所造青瓷,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建国以来在龙泉县西南琉田(今大窑)进行发掘,在大窑与溪口发现黑胎青瓷窑址五处,与文献记载的瓷器特征相吻合,较可靠地解决了文献上“哥窑”的产地问题。[69]钧窑在河南禹县钧台,已为考古证明。窑址遍及县内各地,属北方青瓷系统。钧窑烧出的瓷器釉色青中带红,是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烧成铜红釉,灿如晚霞,为陶瓷工艺上一大创造。1977年在河南宝丰发现清凉寺窑址,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所在。[70]汝窑所产青瓷,莹润如脂,为当时名产。钧、汝、官、哥窑同属“官窑”性质。定州窑址在今河北曲阳县漳磁村,是宋代名窑之一。以烧白瓷为主,还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器。定窑的瓷器工整素雅,北宋中期以后始有印花装饰,对南北瓷窑有较大影响,为瓷器中的珍品。其他山西境内的平定窑、阳城窑、介休窑和四川的彭县窑,也烧定窑风格的白瓷。
河北磁县观台镇、彭城镇为宋代磁州窑址所在,是宋代北方最大民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青瓷、黑瓷、花瓷和低温三彩铅釉陶。属于磁州窑系的还有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登封典河窑、山西介休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等,都是烧白瓷为主的瓷窑。
宋代北方还有名的为耀州窑,在今陕西铜川市(原同官县)黄堡镇,因原同官县属耀州而名,所产青瓷器,受到越窑的影响。陆游《老学庵笔记》谓:“耀州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色也。”河南临汝窑、宜阳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广州西村窑、广西永福窑等都主烧青瓷,属耀州窑系。
江西景德镇窑是宋代具有独特风格的瓷窑,所产的瓷器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带青,因此称为青白瓷。景德镇已发现的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窑址,生产大量青白瓷,在景德镇形成风气,形成一大瓷器系统。属于青白瓷窑系的还有吉安永和镇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安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宋代南方海上贸易发展,遂使沿海地区瓷业大兴。哥窑即后来的浙江龙泉青瓷,在南宋时继越窑之后大大发展起来,有过一段光辉时期,在瓷业史上有重要地位。窑址仍集中在大窑、溪口一带。元代青瓷生产较南宋更为发达。据调查元龙泉窑址达150余处,分布在整个瓯港流域的松溪上游一带的浙江地区。由于我国宋元青瓷在国外声誉日隆,龙泉一处已不能满足需要,因而在广州、泉州、明州三大港口附近设立瓷窑,尤以泉州最为集中,从福建北部的浦城、松溪、政和,直到围绕泉州港的福清、仙游、南安、同安、莆田等地都设了瓷窑。福建德化窑始于宋代,也以烧独特风格的白瓷驰名于世。广东的广州、南雄、潮安、惠阳、南海、佛山、三水、高鹤、新会、番禺、中山、阳江、东兴、澄迈等地都设有窑址,除了烧青白瓷外,大多烧青瓷,所产瓷器大批出口至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朝鲜、日本等地。据《诸番志》记载,南宋时与我国有瓷器贸易的在亚洲有15个地区和国家,由此大大促进了南方瓷器业的发展。
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宋代以来传统的耀州窑、钧窑、磁州窑、龙泉窑仍继续生产传统的产品。而景德镇的瓷品却有突破性进展,就是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元代青花瓷的“青花”是对白地蓝花瓷器的一种专称。“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以景德镇窑的制品为代表。在景德镇所产瓷器中青花瓷历时最久,产量最大。其制作瓷品工艺精美,色彩鲜艳,具有明净素雅之感,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优点是其他瓷窑的瓷品无法比拟的,它一经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发展起来,使景德镇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最后赢得了“瓷都”的美称。其产品远销海内外,成为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而闻名于世。
除青花瓷外,景德镇还烧制一种釉里红。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制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下烧制而成,使釉下呈红色花纹的瓷器。这也是景德镇瓷工的一大创造。
钧窑在元代已发展成一窑系,窑场主要在北方,河南的鹤壁、安阳、浚县、淇县、新安、临汝、禹县、郏县、宝丰、鲁山、内乡,河北的磁县,山西的浑源、介休等。磁州窑窑场除了河北磁县外,还有河南的汤阴、鹤壁、禹县、郏县,山西霍县、介休等地,以烧白釉黑花器为主。山西霍县陈村发现的霍窑也是元代北方主要瓷窑,以产白釉瓷器为主。
元代龙泉窑生产规模扩大、烧制技术提高,产品精美,超过了宋代的龙泉窑。由于元代海外交通贸易十分发达,瓷器出口量大大超过宋代,从而刺激了南方瓷器的生产。窑址也由交通不便的大窑和溪口向瓯江和松溪两岸扩展,瓷器顺流而下,从温州、泉州出口,远销海外。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提到出口的瓷器中有“处州瓷”、“处瓷”和“青处瓷”,这些瓷器主要是东南沿海窑场烧制的,除浙江的龙泉窑青瓷、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外,浙江、福建地区各瓷窑仿制的龙泉瓷和青白瓷也占很大比重。元代晚期景德青花瓷也销海外,据《岛夷志略》记载,输出地区为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伊朗等国家。
明代也是瓷业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瓷业产地遍及全国大部分省区,山西、河南、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都有瓷器生产。其中山西的法华器,德化的白瓷,江苏宜兴的紫砂器更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成就。但代表整个明代瓷业水平的是全国瓷业中心——江西景德镇。明代的景德镇所产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宋应星《天工开物》云:“(瓷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徽郡婺源、祁门。德化窑惟以烧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造成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这时的景德镇已处于全国瓷业的中心地位,它不仅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还要负担宫廷御器和明政府对内外赏赐和交换的全部官窑器的制作。明代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景德镇民营窑产品市场激增,嘉靖、万历以后,在景德镇从事瓷业的工场主和工匠约有十余万人。景德镇瓷业成为全国中心的原因:一是宋元以来传统瓷窑的衰落。钧窑已全部停产。磁州窑系、龙泉窑产品虽仍为民间所爱,但其质量难与青花瓷相比,无论在胎、釉制作工艺上都远逊于景德镇,其产品无法与景德镇竞争,先后衰落,各种具有特殊技能的工匠纷纷集中于景德镇,造成景德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局面。二是景德镇所在浮梁县境内麻仓山、湖田及其附近的余干、婺源等地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瓷土原料。浮梁附近山区多松柴,为烧瓷提供了丰富的燃料。由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成熟,景德镇在国内外市场刺激下,在元代基础上发展成为全国瓷业中心。其产品销售很广,“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71]
明代洪武年间开始在景德镇设置的官办御器厂,任务是烧造官窑器供宫廷使用,对景德镇民营瓷业有很大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占用了最熟练的制瓷工人,独占了优质的瓷土和青料,并且限制民窑的产品品种,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对民窑进行盘剥。永乐、宣德年间所烧的青花瓷胎釉精细,以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被认为是我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宣德官窑以其产品量多与质优而被誉为历代官窑之冠。明代官窑在瓷器上的重大创造是彩瓷的兴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所谓彩瓷,从广义上说,包括点彩、釉下彩、釉上彩和斗彩,但习惯上所谓的明代彩瓷,是指釉上彩和斗彩而言。釉上彩的技术在宋代磁州窑已经开始,即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色描绘各种纹饰,再加温烧制,使彩料烧结在釉面上。明代在此技术基础上提高,产生了绚丽多彩的彩瓷。以后又将釉上彩和已经比较成熟的釉下彩结合起来,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斗(拼合)彩。成化年间烧制的斗彩,基本上都是官窑的产品,其工艺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成为世上珍品。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瓷器又是一个新的高度。
除了景德镇外,明代浙江龙泉窑的青花瓷仍然在全国占一定地位,明代福建德化生产的白瓷,因瓷胎细密、釉色纯白、透光极好而负盛名,以生产瓷雕为主。江苏宜兴窑所烧紫砂器也是明代开始盛行。其他烧青花瓷的还有云南玉溪窑,江西乐平、吉安窑,广东博罗、揭阳和澄迈窑等。
明代有大量瓷器输往海外,主要通过对各国的赠予,来使的回赏,官方的远航贸易(如郑和)和民间私人贸易等途径运往海外。出口以青花瓷为大宗,也有釉上彩的彩瓷,远销亚、非、欧、美各地。
清代景德镇瓷业仍在全国居首位,其盛时工匠达数十万人。在清代青花瓷仍然是景德镇的大宗产品。康、雍、乾三朝的青花瓷达到了我国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在色彩、工艺、品种方面,在明代基础上有很大突破。如康熙时期景德镇的青花瓷色泽鲜艳,层次分明,故有“青花五彩”之誉。釉里红是以铜红料作为着色剂,在瓷坯上进行彩绘,然后上透明釉,加高温一次烧成。这种工艺在景德镇始于元末,明宣德时已有很高声誉,但明中期后一度衰退,直至康熙时又得到恢复,并比明代有更高水平。康熙时代的五彩瓷器比明代的彩瓷色彩更鲜艳,光泽透澈明亮,工艺比明代更进一步。此外,还有极名贵的珐琅彩瓷器,即在铜胎上以蓝色为地色,掐以铜丝,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而烧成的精制工艺品,由于其蓝色在景泰年间最好,故称“景泰蓝”。在铜、玻璃、瓷料等胎上用进口的各种珐琅彩料描绘烧成的各种珐琅彩器,也是康熙年间创始的名贵瓷器。雍正年间的斗彩改变明代单纯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工艺,成为釉上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结合,使图案更艳丽清逸了。总之清代景德镇瓷业发展到历史上的顶峰,产品在全国占首屈一指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声誉。
除景德镇外,可述的还有江苏宜兴窑的紫砂器,乾隆时已为全国制陶中心,紫砂器已闻名全国。还有广东佛山石湾窑的陶器产品,也受到民间的欢迎。福建德化白瓷也有一定地位。
清代瓷器输出至世界各地,数量之大也是空前的。特别在欧洲不仅作为日用品受到广大顾客欢迎,同时优质的瓷器还作为富有家庭夸耀财富的装饰品。19世纪上半叶以后,随着日本瓷器和欧洲瓷器业的发展,我国瓷器在国际市场上渐趋衰落。
我国的陶瓷业从原始社会算起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东汉以后瓷器的兴起,使我国陶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以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的总趋势是不断地向上发展和繁荣。南北瓷业的地理分布有过变迁,唐代瓷业分布是南北相当,产品特色是“南青北白”。宋元时期是我国瓷器业的第一个高峰,产地以南方为盛,产品北方仍以白瓷为主,而南方则先有青白瓷、后有青花瓷的出现,成为当时瓷器的主要产品。明清时期是我国瓷业发展的顶峰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瓷业的中心,其生产的各色精美的彩瓷、青花瓷工艺精湛绝伦,产品誉满世界,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载体。宋代以后南方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与瓷器业的发展无疑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11-2 明代手工业和经济都会分布图
(采自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