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尔沁沙地

一、科尔沁沙地

科尔沁沙地,又称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今天除了大片草地外,还有零星和成林的松、榆、栎等树种,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古代科尔沁地区没有今天这么多沙丘,植被状况远较今好,生长有茂密森林和物种,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近几十年考古发现在细石器、红山文化、富河文化遗址中,有不少石制农具,说明很早就有了原始农业;同时还发现不少汉代鲜卑人和辽代人墓葬被埋在沙丘之下,当时的地面是黑土层,说明与西拉木伦河、西辽河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和植被茂盛有关,沙丘是后代出现的。史载潢河(西拉木伦河)两岸“地沃宜耕种,水草便畜牧”。[1]公元10世纪前,长期为游牧民族活动的场所。10世纪时契丹(辽)将从战争中俘虏来的汉人和迫迁来的渤海人约数十万人,安置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建立州县,进行屯垦,开辟农田。虽然当时的农田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仅规模有限,还呈现插花式分布,但毕竟初次使这块草原成为农牧交错之地。部分地区因植被覆盖面减少,表土裸露,风吹即起沙。当时农作物都种在垄上,即为防止为“吹沙所壅”。以后蒙古贵族统治时期,没有更大规模的开垦,草原植被有所恢复。清代在此广设牧场,孳息大批马驼牛羊。19世纪以后,清政府为了增加财源,招民开垦大片草原,关内大量流民蜂拥而至,大量草地被垦。因土地贫瘠,开垦后二三年即因沙害而放弃,继而开垦新草地。在无植被覆盖的撂荒地上,干旱风季时沙层被吹扬而起,形成了流动沙丘。这些沙丘先以点状出现,以后连成一片,使草原退化为沙漠化土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