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的中央。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面积的43%(不包括戈壁),也是世界上的大沙漠之一。据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在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所逐渐形成的、闭塞的内陆盆地,由于极端干旱和多风的气候,在风力作用下,丰富的冲积一湖积沙质沉积物形成了这一广袤的沙漠。但其周边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是我国西北部农牧业发达的地区。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汉时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以塔里木盆地分为南北两道:南道上的鄯善(今若羌)、且末、精绝(今民丰北)、扜弥(今于田)、渠勒(今于田南)、于阗(今和田)、莎车等,北道上的楼兰(今楼兰废墟)、危须(今焉耆东北)、尉犁(今焉耆南)、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温宿(今乌什)、尉头(今乌什西)、疏勒(今喀什市)等,都有发达的农业或畜牧业。这些古城国多兴建在河流的下游三角洲或沿岸地区,如精绝位于尼雅河三角洲,且末位于车尔臣河沿岸的冲积平原等等,农业用水全依靠这些河流。但沙漠地区的河流由于气候干燥、风沙侵袭,极易淤废和改道。一旦河流淤废或改道,植物枯死,土地碱化,居民迁往他处,留下的故城即为废墟。如且末、尼雅等古城即被沙淹没;汉代的轮台(今轮台东南)、渠犁等均被盐碱吞噬,剩下一片白茫茫的碱滩。至今在这些古城周围还可看到扇形分布的干河床,枯死的胡杨,废弃的渠道、道路和耕地的遗迹。
历史时期塔里木河等河流不断地摆动、改迁,再由于沙漠的侵袭,原沿塔里木河西行的交通要道遂为流沙所淹。从西汉至魏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楼兰,即因孔雀河的改道被迫废弃。古且末在今且末北约100公里处,约废弃于6世纪中期至7世纪早期。其他如尼雅废墟(汉代精绝),在今民丰北150公里沙漠中,约于公元3世纪或稍后废弃。米兰(伊循城)也因车尔臣河改道而废弃。据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及南部地区历史上土地沙漠化发生的时间主要发生在:一是公元4—5世纪,二是公元8—9世纪以后,三是15世纪以后。[10]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化土地,一是塔里木河两岸,一是天山南麓洪积—冲积扇前缘。据考古调查,今库车、新和、沙雅一带废址数以百计。考古发现不少唐代遗物和古大道遗迹,盛唐时为边防驻地。唐以后塔里木河改道,植物枯死,古河道河床中的风沙侵袭了这些古城,使之先后成为废墟,形成沙丘景观。
风力亦为沙漠地区沙丘扩展的重要因素。历史上自楼兰西进沿昆仑山北麓山前平原至喀什是汉唐时通往西域的南道。由于历史时期以来开发不当,长期不合理灌溉,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渍化而弃耕,耕地亦逐渐向洪积冲积扇中上部扩展。从库车、新和、沙雅、轮台绿洲边缘许多历史遗迹呈半圆形分布并具有由南而北按时间(汉、唐)顺序的特点可以得到证明。废弃的耕地,造成就地起沙的条件,在长期风力作用下,道路已被沙丘淹没,成为沙漠地带。如墨玉至叶城、于田至民丰等地的现今公路以北的低矮沙丘中,尚可见古代大道和烽燧的遗迹。据推算,一千年前,该地沙漠界线在现今沙漠边缘的南界以北约5.4公里处。[11]如今若羌至且末的公路路面有不少流沙和沙丘,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改道过三次,南移了30公里。从且末至民丰、策勒、皮山,情况更为严重。然各地段情况不一,原因也各异。如尉犁至若羌原为塔里木河下游的一条绿色走廊,由于1957年大西海子水库的修建,铁干里克以下断流,野生胡杨林大片枯死,河床填满沙子,因风力而引起周围地区沙化。总之,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历史时期沿河绿洲和边缘地区,在河流改徙、风力作用的影响下,有沙漠化土地逐渐蔓延的趋势。
【注释】
[1]《辽史》卷37《地理志》。
[2]景爱:《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及影响》,载《历史地理》第7辑,1990年。
[3]侯仁之:《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宋史》卷490《高昌传》。
[5]〔清〕高士奇:《扈从纪程》,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帙。
[6]清乾隆《镇番县志·建置志》。
[7]清宣统《镇番县志》。
[8]王福成、王震亚主编:《甘肃抗旱治沙史研究》第四章《古代甘肃沙漠化过程及其危害》,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赵永复:《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载《历史地理》创刊号,1982年
[10]朱震达:《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沙漠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载《中国沙漠》第7卷第3期,1987年。
[11]朱震达:《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沙漠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载《中国沙漠》第7卷第3期,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