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后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变迁
从唐代中叶开始,黄淮海平原的湖泊和沼泽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农耕区的扩大,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带至下游的泥沙剧增,湖沼淤浅迅速,河湖滩地一旦生成,即被垦为农田,使水体面积缩小,甚至趋于消亡。由于黄淮海平原面积辽阔,黄河及其他河流决口、泛滥的地域差异,河北平原和黄淮平原上湖泊和沼泽演变的时间、特点和具体原因有所不同,故分别加以论述。
河北平原北部永定河冲积扇上,在《水经注》里记载著名的湖沼夏谦泽(今河北三河、大厂、香河等市县间)、督亢陂(今河北涿州市东)、雍奴薮(今天津市武清、宝坻间)等,在唐代开始已被永定河水系的泥沙所淤浅。如督亢陂在北魏、北齐时还起灌溉作用,唐初《括地志》里还说“督亢陂径五十余里”。但到了晚唐,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晚唐太和六年(832年)在故督亢陂地置新城县,属涿州。说明9世纪初督亢陂已淤为平地。夏谦泽在唐代已不见记载,当已消亡。雍奴薮原为海侵退后的潟湖,由于地势低洼,斥卤严重,不宜垦殖,所以比较稳定。明万历《顺天府志》卷1记载古雍奴薮时说:“宝坻之南、天津之北三角淀,大三角淀即其处也。”直至清康熙、雍正年间,相继在其中开挖了筐儿港、青龙湾等排水渠道,以及近代开挖的潮白新河等等,才将古雍奴薮湖沼洼地分割成黄庄洼、自沽洼、大黄铺洼、七里海等滨海沼泽洼地,并相继脱水,现今大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
在河北平原南部,先秦时期以大陆泽为代表的湖沼群,在北宋以后也发生重大变化。大陆泽在先秦时为《禹贡》河水所汇。战国中期以后,《禹贡》大河断流,大陆泽汇集了今巨鹿、隆尧、平乡、任县、永年以及邯郸等数市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地表径流,水域十分广大,由于来沙不多,大陆泽基本上能维持先秦时代的大湖形态。但是到了唐后期的《元和郡县志》里,在巨鹿(今县)和昭庆县(今隆尧县东)境内的大陆泽,仅“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且“葭芦、茭莲、鱼蟹之类充仞其中”,呈现出一片沼泽化的现象。其后受滹沱河南派决流的影响,古大陆泽分为东北和西南两部分,东北部分在陆泽(今深州市)、鹿城(今辛集市)间,不久因滹沱河冲积扇南缘的淤覆和北宋黄河的决淤,即告消亡。西南部分在巨鹿、昭庆间,在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黄河北决淹没了巨鹿城[47],波及隆平县(今隆尧县),大陆泽也为黄河带来的泥沙所淤浅,湖底抬高,湖水顺着葫芦河(今滏阳河)向下游泄入今宁晋东南、《水经注》所载的泜湖地区,潴汇成宁晋泊。明初开始,宁晋泊为南徙的滹沱河所汇注,湖面水域不断扩大,而上游原大陆泽则继续缩小。明代中期,在洪水季节,宁晋泊与大陆泽连成一片,合称大陆泽;枯水季节,则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宁晋泊称北泊,南部为大陆泽称南泊。然其主体部分已在北泊,南北两泊间有河道相通。[48]清雍正年间导南泊之水注于北泊,南泊再次缩小。以后正定、广平、顺德三府广开稻田,截水灌溉,南泊大陆泽来水大减,渐趋淤平。道光年间“大陆泽在任县,不过一泓宛在”而已;而宁晋泊自明初后受滹沱河淤泥灌注,也不免“日就高仰”。[49]至清末,南北两泊随着湖底抬高,积水通过子牙河下泄至河北平原中部的文安洼一带,历史上著名的大陆泽终于消亡。
在河北平原中部今白洋淀—文安洼一带为构造凹陷地带,先秦时期为《禹贡》、《山经》河的“九河”分流区,据沉积相分析,其河间洼地当有为数不少的湖沼存在,因稀有人居,故不见于记载。在《水经注》时代,该区内有明确记载的湖沼有大渥淀、小渥淀、范阳淀、狐狸淀、大浦淀、阳城淀等。从北宋开始,今白洋淀—文安洼一带湖群发生重大变化。北宋与辽在河北平原中部以白沟河(上游为拒马河,下游至今雄县北白沟镇折东经霸州市北、信安镇北,东流至天津入海)为界,故白沟河又称界河。界河以南即为白洋淀—文安洼低洼湖沼带。北宋初年为了防御辽朝骑兵南下,人为地将滹沱河、葫芦河(今滏阳河前身)、永济渠等河流引入这一地带,筑塘蓄水,形成了一条西起保定市,东至海的淀泊带。南北最宽处达一百三五十里,最狭处也有八里、十里,深度三尺至一丈三尺不等,“深不可以行舟,浅不可以徒步”,史称“塘泺”。其中大小淀泊,星罗密布,不可胜计。以后逢天旱水枯,又不断将河北平原河流引入淀泊地区,至此,河北平原南北一些湖泊,因主要河流都汇注于这一湖泊带而渐趋枯涸。自庆历八年(1048年)后,黄河又三次北决,流经平原中部夺御河入海,前后60余年,侵犯塘泺,“浊水所经,悉为平陆”。[50]其他如漳水、滹沱河、涿水、桑乾河都是含沙量很高的浊流,[51]自然也带来大量泥沙,使淀泊地带迅速淤浅,“夏秋可徒涉,遇冬冰冻,即无异平地”。[52]所以自徽宗以后,塘泊“淤淀干涸,不复开浚,官司利于稻田,往往泄去积水,自是堤防坏矣”。[53]明代中叶以后,北宋时代的界河被永定河南来的泥沙所淤平,地表径流遂汇集于界河南侧的塘泊地带,又形成许多新的大型湖泊。明清时期今白洋淀—文安洼一线凹陷地带湖泊群,总称为东西二淀:东淀“延袤霸州、文安、大城、武清、东安、静海之境,东西绵亘一百十余里,南北二三十里及六七十里不等。永定河水自西北来汇入,子牙河水自西来汇入”;“西淀跨雄、新安数邑之境,既广且深,西北诸山之水皆汇焉”。[54]东淀大体上即今文安洼和东淀,西淀大体上即今以白洋淀为主体的湖群。明代和清代前期河北平原上湖沼大多消失,潴水的湖泊唯存东西二淀和上文所说的南北二泊。当时正定、广平、顺德三府之水,过南北二泊后,由滏阳河、子牙河归入东淀;顺天、河间、保定三府之水皆汇入西淀,又由玉带河、会同河归入东淀,因而东淀“举畿辅全局之水”。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以前,尚为淼然巨浸,周二三百里。三十七年永定河全面筑堤,将东淀作为永定河尾闾,大量泥沙也随之输入,“于是淀病而全局皆病”,东淀湖群相继“尽为桑田”。[55]明清时期随着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东西二淀区,时而积水弥漫,时而河滩裸露,但总的趋势日益淤浅。三角淀在雍正年间便已“所余无几”。其余各淀大半淤塞,“或仅存浅濑,或竟变桑田”。[56]至20世纪初,三角淀全部淤平。最近几十年东淀湖群已淤为文安洼,西淀为白洋淀。从顺治元年(1644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湖区缩小了十分之七。20世纪以来,白洋淀继续淤高。进入80年代以后,已连年干淀,面临全面淤废的危险。[57]
黄淮平原上湖泊的变化是从宋金之际黄河南泛以后开始的。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东京留守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今河南滑县境内人为扒开河堤,使黄河洪水流经豫东南、鲁西北地区,由泗水汇入淮河。从此黄河离开了河北平原,进入了黄淮平原,屡屡夺颍、涡、濉、浍等河入淮。金、元开始黄河河道逐渐向南摆动,数股并存,迭为主次,洪水在黄淮平原上漫流决溢。明代后期经潘季驯的治理,黄河河道基本上固定在今淤黄河一线上,但南北决口时有发生。1855年黄河改走山东入海。在1876年下游河道全面筑堤前的20年内,洪水在以铜瓦厢为顶点北至今黄河稍北的金堤,南至今曹县、砀山一线,东至大运河的三角洲冲积扇上自由漫流。1938年蒋介石政权决开郑州花园口河堤,又使洪水泛滥于贾鲁河、颍河、涡河流域达九年之久。总之,从金元以后至20世纪50年代的800多年时间里,黄河不断地南决,造成黄淮平原上大部分地区受黄河泥沙的堆积,洪水所到之处,城庐漂没,良田被毁,河床淤浅,湖泊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淤填消亡型。这一类可以豫东南地区的湖沼为代表。今郑州、中牟间著名的圃田泽,先秦以来即中原地区一大湖泊,《水经注》时代虽然开始沼泽化,分解为20余个小湖,但至唐时东西仍有50里,南北26里。宋代开始淤浅为数十处大小不一的陂塘,起着调节汴河流量的作用。金代以后,汴河淤废,黄河南岸筑堤,圃田泽来水减少,渐被辟为农田。元明时黄河多次夺颍、涡入淮,圃田泽洼地成为黄水倾注之地,再度积成大片浅水陂塘。明万历年间圃田泽洼地有陂塘150余处。[58]其后周围湖滩被垦为农田,唯中心尚有积水。清乾隆时分为东西二泽,周围尚有不少陂塘。[59]晚清以后,随着农田的扩展,东西二泽均被辟为耕地。著名的圃田泽终于在地面上消失了。其余如商丘东北的孟诸泽、蒙泽,山东定陶附近的菏泽,鄄城南的雷夏泽,开封附近的逢泽等,都因黄河南泛,所过之处,“使陂泺尽为陆地”。[60]
(二)移动消亡型。这一类型可以鲁西南平原上的巨野泽和山东运河济宁以北的北五湖为代表。巨野泽又名大野泽,古时为黄河分支济、濮所注,为黄淮平原上最大的湖泊。汉武帝时曾为黄河决流所注,《水经注》时代为一漭漭巨浸。唐时东西达百里,南北三百里。以后济水枯断,上游来水减少,西南面岸线内缩。10世纪初以来,黄河多次决入鲁西南地区,巨野泽西南部因受黄河沙的淤高,湖区向东北面相对低洼处推移。五代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黄河在滑州决口,侵入豫东、鲁西南地区,洪水环梁山合于汶水。梁山原在巨野泽东北岸的陆地上,因巨野泽南部淤高,梁山周围相对低洼,黄河决水蓄集于此,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梁山泊。[61]宋代黄河曾多次决入梁山泊,湖面不断扩大,“绵亘数百里”。[62]
金代以后梁山泊因河水泥沙的长期灌入,湖底抬高,滩地被附近居民所垦。金朝政府曾遣使招徕流民在梁山泊安置屯田。[63]元时黄河又多次决入,“有复巨野、梁山之意”。[64]梁山泊又被扩展成为“量深恣包藏”、“碧阔渺无津”的汪洋巨浸。[65]元末河决白茅,“水势北侵安山”。[66]安山原在梁山之北,可见梁山泊湖底淤高,洪水又向北推移。明代前期梁山泊还是一大片浅水洼地。自弘治年间筑太行堤后,黄河多南决,梁山泊来水短缺,湖底裸露,皆为居民所垦。清康熙时,梁山泊区全成平陆,“村落比密,塍畴交错”。[67]桑田之变,无甚于此。北五湖(安山、南旺、马场、马踏、蜀山五湖)形成于明永乐初年,原作为会通河的水柜,以调节运河流量。这些都是人工湖泊,原来就是很浅的。不久即淤出滩地,为民占垦。安山湖潴水时周围有一百余里。嘉靖时湖周围只有七十三里,而平水时水域中心仅十余里。[68]至万历末年,满湖成田,禾黍弥望。[69]崇祯末年安山湖已“久化平陆”。[70]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至万历初大部分已为官民所占为田,可柜者无几。[71]马场湖在清初时周围尚有六十里,至康熙中叶湖区“尽成民田”。[72]总之,至清末,北五湖除蜀山湖尚可蓄水外,其余四湖均淤为低洼平地。来水缺乏和泥沙淤积是主要原因,而人为垦种加速了淤废的过程。
(三)潴水新生型。这一类型可以山东、苏北南四湖和洪泽湖为代表。南四湖北起济宁市南,南至徐州市北,南北长约110公里,积水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南四湖中昭阳湖出现最早。元时称山阳湖或刁阳湖。它由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泗水下游的洪水,在古泗水以东、山东丘陵西侧之间洼地聚积而成湖。明初济宁以南只有昭阳湖作为四大水柜之一。成化年间开永通河将南旺西湖的水引往东南流,至鱼台县东北南阳闸北入运,积水成为南阳湖。以后由于泗水下游三角洲的延伸,南阳湖水不能顺利排入昭阳湖,湖面逐渐向北扩展。隆庆元年(1567年)开南阳新河,运道改经南阳湖东出,经昭阳湖东岸南下,于是在南阳湖以东运河东岸独山坡下低洼处,阻截了东面来的诸山水形成独山湖。昭阳湖也因运河的改道,由运东的水柜变成了运西的水壑,不断接受运河溢出的余水和西面黄河决来的洪水,湖区不断扩大。清乾隆时周围达90公里。微山湖区在明万历前仅存有一些零星小湖。1604年开泇河后,湖区被隔在运西,承受了运河余水、黄河决流和北面南阳等湖的涨水,三股洪水汇集于此,而下泄道十分浅狭,于是发展成为鲁西南一大湖泊。清末民初时,南阳湖低水位面积54平方公里,独山湖190平方公里,昭阳湖165平方公里,微山湖480平方公里,合计近900平方公里。同时因泥沙和水生植物的封淤,湖水很浅,最深处在微山岛以南,水深亦仅3米,最浅处仅0.5米。多雨季节又极易漫溢成灾,为近代中国洪涝灾害最多的地区之一。
苏北的洪泽湖的形成也是与黄河夺淮有密切关系。宋代以前洪泽湖区只存在一些零星小湖,如白水陂、破釜塘等。金元以后,黄河夺淮入海,淮河下游河口段河床不断抬高,上游各支流来水汇集于此,下泄不畅,零星小湖和洼地连成一片,形成洪泽湖。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在洪泽湖东岸修筑高家堰,一则为防止洪泽湖水决入里下河地区,二则为抬高洪泽湖水位,以达到“蓄清刷黄”的目的。以后高家堰不断抬高,湖水只能向西、北两方面扩展。向西扩展最严重的后果,即1680年(康熙十九年)洪水淹没了泗州城。1855年黄河改东北流经山东入海,来水减少,洪泽湖北面逐渐淤出陆地,水线内缩30余里。[73]今天洪泽湖最高洪水时面积约3780平方公里,最大库容130多亿立方米,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
【注释】
[1]《战国策·燕策》。
[2]《汉书》卷29《沟洫志》。
[3]《宋史》卷93《河渠志三·黄河下》。
[4]〔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2《河议辩惑》。
[5]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载《长水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汉书》卷29《沟洫志》。
[7]周魁一:《隋唐五代时期黄河的一些情况》,载《黄河史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8]《宋史》卷91《河渠志一·黄河上》。
[9]《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黄河一节,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0]〔北宋〕苏辙:《栾城集》卷46《论黄河东流剳子》。
[11]《明史》卷84《河渠志·黄河下》。
[12]《明神宗实录》卷179,万历十五年十月己亥
[13]《明神宗实录》卷179,万历十五年十月己亥。
[14]《明史》卷83《河渠志一·黄河上》。
[15]〔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48《靳文襄公经理八疏摘钞》。
[16]《清史稿》卷128《河渠志三·黄河》。
[17]〔清〕林修竹:《历代治黄史》卷5,同治十三年。
[18]《左传》昭公七年。
[19]《左传》桓公十一年、《战国策·楚策》。
[20]《太平御览》卷69引《荆州记》。
[21]〔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8石首县。
[22]杨怀仁等主编:《长江中游荆江演变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135页。
[23]〔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古今逸史刊本。
[24]王克英主编:《洞庭湖治理与开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25]祝鹏:《上海市沿革地理》,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40—41页;傅林祥:《吴淞江下游演变新解》,载《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26]〔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19引郏亶、郏侨语。
[27]〔南宋〕杨潜等编:绍熙《云间志》卷下。
[28]傅林祥:《吴淞江下游演变新解》,载《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29]《宋会要辑稿》食货十九之十三(酒曲杂录)。
[30]明弘治《上海县志》卷1。
[31]明弘治《太仓州志》卷1。
[32]明洪武《苏州府志》卷3。
[33]明正德《松江府志》卷3《水下》。
[34]黄浦之名,始见于《宋会要辑稿》食货八之二八记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丘崈年言,
[35]〔明〕方廉:《江南海防论》,《明经世文编》卷284。
[36]明嘉靖《上海县志》卷1《山水》:吴淞江“自吴江长桥东流至长洲尹山北流,至甫里东北流,又过华亭淀山乃入县境。是江历宋宝元、嘉祐、宣和开浚盘龙、白鹤诸汇。略变取直,有新江、旧江。江北嘉定,地名老鸦窠,有旧江形迹。今指其南通行为江。皆江中沙洪,江上之人,直以沙洪呼之,东流与黄浦会处,别名宋家港,又名减水河,又东为范家浜,以抵南跄浦口,即永乐初夏尚书原吉疏浚黄浦下流接济达海。时人概谓之江。此境内松江之始末也”
[37]傅林祥:《吴淞江下游演变新解》,载《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38]谭其骧:《西汉以前黄河下游河道》,载《长水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9]吴忱等:《黄河古三角洲的发现及其与水系变迁的关系》,载《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40]王会昌:《河北平原的古代湖泊》,载《地理集刊》第18辑,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41]张修桂:《海河流域平原水系演变的历史过程》,载《历史地理》第11辑,1993年。
[42]谭其骧:《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载《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3]《三国志》卷1《魏志·武帝纪》、《水经·鲍丘水注》。
[44]《隋书》卷3《炀帝纪》大业四年。
[45]谭其骧:《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载《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6]张修桂:《海河流域平原水系演变的历史过程》,载《历史地理》第11辑,1993年。
[47]《宋史》卷93《河渠志三·黄河下》。
[48]《隆庆赵州志》卷1山川。
[49]〔清〕吴邦庆:《畿辅河道管见》载《畿辅河道水利丛书》。
[50]《宋史》卷93《河渠志三·黄河下》。
[51]〔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24《杂志一》
[52]〔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5。
[53]《宋史》卷95《河渠志五·塘泺》。
[54]〔清〕陈仪:《直隶河渠书》,载《畿辅河道水利丛书》。
[55]〔清〕陈仪:《陈学士文钞治河蠡测》,载《畿辅河道水利丛书》。
[56]〔清〕陈仪:《陈学士文钞直隶河道事宜》,载《畿辅河道水利丛书》。
[57]萧嗣荣:《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对白洋淀的影响》,河北地理研究所,1984年油印本。
[58]清同治《中牟县志》卷9,
[59]《乾隆郑州志》卷3。
[60]《元史》卷65《河渠志二·黄河二》。
[61]《旧五代史》卷81《晋少帝纪》。
[62]《宋史》卷468《宦者杨戬传》。
[63]《金史》卷47《食货志二》。
[64]《元史》卷65《河渠志二·黄河二》。
[65]〔元〕袁桷:《清峪集·过梁山泊》。
[66]《元史》卷65《河渠志·黄河三》。
[67]清康熙《寿张县志·艺文》。
[68]〔明〕刘天和:《问水集》卷2闸河诸湖。
[69]〔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14常居敬《请复湖田疏》。
[70]〔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32引《崇祯长编》。
[71]〔明〕万恭:《治水筌蹄》卷2《运河》。
[72]〔清〕张伯行:《居济一得》卷1金口河。
[73]〔民国〕武同举:《淮系年表全淮水道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