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历史学和地理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学术意义。同时对当前经济建设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竺可桢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注意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70年代初他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论文,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以后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七八千年来中国气候环境的寒、暖、干、湿变化,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近几十年来全世界都在注意、研究地球气候的变化,特别是上世纪气候转暖的问题,其中中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有中国如此丰富、持续的文献资料。研究历史气候的变化不仅能对历史上的一些经济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其现实意义还在于了解气候变迁的规律,预测今后气候变化的趋势,寻找应对这种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对策。例如现今大家已公认,21世纪二三十年代地球平均温度要升高2至3摄氏度,但这种变化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尚难预料。由此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我国历史上有没有过暖期,这个暖期在历史上有什么反映。从仰韶到殷商是个暖期,已成定论,但资料太少,很难说明问题。有人研究认为两宋时期是历史上的一个温暖期,从中探索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上的反映,如两宋时上海地区海平面较今上升1米,太湖流域水灾增多,作物带北移等现象。研究气候转暖后对今天我们国家有何种影响,可为我们寻找21世纪气候变暖的对策提供参考。
黄河是我国以至世界历史上变迁最多的一条河流,从有历史记载以来,粗略统计,决溢改徙1500余次,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在我国东部平原上,北至天津、南至扬州,都曾受到过黄河泛溢决改的危害,对我国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影响。黄河变迁的具体过程怎样?有什么特点?规律如何?黄河变迁的原因和后果究竟怎样?这就是历史地理学研究黄河变迁的主要内容。黄河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中上游黄土高原的黄土,由于不合理的开垦,造成水土流失,大量泥沙带入下游河床,年均达16亿吨。河床日益提高,堤防不力,即造成溃决。决口的地点和改徙的流路,都有规律可寻。黄河的不断改徙,对黄河下游平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河流淤浅、湖泊淤废、水利破坏、道路阻塞、地面淤高沙化、土壤碱化,等等,使汉唐时代经济最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至近代成为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如今黄河淤高惊人,开封城北黄河河床高出地面10米,一旦决口,后果不堪设想。历史上开封城曾7次被黄河洪水所淹,明末一次全城被淹,只露出铁塔、相国寺顶。有报道(新华社郑州2月7日电,见《人民政协报》2002年2月8日)说,今天开封市地下叠压着6座城,魏大梁城在今地面下10余米,唐汴州城距地面10米左右,北宋东京城在地下8米,金汴京城约6米深,明开封城在地下5至6米,清开封城在地下3米。历史上黄淮海平原上有许多湖泊,6世纪时有190余个。千年来多次被黄河泥沙填没,后又经人为垦殖,变为平地,古今变迁很大。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情况大变,连续几年断流,开始断于下游河口段(利津),以后日益严重。从1972年至1996年的25年内有19年发生断流。1996年甚至一年断流260余天,622公里,上溯至封丘,经济损失情况严重。仅1995年估计,黄河下游断流带来的损失达60亿元。黄河断流的原因:一是中上游气候干旱,降水比正常年份少12%。二是中上游沿河工业城市和农业用水过量。三是下游黄水外调,如引黄济青,引黄济淄,引黄济冀,使下游河道水量更少。进入21世纪,黄河流域的干旱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估计短期内不可能缓解。但是又不能保证今后黄河不出现今长江流域的大水,因此防洪问题仍不能稍有懈怠。我们研究黄河变迁史,就探索其中规律,为今后治河提供参考。
西部山区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如陕西省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全省80%的耕地和70%的人口位于水土流失区,不仅给本区农业带来严重损失,同时也加剧了东部下游河道的淤高;长江流域也有同样情况,东部河湖淤浅,蓄水面积减少,如逢大规模降雨,即成灾害,1998年长江大水即为一例。三北地区沙漠化问题已十分突出,北方诸省市每年沙尘暴的现象日益严重。我国历史上哪些地方,原来不是沙漠后来变成沙漠的,哪些地方沙漠扩大了,这正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在勘察南疆铁路时发现古代丝绸之路,全给沙漠吞噬了,在沙漠中发现许多古城,原因是下游流入沙漠的河流上游被截断了,下游断水,城市往上游迁,原来的地方就给沙漠淹没了。今天筑铁路,就要研究古代沙漠侵蚀的规律,考虑如何防止沙化,铁路能维持多久。
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研究的课题更多。疆域政区地理是我国传统的学科,过去主要是沿革地理,今天我们要研究我国的疆域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经常说我国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国家,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过去总是将汉王朝在历史上开疆拓土的功绩过于夸大,其实对我国疆域贡献最大的是边疆少数民族。东北地区在古代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比较疏远,自女真族入主中原以后,东北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变成中原王朝的直属领土,满族建立的清朝也是。蒙古高原一直为与汉王朝对立的游牧民族所居,蒙古入主中原,使蒙古高原也成了我国直属领土的一部分。西藏、云南成为我国稳定的领土都与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归附中原王朝有关。因此,今天的中国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是铁的历史事实,并非套语。西方一些学者别有用心地说长城是我国历史上的北部边界,而事实上今天北部、东北部边疆地区不仅是中华民族居留的地方,而且中原王朝很早就在这些地区有了政治影响。早在公元7世纪,唐朝就在今天俄国西伯利亚伯力(今名哈巴罗夫斯克)置有勃利州,在黑龙江上游置过黑水都督府。虽然这些都是羁縻政区,但唐朝势力影响所及是没有问题的。辽代在东北黑龙江地区统治有五国部,其中之一为剖阿里,即伯力。金代在东北边地置有“蒲与路”城,解放后发现了古城址,即在今黑龙江克东县,还发现了“蒲与路印”。金朝的军政合一制猛安、谋克,据记载,蒲与路下辖一个“火鲁火疃谋克”,在蒲与路以东3000里,大略推算应在今外兴安岭一带。这一证据是十分确凿的。元朝和明朝都在今黑龙江口地方置有行政机构。明代置有奴儿干都司,永乐、宣德都派太监去视察过,建有永宁寺碑。此碑给俄国人搬到海参崴博物馆去了。唐代在我国西部置有安西都护府,下有四镇,其一为碎叶城,在今俄国中亚托克马克附近。清代初年准噶尔控制中亚和新疆,乾隆二十年平准噶尔,二十四年又平大小和卓,将新疆收入版图。过去有些人说这是新的疆土,也有人回避。其实这对清朝而言是新疆,对中国是老疆。因此研究中国历史边界问题,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边界的形成,同时对中国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说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开始至清代,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在历史上经过多次变化。在等级上经过二级、二级半、三级甚至四级制的变化,在幅员、边界、政治中心等要素方面,都有过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与当时的政治局面、民族形势、经济开发以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直至今天,县级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了数千年,行省制度实行数百年,还适应不适应今天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应重新划分省区。不论其论点是否可行,重新检验传统的行政区划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是应该考虑的。因此,历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历史背景、具体过程、正负效应,都是我们历史政区地理研究的内容。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农业一直是主要产业。今天虽然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我国是有13亿人口的国家,农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产业。我国历史上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可供我们今天参考。大家知道我国封建社会里,每个王朝要站住脚,必须有一个基本经济区以支持此政权。它们对这一基本经济区的农田水利十分重视。秦汉建都关中,建有郑国渠、白渠。汉唐时期是黄河下游平原,大型水利工程大多建于此。两宋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王朝的基本经济区,东南水利占全国首位。明清时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封建王朝命脉所在。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基本经济区,如成都平原为割据四川盆地政权的基本经济区,如三国时蜀汉。这种经济区转移的原因、后果是什么?1998年长江大水,大家都知道洞庭湖围湖垦田太严重,以致水面缩小,主张退田还湖。其实围湖造田非始于今日,宋代就开始了。主要因为人口增加,耕地不够,于是就围湖造田。东南地区历史上许多著名湖泊都是在这时期围废为田了。当时就有不少人反对,政府也曾下禁令,但都成一纸空文。明清时期更甚,两宋时太湖流域是我国主要粮食基地,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清两湖地区成了主要粮食基地,所谓“湖广熟,天下足”。这是因为太湖流域到了明清,农民主要从事蚕桑、植棉业,粮食从外地输入,粮食生产转移至湖广地区,于是两湖地区围湖造田日益严重。农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城市历史地理研究近年来渐趋热门,这一方面是受到西方学界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突飞猛进,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重要之故。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城市经济的发展特点是什么,什么时候出现经济型城市,其基础是什么,其历史和地理的背景怎样,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宋代以前所谓的城市大多是各级政区的政治中心,因为其为政治中心,然后借政治之力,成为经济中心,如汉唐时期的长安、洛阳、建康等。宋代以后商品经济发展,才出现了纯经济的城镇,到明清尤为发达,如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代大都市如上海,是西方势力入侵后产生的。经济城市的出现及其地理分布,以及其兴衰变迁,反映了什么?对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产生过什么影响?今后我国城市布局,如何才是合理的?这些都值得思考。
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化热也影响到历史地理学界,近年来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也是一门显学。历史文化讲究区域差异。我国北方南方,内地沿海地区文化差异很大,人们的方言、宗教、婚丧礼俗、饮食起居,等等,各地有各地的特点,这种差异和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其政治、经济、自然背景如何,其变化发展的内因是什么,都是十分有趣的课题。
总之,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具有多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既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也有很具针对性的现实意义。目前这门学科的科学体系还不能说已经建立起来了,还需要多学科、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