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
我国开采和使用黄金有着悠久的历史。迄今已知最早的黄金饰品是1976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中发现的金耳环和金鼻环,经C14测定年代约当公元前1900—前1700年。时代最早的金片,1977年发现于河南郑州商城遗址祭祀坑中,此金片极薄,出土时揉成一团。时代最早的金器皿,为198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中的金盏、金勺、金杯、金器盖、金弹簧圈,其中的金盏制作最精,重2.15公斤,金弹簧圈直径不到半厘米,金丝直径仅半毫米,至今仍金光闪闪,富有弹性。
先秦时,楚国是有名的黄金产地。《管子·地数篇》载:“金起于汝、汉之右洿”;《轻重》甲篇说:“楚国有汝、汉之黄金。”汝是指今河南之汝河,汉是指今陕西、湖北之汉江。又,《韩非子·内储说上》:“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荆南系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丽水指今金沙江。可见金沙江的砂金,战国时已有人淘采。著名的楚币“郢爰”,就是用黄金制成的。
汉代的黄金产地,见于文献的约有四处:(1)豫章郡之鄱阳。故址在今江西鄱阳县西南。《史记·货殖列传》:“豫章出黄金”,裴驷《集解》:“鄱阳有之。”《汉书·地理志》豫章郡:“鄱阳武阳乡右十里有黄金采。”(2)汝、汉流域。《盐铁论·力耕篇》:“汝、汉之金,……所以诱外国而钓羌胡之宝也。”(3)陵阳。《盐铁论·通有篇》:“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陵阳故址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西。(4)永昌郡之博南。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市东北,博南县故治今云南永平县西南。《论衡·验符篇》:“永昌郡中亦有金焉,纤靡大如禾粟,在水涯沙中。”《续汉书·郡国志》永昌郡:博南“永平中置,南界出金”。水涯沙中产金盖指今澜沧江中之砂金。
考古发现的汉代铸金文物颇多。1968年,在河北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各出土一套保存完整的金缕玉衣,均由两千多块玉片用金丝缀成,金丝的含金量最高达96%!可见制作工艺之高。还有1955年在陕西阳平关发现的“朔宁王太后玺”,1959年在云南晋宁发现的“滇王之印”,1962年在山东发现的“石洛侯印”,1981年在江苏邗江县发现的“广陵王玺”,以及保存于日本的东汉“倭奴国王”金印等。
至于文献记载的汉代“黄金”产量数额,大得惊人,如《史记·梁孝王世家》“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史记·平准书》载卫青等将士“受赐黄金二十万余斤”等,汉初赐诸侯王、功臣、公主动辄数百千斤,均见于《汉书》各本纪、列传。新莽时实行黄金国有政策,民间黄金均得收归国库。《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死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黄门、钩盾、臧府、中尚方处处各有数匮”。如此记载可信,则汉末国家黄金储备折合今天约有18万公斤。后人对此是否真金表示怀疑。赵翼《廿二史劄记·汉多黄金》条认为:“后世黄金日少,金价亦日贵。盖由中土产金之地,已发掘净尽。而自佛教入中国后,塑像涂金,大而通都大邑,小而穷乡僻壤,无不有佛寺,即无不用金涂。以天下计之,无虑几千万万,此最为耗金之蠹。加以风俗侈靡,泥金写经,贴金作榜,积少成多,日消月耗。故老言黄金作器,虽变坏而金自在,一至泥金涂金,则不复还本,此所以日少一日也。”此言可备一说,然汉世黄金产量如此之高,恐还待进一步研究。
三国、两晋时期,见于史籍的产金地,较前为多。如诸葛亮说:“汉嘉金、朱提银,取之不足以自食。”[73]汉嘉故治在今四川名山县北。《华阳国志》卷2:“广汉郡涪县……孱水出孱山,其源有金银矿,洗取火融,合之为金。”涪县故治在今四川绵阳市东。《华阳国志》又云:葭明“有水通于汉川,有金银矿,民取洗之”。[74]故址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陶弘景尝云:“金之所生,处处皆有,梁、益、宁三州多有出于沙中,……建平、晋安亦有金沙出石中。”[75]梁、益、宁三州治所分别在今陕西汉中市、四川成都市和云南晋宁县东,建平在今福建建阳市,晋安在今福建南安市东。
南北朝时,见于记载的产金地仍是汉水流域、四川和福建。如《魏书·食货志》:“汉中旧有金户千余家,常于汉水沙淘金,年终总输,后临淮王彧为梁州刺史,奏罢之。”又如南朝李膺《益州记》:“金山长七、八里,每夏淹雨有崩处,即金粟散出。”此山据考在今四川广元市北三里。《建安记》:“金泉山南枕溪有细泉出沙,彼人以夏中水小,披沙淘之得金。”[76]金泉山在今福建建瓯市境内。
唐代史籍记载的产金之地颇多。开元时的《大唐六典》卷3户部记贡金之州凡十九,其中剑南道有龙、雅、眉、嘉、资、姚六州,江南道有饶、衡、巫、台四州,岭南道有邕、象、蒙、融四州,山南道有金、利、万三州,陇右道有廓、岩二州。绝大部分都在南方。《元和郡县志》记贡金之州凡二十一,比《大唐六典》多出陵、泸(属剑南道)、钦、演、长(属岭南道)、涪(属山南道)、河(属陇右道)七州,少去姚、象、金、万、巫五州。但记载可能不确,如《元和志》绵州龙安县:“金山在县东五十步。每夏雨奔注,崩颓之所侧金粟散出,大者如棋子。”《新唐志》绵州土贡缕金银器、麸金。可见《元和志》有所脱漏,但总体格局未变。《新唐书·地理志》载贡金之州凡64,其中岭南道有27州(占42.2%),剑南道18州、山南道7州、江南西道3州、江南东道2州、黔中道3州、陇右道4州。
从地区分布来说,唐代产金之地以岭南为最,岭南又以邕州(治所在今广西南宁市南)为第一。《岭外代答》卷7“生金”条载:“邕州溪峒及安南境皆有金坑,其所产多于诸郡。”邕州金坑系民营,故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7月《放邕府金坑敕》云:“邕州所奏金坑,诚为润国,语人以利,非朕素怀”,其坑任人开采,官不得禁。[77]此地直到北宋晚期才设官冶。[78]其他如《岭表录异》卷上:“五岭内富州(广西昭平)、宾州(今宾阳)、澄州(今上林)江溪间皆产金。侧近居人,以木箕淘金为业,自暮至旦,有不获一星者。……广州含洭县有金池。彼中居人,忽有养鹅鸭,常于屎中见麸金片。遂多养,收屎淘之,日得一两或半两,因而致富矣。”岭南之外,云南南诏地区也是产金中心。《蛮书》卷7:“生金出金山及长傍诸山,藤充(腾冲)北金宝山。土人取法,春冬间先于山上掘坑,深丈余,阔数十步。夏月水潦降时,添其泥土入坑,即于添土之所沙石中披拣。有得片块,大者重一斤,或至二斤,小者三两五两,价贵于麸金数倍。……麸金出丽水,盛沙淘汰取之。沙赕法,男女犯罪,多送丽水淘金。长傍川界三面山并出金,部落百姓悉纳金,无别税役征徭。”四川盆地的长江、嘉陵江沿岸次之,汉水上游又次之(唐置金州,即以产金而名,故治在今陕西安康市),而黄河流域极少,直到晚期也仅有兰、廓二州有贡金的记录。
宋代金矿分布的最大特点是胶东金矿的崛起。北宋元丰年间,全国有25州产金,年产黄金10710两,其中仅登、莱二州(治所分别在今山东蓬莱市和莱州市)元丰元年的黄金产量已有9573两,[79]相当于全国黄金总产量的89.4%。据朱彧《萍洲可谈》卷2载:“登、莱金坑户止用大木,锯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锯纹中,甚易得。”因而《宋史·食货志》说:“天圣中,登、莱采金,岁益数千两。”可见北宋时胶东金矿已属高产。南方其他地区,采金亦颇为兴盛。《宋史·食货志》:“熙宁七年,广西经略司言:邕州右江填乃洞产金,……后五年凡得金为钱二十五万缗,……元丰四年始以产薄,罢贡”;“政和元年,张商英言:湖北产金,非止辰、沅、靖溪洞,其峡州夷陵、宜都县、荆南府枝江、江陵赤湖城至鼎州,皆商人淘采之地”。
元代在今辽宁、两湖、云南等地都有不少淘金处所,和宋代比较起来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据柯绍忞《新元史·食货志》,元代主要产金地有七处:(1)登州栖霞县。今山东栖霞市。(2)淄、莱等路。治所分别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莱州市。(3)大宁路龙山县。今辽宁凌源市南。(4)江浙行省地区,指信、饶、徽、池四州,治所分别在今江西上饶、鄱阳,安徽歙县、贵池市。(5)抚州路乐安县。今江西乐安县。(6)湖广地区,指岳、澧、沅、靖、辰、武冈、宝庆等地,多在今湘西。(7)云南地区,包括丽江、大理、楚雄、金齿(今保山)、临安(今通海)、曲靖、元江、会川(今四川会理)、东川、乌蒙(今昭通)等地。此外,和州(今新疆吐鲁番)、嘉定(今四川乐山市)、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县)等地也都曾开采过黄金。
明代淘金最盛之地,集中在云、贵地区。宋应星《天工开物》下卷“五金”:“水金多者,出云南金沙江(原注:古名丽水),此水源出吐蕃,流丽江府,至于北胜州,回环五百里,出金者有数截。”丽江府治今云南丽江市,北胜州治今云南永胜县。又,永乐年间,贵州设太平溪金场局,[80]这应是黄金产量大的结果。贵州产金地区主要有省溪(今万山特区)、提溪(今江口县西北)等地。明代中后期辽东、湘西金矿资源已近枯竭。
清代开采黄金的极盛时期是在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在云南和黑龙江。云南有金沙江、麻康、麻姑、锡版、黄草坝、上潞江六大金厂,地点分别在今永胜、中甸、文山、腾冲、保山等地。黑龙江金矿主要分布在漠河、呼玛等地,产量最高时曾占全国黄金产量的60%;为此,还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开辟了一条从墨尔根(今嫩江县)到漠河的“黄金之路”,此路地名以“数字”加“站”字为名,如十九站、二十三站等,沿袭至今。
清代其他产金地尚有新疆伊犁皮里沁山、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勒喀喇乌苏条金沟等金矿,甘肃敦煌沙州南北山金矿,贵州镇远府中峰岭金矿,以及湖南沅陵金矿等。
我国是世界上的黄金生产大国之一,仅次于南非、苏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而位居全球第六位。现有的五大金矿中,胶东、黑龙江两大金矿产量最高,前者开采始于北宋,后者始于清代;小秦岭金矿在明景泰三年(1452年)也有过开采,夹皮沟金矿已开采160多年,只有金厂峪金矿是新中国建立后才发现、开采的。由此可见,大部分金矿都是历史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