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太湖水系

五、太湖水系

太湖平原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西起茅山、天目山,南至杭州湾。考古发掘证明,在太湖湖底普遍分布有新石器时代遗物和古脊椎动物化石,说明五六千年前,太湖地区仍为湖陆相间的低洼平原。随着新构造运动的作用,太湖周围地区不断下沉,而沿海地区泥沙的堆积,又使太湖平原逐渐向碟形洼地发展,最终形成了水面辽阔的大型湖泊,即先秦地理著作中所记载的震泽(具区)。太湖水源主要来自发源于茅山和宜溧南部丘陵的荆溪和导源于天目山的苕溪。唐以前长江部分水流也通过胥溪合苕溪汇入太湖。古时太湖由淞江(今吴淞江)、娄江(流路大致上为今浏江)和东江(大致经今澄湖、白蚬湖一线东南入海)分泄入海,合称三江,即《禹贡》所谓“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随着太湖周围地区不断下沉和沿海边缘地区泥沙堆积而抬高,碟形洼地发育愈甚,向东泄水道也由此逐渐淤浅。反过来又加速了太湖平原的沼泽化。因此与太湖平原进一步沼泽化同时进行并互为因果的是三江的逐渐淤浅。公元5世纪时松江下游已“壅噎不利”,排水不畅。大约到了唐代,娄、东二江即已淤废,时人已难以确指故道所在。但太湖分三条水道入海的格局未变,如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里讲除了松江外,还有昆山塘(今娄河)、常熟塘等。以上太湖的三条泄水道中,以吴淞江为主干。唐宋时代的吴淞江大体上在今嘉定区黄渡、江桥一带与今道分出经西虬江、虬江(即旧吴淞江)、虬江路,在今复兴岛附近,截过范家浜(今外白渡桥至复兴岛段的黄浦江),经浦东新区高桥镇南的老界港、东虬江、北虬江一线,至今顾路一带入海。[25]

当时的吴淞江是一条深阔的大江,所谓“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南北两岸的“塘浦阔者三十余丈,狭者不下二十丈,深者二三丈,浅者不下一丈”。[26]两岸众多支流汇入吴淞江后,江面浩瀚,在当时上海地区最早的海上贸易港青龙镇(今上海市青浦区旧青浦)以东江面呈一喇叭形,海面称华亭海,海潮自吴淞江口至此形成涌潮。宋梅圣俞的《青龙海上观潮》有“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之诗句,是对当时吴淞江口宽阔、涌潮的生动描述。

青龙镇地属秀州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华亭县据江瞰海,为蕃商舶贾交错的东南第一大县。它的海上港口就是境内的青龙镇。北宋时青龙镇的海上贸易十分发达。陈林《隆平寺藏经记》云:“青龙镇瞰松江上,据沪渎之口,岛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风樯浪舶,朝夕上下,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成为四周“海商辐辏之所”。[27]青龙镇海上贸易的繁荣说明吴淞江下游水流的畅通。

南宋中叶以后,青龙镇的海上贸易渐趋衰落,吴淞江的变迁是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太湖地区是一个四边高、中间低的碟形盆地,其中心部位自地质时期以来一直在缓慢下沉,唐代以前太湖地区的积水由三江排入大海,故唐前太湖地区无大水患。从11世纪初开始,气候转暖,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抬高,造成河道比降减小,曲流发育,再加上东边沿海因泥沙的堆积和海塘的修筑等因素,北宋以后太湖三条排水道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北、南二江淤塞,出水唯吴淞一江。北宋时郏亶已说:“今二江已塞,而一江又浅。傥不完复堤岸,驱低田之水,尽入于松江,而使江流湍急,但恐数十年之后,松江愈塞,震泽之患,不止于苏州而已矣。”南宋时吴淞江下游河道呈现两个特征:一是江身多曲,水道迂回,泄水不畅,有所谓“五汇四十二湾”之说,由于河道多曲,“水行汗滞,不能迳达于海”。再是庆历年二年(1042年)因为松江风涛,漕运多败官舟,遂在吴江县境筑松江长堤,界于江湖之间,由于吴江长堤的阻隔,水流无力,日长时久,积沙难去,以致水患不息,江身淤浅。二是长江水面高,吴淞江水面低,形成了吴淞江下游东高西低的地势。吴淞下游泄水不畅,“所谓东导于海而水反西流者是也……所谓欲北导于江者而水反南下者是也”。江口常为“潮沙之所积,久则淤淀”。北宋以后吴淞江口已淤出积沙称为清洲,将江口分成二支,东支即旧吴淞江道,走今浦东新区老界港、虬江、北虬江一线入海;北支即走今黄浦江至吴淞口入海。大约至南宋初年,清洲南面的东支旧吴淞江旧入海逐渐淤浅,清洲与南面陆地连成一片,吴淞江由北支走吴淞口入海的局面始定。[28]由于吴淞江口积沙的生涨,江身的纡回多曲,必然影响到通航,所以当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华亭县市舶司撤销后,外商不至,青龙镇的海外贸易也就骤然衰落。

上海港海上贸易的再度兴起,则依靠黄浦江水系的形成,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支流。江、浦移位是上海港再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太湖水系的一大变化。

上海位于吴淞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今自龙华以北至外白渡桥一段黄浦江的前身)岸上,聚落因浦得名。大约到了北宋天圣(1023—1032年)年间以前,在上海设酒务以收税。[29]以后因商业的发展,在南宋末年置镇并设市舶务。[30]上海镇和青龙镇同在吴淞江沿岸,但前者在后者下游,这说明吴淞江上游河道淤浅,故港口下移。但到了元代,吴淞江下游河道因海潮带来的泥沙大量淤积,江中沙洲发育,江口段又出现河沙汇,水力分散,下游更淤废不堪,疏浚工程太大,一时不能见效,而太湖之水不能畅排,三吴地区经常发生水灾,于是就放弃对吴淞江下游的疏导,改引太湖水从刘家港入海。于是浏河替代了吴淞江成为太湖地区主要排水道。元代和明初时浏河沿岸的太仓,“粮艘海舶、蛮商夷贾辐辏而云集,当时谓之六国码头”。[31]郑和下西洋,庞大船队均由浏河出海,浏河替代了吴淞江成为太湖地区的出海口。上述局面如果长期维持下去,太仓、浏河将替代上海成为太湖地区的对外贸易港,上海不可能再有以后的地位。使上海再度兴起的,则是明初永乐年间黄浦江水系的形成。

图4-11 黄浦江水系示意图

(采自满志敏《黄浦江水系:形成和原因》,《历史地理》第15辑)

虽然元代已开刘家港为太湖主要泄水道,但至明初,“奈以一港难泄众流之横溃,由是田畴时被浸没”。[32]于是永乐二年(1404年)为消弭浙西水患,在尚书夏原吉主持下,先自昆山东南下驾浦掣吴淞江水入刘家河,由刘家河入海;其次,浚常熟白茅塘引太湖诸水入长江;最后,于上海县东北浚范家港接黄浦,通流入海。[33]上述白茅港即今常熟白茆塘,刘家港即今太仓浏河,这是以舒吴淞江之急,主要工程则是开浚大黄浦。[34]黄浦亦称大黄浦,是吴淞江南岸的一条小支流,即今上海市区自龙华至闸港的一段黄浦江前身,下接上海浦注入吴淞江;上海浦即今龙华至苏州河口的一段黄浦江前身,所以黄浦和上海浦是一条河流不同河段的异称,正如正德《松江府志》卷2所言:“上海浦即大黄浦下流合江处。”至于范家浜原为吴淞江下游入海口一段岔流,即今苏州河口至复兴岛南端、浦东庆宁寺一段黄浦江前身。今庆宁寺至虬江口的一段黄浦江为南跄浦的前身,今虬江口码头当为南跄口所在。永乐二年夏原吉开浚黄浦江,就是自大黄浦、上海浦与吴淞江会合处(今苏州河口)向东接通范家浜,至南跄浦口,下走吴淞江北支在今吴淞口入海。至此,太湖之水分三条入海道的格局再次恢复。黄浦江成为太湖地区主要泄水道,吴淞江变成黄浦江支流,所以明人说:“今吴淞江口,即为黄浦口子。”[35]

至于当时的吴淞江,因江中沙洲聚积(明时人称为“沙洪”),将江道分为新江、旧江二支。[36]新江即宋家港,为明代以来的主泓,即今苏州河道,旧江因非主泓所经,逐渐淤浅,成为断续的残存河道,即今虬江。[37]

黄浦水系形成之后,由于太湖排水畅通,逐渐开阔,至明嘉靖年间终于成为太湖下游最大泄水道。同时明清两代也不断疏浚白茆、七浦、茜泾、浏河等以同时分泄太湖地区积水,但作用都不能与黄浦江相比。

近百年来,东太湖地区大片湖面淤积成滩,有的已被围垦成陆。如洞庭东山原为湖中一岛,19世纪中叶与水东半岛相连。大片浅滩露出而被垦成陆,自吴江诸港口下泄的流量也日益减少,去路不畅,使太湖沿岸地区经常受淹。20世纪50年代后,江苏在太湖东北岸开凿了一条起自望亭镇,东北流经常熟虞山西麓入长江的望虞河,代替了吴淞江、黄浦江成为太湖水下泄的主道。太湖水不再以东泄为主,而改以北流为主,这是太湖水系史上的一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