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第二节 雕版印刷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雕版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已为世界所公认。但我国雕版印刷术起源于何时,诸说不一。归纳起来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说、隋朝说、唐朝说、五代说、北宋说七种。汉朝至隋朝说都失之过早,且无实物为佐证。目前比较权威的著作,一部是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一部是曾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两书均认为我国印刷术起源于初唐(前者说贞观,后者说武则天时)。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至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间刻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和吐鲁番出土的《妙法莲华经》两件。我们即采用初唐说。

唐代是我国中古时期经济、文化最繁荣时期,雕版印刷业的产生,正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唐代雕版印刷业有地点可考者有:长安、洛阳、越州、扬州、苏州、江西以及益州等地。长安和洛阳是首都和陪都,全国文化中心,都刻过佛经,如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国,印施普贤像,当是在长安印刷的。扬州和苏州都是唐代东南商业都会,市面上有当地所刻的历本出售。江西即今南昌一带,唐时曾刻过道家炼丹的书《刘宏传》数千本。益州(成都)是西南一大都会,唐时“扬一益二”,经济繁荣仅次于扬州,刻过佛经、术数、字书、小学之类的书籍。总之,初唐开始我国几个主要城市已经出现了印刷品,但当时所印主要还是些佛经、历书之类,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推进作用不大。

五代十国虽然是南北分裂时期,但相对安定的南方各国经济、文化比较繁荣,雕版印刷业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较唐代有明显发展,因此在印刷史上五代占有重要地位。当时重要的刻书地点,在北方主要在梁、晋、汉、周四朝的都城开封和后唐都城洛阳。后唐时由宰相冯道主持刻印《九经》,从后唐历经后晋、后汉、后周四朝22年始成。是我国第一部大部头的经书,也是监本的滥觞。后晋石敬瑭刻过道、德二经。[46]宰相和凝“有集百卷,自篆于版,模印数百帙,分惠于人焉”。[47]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人自刻的文集。南方各国刻书业则更发达,如南唐江宁府刻过刘知几的《史通》、徐陵的《玉台新咏》和《韩昌黎集》。福建的闽国也刻印过书籍。前后蜀政权十分重视文化,在成都先后刻过杜光庭的《道德经文圣义》30卷、《唐本草》、《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九经》,于是蜀中文学大兴。吴越国钱氏信佛,20世纪以来在杭州、湖州、绍兴等地发现了一些吴越时所刻经卷。总之,五代时南方诸国重视文化,尤其是成都和杭州,刻书业最为发达,在我国雕版印刷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宋代蜀、杭本最上,就是继承五代而来的。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十分发达的时代,也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重视教育,从中央到地方有各级学校,需要大量的教本和参考书,同时也十分热心国家图书的收藏和儒家经典、史子医书以及佛、道经典的刻颁,并在政策上鼓励私家刻书,故私家刻书大盛。宋初建国时,经版不及四千,到景德年间,已达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士庶家皆有之”。[48]南渡以后,政治中心南移,衣冠文物南迁,地方官都是文化人,刻书成一时风气。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张栻等百余人在各处做官,无不刻书。或刊行自己著作,或刊行先人著作,或刊行乡贤名宦著述,或刻师友著述,或将家藏本善本付梓以便流通,不胜枚举。宋代地方各监司、府县学宫、书院等都以刻书为任。同时由于刻书印卖可以获利,各大城市都有书坊,更刺激了私坊刻书,世家、私塾、寺院莫不刻版印书。因此宋代官私刻书最盛,为雕版印刷史上黄金时代。[49]

张秀民先生指出,北宋初年刻书不多,真宗中叶以后雕印渐多,神宗熙宁以后解除擅刻书籍之禁,出版自由,各种印本增多。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卷四):“自唐末五季以来始为印书,极于近世,而闽、浙、庸蜀之锓梓遍天下。”宋代刻书印刷业的普及,大大推动了学术、文化和科技的发展。[50]北宋刻书印刷地点可考者,除汴京(今开封)、杭州、成都、福州等出版中心外,还有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河北东路沧州,京西南路的信阳州,河东路的太原府、解州、绛州,两浙路的越州、明州、章安、钱塘、余杭、秀州、盐官、苏州、吴江、江阴,江南东路的江宁府、歙州,江南西路洪州、吉州、临川、虔州,淮南东路高邮军,淮南西路龙舒,荆湖南路,四川利州路,永兴军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等地,都有所刻的书流传下来。其中最有影响的当然是几个印刷中心:(一)开封府。自五代以来都是北中国的都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央政府机构国子监、崇文院、秘书省、国史院等都刻印经史群书,以备朝廷宣索赐予之用。最重要的是国子监,以国家财力主刻大量儒家经典,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百八十卷,淳化五年(1005年)全部版成。国子监所刻称监本,北宋监本约有百十余种。此外,刑部、大理院、进奏院等都刊行过不少法律书。太史局设有印历所,掌雕印历书。开宝年间在成都雕成的《大藏经》十三万版,后运至汴京印造。所以这部《开宝藏》,虽称益州版,实在汴京印造。后蜀在成都雕印成《文选》、《初学记》、《九经》等书,后蜀降宋后,雕版被运至汴京,加以利用再印,成为最早的宋本。总之,北宋时首都开封在刻书印刷业,无论其种类还是数量方面,都是全国雕版印刷的中心。然经女真、蒙古的入侵,图书文物化为灰烬,而开封的刻书印刷业也全遭破坏。(二)杭州。自吴越以来,杭州的经济文化已很发达。北宋时杭州的雕版印刷技术已受政府的青睐。如《史记》、前后《汉书》淳化五年(994年)校毕,即命杭州镂版,以后又有《七经正义》、《新唐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北周书》、《资治通鉴》等都曾送杭州雕版印刷,所以北宋监本除汴京开雕外,有很多是在杭州开雕的。此外,还有私人文集和寺院佛经的刻印,数量繁多。靖康之乱,宋廷南渡,杭州建为临安府,定为都城。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书籍需要量大为增加,雕版印刷业大为兴旺。南宋绍兴年间国子监将北宋监本有残缺者重新镂版,未刊者镂版补全,传统的经典复全。同时南宋又刊行了不少医药、本草类图书。南宋监本四部均备,与北宋监本数几同。临安城内各寺院也多刊佛教经典。北宋杭州城内有许多书坊,南渡后私人书铺更多,大大促进了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杭州刊本精良,名闻国内外。北宋时高丽国委托商人在杭州代刻佛经版。宋藏书家叶梦得《石林燕语》卷8云:“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三)绍兴府。北宋时绍兴文化已十分繁荣,南渡后绍兴更是文物荟萃之地。刻过《通鉴外纪》、《旧唐书》、前后《汉书》等大部头史书,以及《尚书》、《周礼》、《礼记》、《毛诗正义》等经典。所刻称“越本”、“越州本”,颇为著名。(四)庆元府(今宁波)。原为明州,宋时为对高丽、日本的贸易港口。北宋时已为刻书重地,南渡后,刻书更多,称“四明本”、“明州本”,较著名的有明州本《文选》。据宝庆《四明志》卷2载,州学书版有二十八种,每种注明版数,共三千余版。(五)婺州(今金华)。南宋时婺州官私刻书甚盛,尤善各种翻版,经史子集均有。婺本经书与监本、建本、蜀本齐名。婺本朱熹《论语集注》十卷,传至日本,为日本人所翻刻。(六)衢州。南宋时也是著名刻书地,州学刻过《三国志》、朱熹《四书集注》等等,称为衢本。(七)严州。南宋陆游父子均任严州,故刻书甚多,《剑南诗前集》、《剑南续稿》、《老学庵笔记》等都是他们在任时所刻。严州本还有《六经正义》、《语、孟正义》、《仪礼注》、《通鉴纪事本末》等,严州几部地方志均刻于此。(八)湖州。宋代湖州经济繁荣,地方富裕。绍兴年间湖州归安县王永从兄弟捐家财刻《大藏经》版,五百五十函,印造流通。有余版又刊《唐书》、《五代史》。嘉熙三年(1239年)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刊佛经五千七百四十卷。一地刻两部佛经,亦属罕见。(九)平江府(苏州)。南宋时亦为繁富之地。经济发达,刻书较多。所刻称“姑苏本”、“苏州本”、“吴本”。有《杜工部集》,“每部值千钱,土人争买之”。地志方面有《吴郡图经》、《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等。苏州一带善男信女很多,平江府碛砂延圣院设立经坊,刻《大藏经》,自南宋末至元中叶,历时九十年(1231—1322年),称“碛砂藏”,共五百九十一函,一千五百三十二种,六千三百六十二卷,可见刻书规模之大。(十)建康府(今南京)。南唐时建康已经刊书,北宋时开刊《建康实录》、《花间集》等。南宋时叶梦得曾捐军赋使刊《六经》,其他有关建康的乾道、庆元、景定数志和《六朝事迹》等均在此雕印。(十一)成都府。成都在唐末书铺出卖各种印本,五代后蜀又大力刻书,与杭州一样,有较好的基础。北宋初开宝时开始雕《大藏经》版,费时十二年,共十三万块版,五千四十八卷。这是我国第一次刻成的佛教大丛书,是出版史上空前的大事。北宋曾将这部印本《大藏经》赠送高丽、日本、安南、西夏、东女真、龟兹等国,对亚洲的印刷事业发生过极大影响。因始刻于开宝年,通称“开宝版”,又刻在成都,故又称“益州版”、“蜀版”。成都附近之广都(今双流)以产楮皮纸、竹纸著称,蜀中经史子集都用广都纸传印。广都费氏进修堂刊大字本《资治通鉴》,俗称龙爪本。成都府路眉山县为苏轼家乡,刻书特多,有眉山本《册府元龟》,最重要的为七史(宋、齐、梁、陈、魏、北齐、北周书),称蜀大字本。因字、刻均精良,经历代刷印,印版模糊,后人称为“邋遢本”。其版至清嘉庆时,始被焚毁于南京。四川刻通称“川本”、“蜀本”,可与杭州本比美。(十二)福州。宋代福州佛教盛行,北宋元丰至崇宁(1080—1103年)在福州城外白马山东禅等觉院开雕《大藏经》版一副,计500余函,约6434卷,俗称“崇宁藏”。福州开元寺又于政和至绍兴(1112—1151年)雕造《毗卢大藏经》版一副,500余函。简称“毗卢藏”。福州一地在宋代竟开雕两部《佛藏》、一部《道藏》,其版片约近30万块,为我国宗教出版物史上一大盛举,亦见福州雕版印刷业人力物力之盛。(十三)建宁府。附郭建安县和所属建阳县都是南宋雕版印刷业的中心。建阳县西七十里的麻沙、水南、崇化及长平等地,书坊林立。尤其是麻沙、崇化两坊,产书,号称“图书之府”。所刻之书,远销高丽、日本。《方舆胜览》建宁府土产“书籍行四方”,朱熹《嘉禾县学藏书记》:“建阳版本……无远不至。”现有可考的书坊就有37家。自宋至明,建宁书坊之盛,为全国之冠。福建所刻称“闽本”、“建本”或“建安本”,建阳麻沙镇所出称“麻沙本”。麻沙本因木质柔软,纸质脆薄,色泽黄黑,且为速售,粗制滥造,错误较多,当时被视为劣本。叶梦得《石林燕语》卷8云:“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然因其品种繁多,成本低廉,流传至今的宋版,以建本为较多。故建本颇为著名,其中当然也不乏刻工精良、内容上乘的佳作。

张秀民先生《中国印刷史》(第93—94页)列一南宋刻书地域表,表中反映共183处,以两浙路为最多,共48处,次为江南东西路37处,荆湖南北路28处,福建路22处,淮南东西路19处,四川路17处,广南东西路12处。由此可见,南宋时雕版印刷业几遍全境,对当时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同时对活跃南方经济也起过重要作用。

张秀民先生指出,宋代刻书的特点有三:一为政府的重视和地方官的提倡;二是刻书地点的普及,南宋十五路几乎没有一路不刻书,而浙、闽、蜀三地所刻尤多;三是刻本内容丰富,经史子集和类书、丛书、佛道藏俱全,品类繁多,印造精美,为后世所不及;更有贡献者为毕昇活字版的发明,周必大还用活字刊印过自著的《玉堂杂记》。张秀民估计宋代刻本当有数万部,如明权相严嵩抄家时,就有宋版书6853部。[51]

辽代初年是从北宋输入书籍,以后也发展自己的刻书印刷业。辽代出版业中心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刻过著名的《辽藏》(《契丹藏》),还有些其他佛经。此外如中京大定府也有雕版印刷业。辽代所刻书籍经史子集均有,但最大的工程则为两部《大藏经》刊印,一部为大字卷轴本,一部为细字雕刻的小字本,全为汉文。1974年在今山西应县木塔内发现大字本《契丹藏》12卷,全部为卷轴装,让我们看到了《契丹藏》的真面目。1991年在宁夏贺兰县发现一部约10万字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现知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说明西夏已有相当发达的雕版印刷事业。[52]金代从熙宗(1135—1148年在位)开始即重视儒学,大定、明昌间儒风大盛,刻书业亦随之兴起。北中国境内各地,包括今北京市、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各省的九路三十处,都有雕版印刷事业。其中比较中心的地点:一是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市),由国子监印行书籍,将汴京宋国子监镂版运至燕京刷印,成为金朝的监本,有儒家经典和十七史等。二是南京开封府。金末女真为蒙古军所逼,迁都南京,将大量雕版图书迁至南京,曾镂版《贞观政要》等。三是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市)。金代平阳府出纸,书坊很多,出版业发达。书籍成为平阳特产。平水(临汾的别称,因临汾城西南汾水支流平水而得名)版书籍,天下著名。四是河北宁晋。有荆氏私家刻书,有《五经》、《泰和律义篇》、《广韵》等。金代雕版印刷业虽不如宋代,但超过辽代,有书名可考者约一百余种,经、子、集、宗教典籍、科技医药著作都有,其中最大工程则为《释藏》、《道藏》的刊印,《道藏》且有数部。

元代中央政府对文化控制很严。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云:“尝爱元人刻书,必经中书省看过,下所司,乃许刻印。”私人著作要经过官方审阅方可刊行,因此阻碍了元代雕版印刷的发展,故元代内地刻书业远不及宋代之盛。其刻书的重要地点:一为大都(今北京),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至元年间创立兴文署,掌雕印文书,召集良工刻经史子版本,流传天下,以《资治通鉴》为起端,共294卷。其他也有文集和经卷。二是平阳(时为晋宁路治临汾县),继承金代平阳刻书业,平水私家出版业很发达,有的是金元两代百余年的老铺。三是杭州,两宋以来为全国雕版印刷业之冠。元朝往往将官司送往杭州刻印,因杭州刻工技术高,好纸佳墨易得。元代将亡宋的国子监改建为西湖书院,刻书规模最大,刊行了许多残缺不全的宋监本以及元人文集、戏曲等,又曾两次刊印《文献通考》348卷。四是建宁。建宁路建安、建阳两县南宋以来即为出版印刷中心,建本以数量取胜,质量较差。建宁在宋代私家书坊很多,元代更有所发展,可考者有42家。五为吐鲁番。该处为内地与中亚交通孔道,东西方各种宗教在此会合,佛教、摩尼教、基督教教堂并立相处,出土过汉文、回纥文、蒙文、藏文、西夏文、梵文等六种文字的雕版印刷的佛经,都是当地雕版印刷的经典。此外,浙江、江西、江东、湖广、福建、山东、广东各儒学、书院、郡庠、寺庙都刻有儒家经典和佛经。种类是四部齐全,还有医药和科技书籍,工程最大的则为宗教经典,有汉文、蒙文、藏文和西夏文的《大藏经》,又重刊了《道藏》。

明代刻书印刷很盛,政府对出版业十分重视。内府、经厂、南北两京国子监和各部院都刻书,十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各府无不刻书,各级官吏也出俸钱刊书。袁栋《书隐丛说》:“官书之风至明极盛,内而南北两京,外而道学两署,无不盛行雕造。官司至任,数卷新书与土仪,并充馈品,称为书帕本。”此外明代各藩王府刻书约430种,比南北国子监还多,宦官中也有好名而出资刻书者,还有寺庙、书院、书坊、天主堂都刻书,江南地主、富商私家宅塾都刻过不少精品。由于明代书可以私刻,无元代层层审批制度,且刻资低廉,纸墨易得,所以嘉靖、万历以后,凡做过官的无不照例刻集子,成为一时风气。

明代刻书地点实普及全国,不过比较重要的刻书地点为:(一)南京国子监,所刻称南监本。补刻宋元以来国子监残缺本,从各地收集宋元旧刊,修补、重刻了《二十一史》、《通鉴》、《三通》等,为保存我国传世史籍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南京各部院、应天府都刻书。南京城内还有很多书坊,刻印了大量戏曲、小说,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二)北京。永乐后政府出版事业由司礼监掌握,所刻称“经厂本”,主要刻官方文书。国子监本主要刻经、史,如集经学大成的《十三经注疏》和《二十一史》。部院、顺天府和各私家书坊都刻书。(三)杭州。明洪武初将杭州宋元旧版均运往南京国子监,于是宋元以来一直居刻书印刷事业领导地位的杭州为南京所取代。但明代杭州官私刻书印刷仍十分繁荣。杭州官方刻书多为国防、经济方面的条例和律令。杭州私家刻书业十分发达,最著名的是胡文焕文会堂,编刻过不少丛书,杭州天主堂也刻印过书籍。(四)苏州。苏州自宋代以来即为文人荟萃之地,文化发达。明代苏州刻书在万历以前已多达177种,为全国之冠。所刻称“苏版”,与内府版、福建版并称,所刻经、史、医、刑以及舆地、文诗之类均有。私家刻书中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府所属常熟县藏书家、出版家毛晋的《汲古阁》本,种类极多,有著名的《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宋名词六十一种》、《六十种曲》等,流行于大江南北,还远至流求,为保存和流通我国传统古籍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徽州。徽州自宋以来,纸、墨、砚生产已很著名。明代徽商以盐业财雄一时,也投资于出版印刷事业。徽版书雕镂版画,穷工极巧,为时所珍。明代徽版与杭版、苏版、闽版齐名。(六)建宁。自宋至明福建建宁府一直是全国出版印刷业的中心之一。宋、元时书坊集中在建宁府附郭县建安,建阳则麻沙、崇化两处刻书最著名。明时建安书坊衰落,而建阳独盛。麻沙、崇化两处街上都是书铺,天下贩书客商如织。明代建阳提供的书籍数量占全国之最。在技术方面已采用木活字、铜活字印书。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蜀本行世甚寡,闽本最下。”除上述重点印书版地点外,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地方官署、藩府都有刻书。明代刻书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宗教典籍外,还有不少科技医药书籍,包括西方翻译著作,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大。

清军入关后也重视印刷出版事业。全国刻书印刷极为普遍。对出版印刷业最有影响的,首先当然是首都北京,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朝以降素来也是印书中心。清代中央政府印书事属内务府,所刊本均称“内府本”。康熙、乾隆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到封建时代的顶峰,两帝均大力致力于文化事业。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所刊书称“武英殿本”,简称“殿本”。殿本书甚多,如今流传的重要古籍,如《十三经》、《二十四史》、九通、《大清一统志》、《全唐诗》、《水经注》、《佩文韵府》等等大部头著作都有殿本。殿本校刊、写刻、纸墨均精,为木版书中上品。清代北京城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集中在内城隆福寺和宣武门外琉璃厂两处为最盛。所刻除一般经史和八股文试卷外,还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其次是苏州,自明代以来即为出版印刷业中心之一。地方经济发达,故文化事业特别兴旺。苏版书籍多为书坊所刻,康乾年间还成立了同业行会,为他处所无。书坊所刻除经、史、医等书外,还刻了不少小说、戏曲,曾为官方所禁。后起的有广州,刻书印刷业是清中叶以后才兴起的,当地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注重文化事业,开设书坊刻书。当时广州刻工价廉,许多书商喜在广州刻版,运回印刷。佛山镇印书业是清末才兴起的,开始用木版印刷,后多用石印和铅字机印。佛山版多为通俗小说,这是近代市民社会的需要。杭州、徽州书坊衰落,南京亦不及明代之盛。其他各省都有书坊刻书印刷,因均以营利为目的,质量不如殿本,但对普及文化和教育应有一定贡献。清末各地方政府都设局刻书,首创为曾国藩在同治二年(1863年)于江宁所设金陵书局,光绪年间各省相效仿。所刻称为局本。各局中刻书最精最多为浙江官书局,因有著名学者如俞樾主持其事,故所刻精审,错误极少,超过殿本。估计十余官书局所印书当在一千种左右,四部均备,对当时普及文化起过一定作用。

近代以来上海成为全国印刷业中心,其时西方石印、铅印传入中国,比木版大为方便,木雕印刷遂被淘汰。其他城市也纷纷成立新法石印、铅印书坊,不能备举。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书籍史上一项革命,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地域变化,实际上也是经济、文化地域变化的反映。印刷术发轫于唐五代,大兴于宋代。宋代以降,至明清刻书印刷业遍及全国。书籍普及,不仅方便了学子,普通百姓的文化知识亦有所提高,对整个封建社会文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我们从历史上刻书印刷的中心地点来看,除了开封、北京由于作为首都的特定条件成为刻书印刷业的中心外,其他大都在南方,长期不衰的有杭州、苏州、成都、建宁等。这充分说明,宋代以后南方经济文化无疑胜于北方。宋代以后文人学士南方籍多于北方籍,印刷业的兴旺无疑是个条件。同时印刷业带动了造纸、制墨、雕工业的发展,由此兴起一批以印书为专业的市镇,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因此印刷业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人文景观的变迁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