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蠡泽与鄱阳湖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集水盆地,洪水期间面积为3960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湖盆为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全新世开始湖盆虽逐渐下沉,但由于泥沙沉积量与湖盆下沉量基本平衡,故仍呈现为河网切割的地貌景观。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在江西省已发现的6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31%在湖区周围的南昌、九江、波阳、进贤等市县境内。公元前201年至公元421年曾在今鄱阳湖中心设置过鄡阳县,经考古发掘,证明故城在今鄱阳湖中心的四山,其周围还有彭泽(汉县,今湖口县东15公里)、鄱阳(汉县,在今县东北古县渡)、海昏(汉县,初治今鄱阳南湖西南岸游塘村,后移治今永修县西北艾城)等县,所辖土地也有部分在今鄱阳湖中。据《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记载,余水(今信江)、鄱水(今鄱江)、缭水(今缭江)均在鄡阳县境注入赣江,赣江又北出婴子口注入当时的彭蠡泽,即今鄱阳北湖。可见在5世纪50年代以前,鄱阳南湖地区并不存在庞大的水体,而是地势低平、河网切割的湖积平原,而鄡阳县为河网交汇的中心。
以往有人因鄱阳湖在古代曾有彭蠡泽之称,即认为古代彭蠡泽即今鄱阳湖。这是不正确的。彭蠡古泽的形成与古长江在九江盆地的变化有密切关系。更新世中期,长江出武穴后,主泓经太白湖、龙感湖、下仓浦至望江县,与从武穴南流入九江盆地南缘的长江汊道会合。这一地带就是先秦地理著作《禹贡》中的“彭蠡”。这时的彭蠡可能是一种水陆相间、水流纵横、草木丛生、候鸟栖居的河流洪泛盆地环境,所以《禹贡》说“彭蠡既潴,阳鸟攸居”。更新世后期,长江主泓逐渐南移至今长江道上,而原来被废弃的古河道因全新世以来倾掀下陷作用,逐渐扩展成湖,并与九江盆地南缘的宽阔长江水面相合并,形成一个大面积的湖泊,即彭蠡泽。当时的长江出武穴口摆脱两岸山地的约束,形成了以武穴为顶点,北至黄梅城,南至九江市,东至鄂皖边界的冲积扇,江水在冲积扇上分为多支,即《禹贡》里所谓的“九江”,东至扇前洼地汇入彭蠡泽。可见古代彭蠡泽主体部分在江北,相当于今龙感湖、大官湖和泊湖等湖沼地区。江南仅为今鄱阳湖的颈部。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南巡,“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寻阳在今湖北黄梅县西南,枞阳今属安徽,所过彭蠡在江北无疑。

图4-10 先秦时期九江分流与彭蠡泽
由于古彭蠡泽是长江新老河段在下沉中受九江潴汇而成的湖泊,水下新老河段之间脊线分明。以后由于长江泥沙经过九江段时,受到赣江的顶托在主泓北侧堆积起来,日久天长新老主泓道之间自然堤逐渐高出水面,九江主泓道和江北彭蠡泽即被分割开来,时间约在西汉后期,距今2000年。此后,长江泛滥,泥沙溢出,彭蠡古泽逐渐缩小形成几个水流连通的湖泊,史称雷水或雷池,即今龙感湖、大官湖的前身。江北彭蠡泽的名称逐渐消失。
自全新世开始的本区第四次断块差异运动,在南昌—湖口一线有较大的相对下陷,尤以湖口断陷为强烈。由于江北古彭蠡泽日渐萎缩,蓄洪能力下降,长江洪水过程随之增大,故至西汉后期,湖口断陷的古赣江区已扩展成为较大的水域,即今鄱阳北湖的前身。因为江北彭蠡泽之名出于经典《禹贡》,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里就附会江南的鄱阳湖为古彭蠡泽。但在记载到湖汉水和豫章水(均指今赣江)时,却又说注入长江,而不是注入彭蠡泽。估计当时江南新彭蠡泽枯洪水位变率大,枯水时束狭如江之故。
汉晋时代的新彭蠡泽(晋时又称宫亭湖)南界不超过今星子县南婴子口一线,湖区范围与今鄱阳北湖大致相当,而婴子口则是赣水入湖口,也称彭蠡湖口。江南彭蠡新泽形成之后,历时千年至隋唐时代湖区相当稳定,尚未见湖区有扩大的迹象。但是鄱阳湖地区自全新世以来,后随南昌—湖口断层下陷自北而南发展,鄡阳平原河网交错的景观逐渐向沼泽化发展,刘宋永初二年(421年)鄡阳县的撤销,即与此有关。
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彭蠡泽迅速向东南方向扩展。这与当时气候转暖,降雨量增加有关。宋初彭蠡湖区已超过了婴子口、松门山,迫近鄱阳(今县)县城,彭蠡湖开始有鄱阳湖之称。这种扩大的结果使原在湖边上的山峰先后沦为湖中小岛,附近的小湖也相继与鄱阳湖连成一片。据《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记载,当时鄱阳湖的东界在今莲荷山与鄱阳县城之间,南界当在康山以南(康山在湖中),而其西南界在松门山东端至瑞洪镇一线上。古鄡阳县周围平原几乎沦没殆尽,鄡阳县城被浩淼湖水包围在孤岛上。但其时鄱阳南湖仍为吞吐型时令湖,洪水时茫茫一片,枯水时萎缩,水束如带。
明清时鄱阳湖演变的特点是汊湖的形成与扩展,特别是鄱阳湖南部地区,尤为显著。今军山湖、青岚湖都形成于此时。如在进贤县北境,宋时仅族亭、日月二湖,经元明两代,随着鄱阳地区的继续沉降,族亭湖被鄱阳湖所吞并,进贤县北境的北山成为鄱阳湖最南端。与此同时,日月湖泄入鄱阳湖的水道也扩展成为鄱阳湖南部条带状的军山湖,遂使军山、日月二湖成为进贤县境内最大湖泊。至明末清初,进贤县西北一些河流也沉溺而扩展为青岚湖。
如上所述,宋时鄱阳湖西南岸在松门山东端至瑞洪镇一线上。由于唐以后赣江下游主泓西移至吴城附近经北湖入长江,南昌东北的赣江三角洲发展缓慢,鄱阳南湖就逐渐向西南方向扩展。至清初,松门山以南陆地相继沦入湖中,松门山及吉州山也变为湖中岛屿。吴城附近的赣江三角洲从唐末以来逐渐发育。清代后期以来,吴城赣江鸟足状三角洲发育已相当良好,使松门山又与陆地相连。
近千年来,鄱阳北湖由于长江倒灌、顶托等因素,造成大量泥沙在北湖沉积,使湖面萎缩、干涸,水束如带。而鄱阳南湖则由赣江南支、抚河和信江西大河汇合形成东南—西北向的湖底河床,其自然堤被分隔成东北、西南两个萎缩湖面。近几十年赣江中、南支泥沙超过北支,赣江的口外沙洲向东北延伸,鄱阳南湖西南部湖面逐渐缩小,而抚河、信江西大河三角洲也向北推进,使鄱阳湖自南向北逐渐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