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部疆域变迁
1369年(洪武二年)明军北伐,攻下上都,元顺帝北遁,次年死于应昌(今内蒙古达里诺尔西南)。1370年明军再一次北伐,至开平,破应昌,元朝残余势力逃至和林旧都。此后在洪武年间,曾多次对蒙古用兵,“肃清沙漠”,军锋直指蒙古心脏地区土喇河(今土拉河)、阿鲁浑河(鄂尔浑河)和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一带,严重打击了蒙古势力。当蒙古势力远遁后,明朝政府在蒙古高原的南缘设置了四十余个卫所(一种军事屯戍组织),著名的有东胜卫(治今内蒙古托克托)、云川卫(今和林格尔)、官山卫(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南)、察罕脑儿卫(今商都东南察汗淖尔附近)、开平卫(今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全宁卫(今翁牛特旗)、老哈河卫(老哈河流域)等等,都是明帝国的北部重地。其走向大致沿着阴山、大青山南麓斜向东北至西拉木伦河侧一线,是为明王朝北部疆界。[38]这实际上是当时的一条农牧分界线。15世纪以后,由于北部边区气候转寒,沙地扩大,环境严酷,屯垦农耕已无法维持卫所士兵及其家属的生存,而由内地转输给养又不胜负担;同时由于在靖难战争中燕王尽拔大宁及北平都司诸卫兵士投入战斗,边塞空虚,设施残破。所以在1403年(永乐元年)一年之内将北部大部分卫所内迁至山西、河北北部的长城一线。但当时明朝的北疆仍然保持在蒙古高原南缘一线。[39]
当时蒙古内部分裂为三部: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兀良哈部原居于大兴安岭南端今黑龙江和内蒙古两省交界地带。明初元辽阳行省境内蒙古诸部降明,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在其地置朵颜、泰宁、福余三卫,史称兀良哈三卫。鞑靼居阿尔泰山以东蒙古东部,瓦剌居阿尔泰山以西叶尼塞河、鄂毕河一带的蒙古西部。永乐年间,明朝军势仍十分强盛,朱棣曾多次亲征鞑靼和瓦剌,兵锋直指东蒙古本部泸朐河、斡难河(今鄂嫩河)、土拉河、克鲁伦河一带,历史上称为“五出三犁”之威,高原震骇,蒙古远遁,“漠南无王庭”。永乐以后,北部境外出现了新的形势。首先,宣德(1426—1435年)初年开始兀良哈三卫开始南迁,至正统(1426—1449年)初年活动于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一带,天顺(1457—1464年)、成化(1465—1487年)年间牧地才固定下来:朵颜卫和泰宁卫约在今老哈河、滦河一带,经常侵犯明朝西自开平,东至古北口、山海关一带边境;福余卫在朵、泰二卫东北,约在今辽宁开原以西一带,屡犯辽东都司边境。总之,至明代中期,自开平至辽东,蓟辽边外已为兀良哈三卫牧地,时为边患。其次,是鞑靼的南进,永乐以后,原“北元”势力稍有复苏,1449年(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开始南进,自景泰(1450—1456年)末年进入河套地区,成化以后长期驻牧河套以及套西甘、凉境外,并大规模侵犯明朝边境。正德(1506—1521年)年间,即16世纪初,北元一部分余部出套西奔,进入青藏高原,沟通了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最为显著的就是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再次,瓦剌部与鞑靼部在明初不断发生战争,以后鞑靼游牧漠南,瓦剌东侵,一度攻占东蒙古和林,并袭击山西大同、甘肃甘州一带。1449年(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亲征瓦剌,土木堡一役,明军大败,英宗被俘。1451年瓦刺也先汗击杀东蒙古脱脱不花可汗,瓦剌一度十分强盛,除占有原来的叶尼塞河上游广大地区外,已西越阿尔泰山,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南面“东及建州、兀良哈,西及赤斤蒙古、哈密”[40],屡为边患。1454年也先身亡。东西蒙古统一瓦解。景泰(1450—1456年)以后为鞑靼所袭,西迁。嘉靖以后又为吐鲁番所败,益西迁,活动于今叶尼塞河、鄂毕河一带。
明代自永乐边卫内迁以后,三面近塞。宣德以来,蒙古南进入漠南地区,明朝在“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41]这也就是明代北边的九个军区。同时为防御鞑靼、瓦剌的侵扰,自洪武开始即修筑北边关隘、烽堠,宣德、正统以后边防事急,更加强了烽堠、墩堡和其间边墙的修建,至万历时,前后经过200多年,形成了一条东起山海关,西迄嘉峪关的长城。是为明代中后期的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