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统一天山南北
漠西蒙古即明代瓦剌,清时称厄鲁特、额鲁特或卫特拉,是西蒙古诸部的总称。明末清初,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迁移和融合吸收了周围突厥语系和东蒙古诸族成分,最后归并为准噶尔、都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以及附牧于都尔伯特的辉特部。其牧地,西北至额尔齐斯河中游、鄂毕河以及哈萨克草原,西南至伊犁河流域,东南至青海地区。诸部分牧而居,各不相属。有一松散议事机构——丘尔干(蒙语“会盟”之意),起协调各部关系的作用。17世纪20年代后,准噶尔部强大,成为实际盟主。30年代土尔扈特与准噶尔部不合,西迁至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自成独立游牧部落。不久,和硕特部也向东南迁移到青海,后又进入西藏。至17世纪中叶,逐渐形成以准噶尔部为核心,联合厄鲁特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的强大政权。17世纪70年代开始,准噶尔部噶尔丹称汗,先后并吞了新疆天山南路的叶尔羌汗国,其时除统治天山南北外,北面起自鄂木河,沿额尔齐斯河两岸溯流而上,抵阿尔泰山,往西至巴尔喀什湖以南哈萨克广大牧地,东至鄂毕河,均为其势力所及,还远及塔什干、费尔干纳、撒马尔罕等地。噶尔丹将政治中心移到伊犁河谷,成为各部朝宗之地。准噶尔雄踞西北后,仍与清廷保持朝贡关系。当时清廷正忙于征讨“三藩”,无暇顾及西北。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勾结沙俄大举进攻喀尔喀蒙古,迫使喀尔喀举部内迁附清。接着噶尔丹又进军内蒙古,清政府了解噶尔丹与沙俄的勾结,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地位,对沙俄作出让步,于1689年9月7日与俄国订立了《尼布楚条约》。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亲率大军,大败噶尔丹军于乌兰布通峰下(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南萨岭河上源)。噶尔丹北遁科布多。次年,清廷正式接受喀尔喀蒙古归其统辖,重新统一了漠北地区。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噶尔丹又点燃战火,进军巴颜乌兰地区(今蒙古国克鲁伦河上源),次年,清廷遣大军反击,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南宗莫德)全歼噶尔丹基本力量。1697年噶尔丹死。其后策妄阿拉布坦与其子噶尔丹策零统治准噶尔,1698年、1699年相继进兵哈萨克,夺取额尔齐斯河西岸的哈萨克草原,势力伸长至锡尔河下游。准噶尔进入全盛时期。1716年进军西藏,次年控制拉萨。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清军击退在西藏的准噶尔军,控制了西藏政局。1727年(雍正五年)妄策阿拉布坦死,长子噶尔丹策零继位。1731年准噶尔又进攻喀尔喀蒙古,大败清军于和通淖尔(今新疆与俄罗斯交界阿尔泰山北麓),准部意气更甚。1732年(雍正十年)清军又大败准噶尔于额尔德尼召(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东侧),准噶尔求和,1739年与清廷划定了与喀尔喀的游牧分界。1745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死,内部为继承领导权发生内讧。1752年达瓦齐登上准噶尔大台吉位,内部又发生分裂,部分势力附清。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军远征准噶尔,大军向伊犁挺进,生擒达瓦齐。此后原已归附清廷的阿睦尔撒纳等又作乱,并投靠沙俄,后死于沙俄。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参与阿睦尔撒纳的新疆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妄图建立伊斯兰汗国。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征服了在天山南路叛乱的大小和卓,天山南北全部完全平定。至此,清廷统一天山南北路的事业终于完成。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因不愿受沙俄的压迫和奴役,从伏尔加河万里返归祖国。清廷在厄鲁特蒙古族聚居地区先后施行盟旗制度,其地遂完全在清廷统治之下。
17世纪中期我国西北部出现了以准噶尔部为核心的强大政治势力,其控制范围地跨葱岭东西、天山南北,东抵哈密,西及中亚,疆土之广,不下于清朝;军事上具有游牧民族特性,骁勇善战,并向外勾结沙俄势力,雄踞西北,觊觎中华,对清朝政权具有生死存亡的威胁。清廷康、雍、乾三朝前后,经过多次大小战役,历时一百余年,先后消灭了准噶尔、大小和卓的割据势力,统一西北边疆,有力抵制了沙俄势力的扩张,奠定了近代中国的西北疆域,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