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银
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银制器皿有安徽寿县楚王墓出土的银匜和河南洛阳金村周墓中出土的银盒、银卮、银杯等,时代均为战国晚期。
由于银矿往往与其他矿处于伴生、共生状态,在当时有限的技术条件下,提炼困难,所以产量很小,产地也不多。据《汉书·地理志》载,仅犍为郡朱提(今云南昭通一带)出银。诸葛亮所说“汉嘉金、朱提银,采之不足以自食”,所指即此。
三国、两晋时期,见于记载的银产地集中在西南地区。蜀汉的云南郡(治今云南祥云县东南云南驿)“有银窟数十”,刘禅在位时“岁常纳贡”。[81]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晋时出产银的地方有:梓潼郡涪县孱山(在今四川罗江县北)、葭明(今四川广元市西南)、阴平郡刚氐县(今四川平武县东)、朱提郡堂螂县(今云南会泽县北)、梁水郡贲古县(今云南建水县东南)等处。
南朝的银矿主要分布在岭南地区。刘宋文帝初年,始兴郡(治今广东韶关市)领有银民三百多户,专事开采银矿。[82]《始兴记》:“泠君西北有小首山,宋元嘉元年夏,霖雨山崩,自巅及麓,崩处有光耀,有若星辰焉。居人往观,皆是银铄,铸得银也。”[83]岭南除始兴郡外,产银之地尚有临贺县(今广西贺州市东南)和遂成县(广西苍梧县西南)的任山。《桂阳记》:“临贺,山有黑银。”[84]《南越志》:“遂成县任山,银沙自出。”[85]此外,桂阳郡的阳安(今湖南资兴南)也出产银。[86]
北朝产银之地,仅长安骊山、恒州白登山二处。《魏书·食货志》载:“世宗延昌三年(514年),有司奏长安骊山有银矿,二石得银七两;其年秋,恒州又上言: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有银矿,八石得银七两……诏并置银官,常令采铸。”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有银冶五十八,元和初,天下银冶废者四十,开成元年增银冶二。其时认为“天下有银之山必有铜。唯银无益於人,五岭以北,采银一两者流他州,官吏论罪”。元和四年(809年)“复诏采五岭银坑,禁钱出岭”。《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三年,诏“天下银坑,不得私采”。是知唐时银矿的开采都受到政府的控制。《新唐书·食货志》:“有银”地点共35处,分布于28个州府中,以南方居多。《大唐六典》卷三:岭南道“桂、邕、昭、柳等五十余州贡银”。另据《元和郡县志》、《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土贡银的有五十余州,岭南道差不多每州都有贡银,无银贡的只是少数例外,所以唐代银矿生产实以岭南为主要中心;其次,睦、衢、宣、歙、池、饶、信、福、建、汀、邵、道、郴、鄂等江南东、西道诸州亦皆产银,郴州平阳县(今湖南桂阳)南三十里银坑还产“至精好”之
子银,“别处莫及”,[87]在北方,贡银的仅河南府(治今洛阳)、渭(治今甘肃陇西)、凤(治今陕西凤县东北)、代(治今山西代县)四府州而已。《元和志》陕州安邑(今属山西运城)的中条山“有银谷,隋及武德初并置银冶监”。大约在唐武德以后,银矿衰落,故不见贡纳。其中,饶州德兴县(唐时地属饶州乐平县)的银山大概是唐代最大的银矿。银山在德兴县东三里,又名银峰山,隋大业时有人在银峰下“得双银笋”。[88]唐贞观初,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银大发,采之岁可得数百万缗。”[89]总章二年(669年),“(乐平)邑人邓远上列取银之利,上元二年(675年)因置场监,任百姓任便采取,官司什二税之,其场即以邓公为名”。[90]此地银的产量颇为可观,每年产银十万余两,收税山银七千两,[91]可能是唐代唯一的大银矿。五代南唐时于此置德兴县。
1956年在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了四块天宝年间银铤,其中三块上刻的字表明都是宣城郡和市银铤。[92]1963年从长安秦渡镇北收集的银铤中,刻有“天宝十载信安郡税山银”的字样。[93]“文革”期间,在西安南郊出土一银铤上刻“河南府伊阳县天宝十二载窟课银壹铤伍拾两”。[94]这与文献记载的宣州(即宣城郡,治今安徽宣州市)、衢州(即信安郡,治今浙江衢州市)、河南府伊阳县(治今河南嵩县西南)产银均相吻合。
就宋代产银之地而言,初期有26个州(军),元丰年间增加到68个州(府、军),也均主要分布在南方。最大的银矿大概要数桂阳监(治今湖南桂阳县)了。据载该监有一场、七坑产银,“桂阳监在桂阳洞之南,历代以来,或为监,出银之务也”,“古来贡铜、铅,今出银,管烹银冶处”。[95]距监最远的银矿达一百三十里。然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三之九》:桂阳监银产原额应为20732两,元丰元年实收875两,仅及4.2%,可见其时矿源已近枯竭。江西德兴银矿在宋代也开始衰落了,著名的邓公场“至宋天圣间,山穴倾催而银课未除,范仲淹守郡,奏罢之”。[96]
元丰元年(1087年)时,银产量较多的四个州依次为: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市)51227两,信州(治今江西上饶市)35957两,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市)28757两,虢州(治今河南灵宝市)25642两。此四州合计141583两,占当年全国白银总产量215385两的65.7%。
元代银矿产地较多,既有继承前代的,也有新开辟的,引人注目的是云南银矿的开发。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五月,“尚书省遣人行视云南银洞,获银四千四十八两,奏立银场官”。[97]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六月,“尚书省臣言别都鲁思谓云州朝河等处产银,令往试之,得银650两,诏立……提举司”。[98]据记载,天历元年(1328年)云南行省银课为735锭34两3钱,占该年全国银课总数1551锭11两的47.4%。
元代产银之地,尚有瑞州上高县蒙山场、韶州曲江县银场、宁国路银冶、霍丘豹子崖银洞、惠州银洞等,散布在今江西、广东、安徽诸省。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下卷“五金”,对明代银矿分布有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凡银,中国所出,浙江、福建旧有坑场,国初或采或闭;江西饶、信、瑞三郡,有坑从未开;湖广则出辰州;贵州则出铜仁;河南则宜阳赵宝山、永宁秋树坡、卢氏高嘴儿、嵩县马槽山,与四川会川密勒山、甘肃大黄山等,皆称美矿,其他难以枚举……然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凡云南银矿,楚雄、永昌、大理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镇沅又次之。”除宋氏所举之外,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也盛产银矿。天顺四年(1460年),银矿“课额浙、闽大略如旧,云南十万两有奇,四川万三千(两)有奇,总十八万三千(两)在奇”。[99]则知云南一省占全国总数的54.6%
不过,从洪武到嘉靖初的一百多年当中,浙、闽、川、陕诸省的银场由盛转衰,矿源趋于枯竭;只有云南银矿仍保持着旺盛的产量,从而成为清代最主要的产银区。
清代云南开采的银厂有三十余处。仅有额课(当时的额课,为一两银抽银课一钱五分至二钱,即税率为15%~20%)可考的即有十一厂:(一)个旧银厂,属临安府建水县,额课银33613两有奇。在今个旧市。(二)石羊银厂,属楚雄府南安州,额课银22390两有奇。在今双柏县西南。(三)永盛银厂,属楚雄府楚雄县,额课银3375两有奇。在今楚雄市。(四)兴隆银厂,属云南府,额课银3132两。在今昆明市附近。(五)沙涧银厂,属邓川州,额课银1302两。在今大理市东北。(六)马腊底银厂,属开化府,额课银706.8两。在今文山县。(七)黄泥坡银厂,属临安府,额课银661两。在今建水县。(八)古学银厂,属丽江府中甸厅,额课银568两。在今香格里拉县。(九)蒲羊塘银厂,属鹤庆府,额课银421两。在今鹤庆县。(十)募乃银厂,属永昌府,额课银300两。在今思茅地区澜沧县。(十一)方丈银厂,属元江州新平县,额课银68两。在今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其余二十多处无额课可考的银厂,分布在东川府(今会泽县)、镇雄州(今镇雄县)、永善县(今大关县西北)、顺宁府(今凤庆县)、永北厅(今永胜县)、南安州(今楚雄市南)、中甸厅(今香格里拉县)等。
纵观历代银矿产区的地理分布,汉、魏时代集中在西南地区,南朝、唐代以岭南为生产中心,宋代以今湖南、江西居多,元、明、清三代则以云南为主,而今已探明的白银储量又以河南省最为丰富。由于银矿、银场(厂)开采的时间一般很难维持在一百年以上,所以经常有开有闭、互为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