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桑》(《小雅》八·4,C-310,L-414)

(三)《隰桑》(《小雅》八·4,C-310,L-414)

1.隰桑有阿,    山谷中的桑树啊——多么的茂盛!

2.其叶有难。    它们的叶子,多么的美丽!

3.既见君子,    一见到我的君子,

4.其乐如何?     我是多么的快乐!

5.隰桑有阿,    山谷中的桑树啊——多么的茂盛!

6.其叶有沃。    它们的叶子,多么的迷人!

7.既见君子,    一见到我的君子,

8.云何不乐?     啊!我怎么会不快乐!

9.隰桑有阿,    山谷中的桑树啊——多么的茂盛!

10.其叶有幽。    它们的叶子,多么碧绿!

11.既见君子,    一见到我的君子,

12.德音孔胶。    他的魅力,有多么的强大!

13.心乎爱矣,    他是我心中的至爱,

14.遐不谓矣?     难道我只能在梦中见到远方的他?

15.中心藏之,    我全心全意地珍视他,

16.何日忘之?     何时才能把他忘怀?

《序》:“《隰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意思是说,王侯知君子之德。)

1.和2.“阿”(描写助词)指树木之美态(“美貌”)(《郑笺》:“阿阿然。”)。

6.“沃,柔也。”(《毛传》)

10.“幽,黑色也。”(《毛传》)

12.“胶,固也。”(《毛传》)

14.“遐,远。”(《郑笺》)

15.《郑笺》释“藏”为“善”。

由每一句末同样的虚词“矣”,可以证明13.和14.两句的对应,15.和16.两句同样也有虚词“之”。

考异:遐,《齐诗》作“瑕”。参见《礼记·表记》(Couv.,Ⅱ,第504页)。

“君子”一词也有“贤人”之义,而诗的主题是关于忠贞和德音,这都说明了,在田野中寻找恋人,如何会被解释为寻访隐遁的贤人。

主题:植物的生长。副主题是山谷里的邂逅,德音(12.),分离(14.),以及忠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