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周南》一)

(五十六)《关雎》(《周南》一)

1.关关雎鸠,    关关地唱和的雎鸠,

2.在河之洲。    在河中呀在礁洲。

3.窈窕淑女,    悠闲深居的好女子,

4.君子好逑。    堪作君子的好配偶。

5.参差荇菜,    长长短短的荇丝菜,

6.左右流之。    左右两手来采它。

7.窈窕淑女,    悠闲深居的好女子,

8.寤寐求之。    醒呀睡呀追求她。

9.求之不得,    追求她呀不能得,

10.寤寐思服。    醒呀睡呀地相思切。

11.优哉优哉,    相思苦呀,相思苦!

12.辗转反侧。    翻来覆去睡不着。

13.参差荇菜,    长长短短的荇丝菜,

14.左右采之。    左右两手来采它。

15.窈窕淑女,    悠闲深居的好女子,

16.琴瑟友之。    琴呀瑟呀来亲悦她。

17.参差荇菜,    长长短短的荇丝菜,

18.左右芼之。    左右两手来摘它。

19.窈窕淑女,    悠闲深居的好女子,

20.钟鼓乐之。    琴呀瑟呀来欢娱她。

《序》:“《关雎》,后妃之德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或为闺房诗,是失君宠而无嫉妒的有德之妃的歌谣。注意:尽管淑女被想像成对手,但后妃才是“窈窕”之人)

1.和2.《毛》:兴也。关关,描写助词,雌雄“和声”。《郑笺》:挚,至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关雎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孔颖达疏:“不乘匹而相随也。”)

3.和4.“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毛传》)

《毛传》:“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郑玄附言之曰:“能为君子和好众妾之怨者,言皆化王妃之德,不嫉妒。”(因此成为君子好匹的众妾皆能进入后宫,后妃绝不妨碍)

注意:《毛传》、《郑笺》之所以要作出这些复杂的解释,目的是要表明后妃与淑女不是同一人,且后妃是如关雎一样有妇德之人,故而窈窕者是后妃(第3句)。淑女仿效后妃之德,其他后妃亦是如此,故此成为窈窕淑女。

5.和6.“荇,接余也;流,求也。”(《毛传》)参差然,不齐(孔颖达)。“后妃有关雎之德,乃能共荇菜,备庶物,以事宗庙也。”(《毛传》)

《郑笺》:“左右,助也……言三夫人九嫔以下,皆乐后妃之事。”

注意:争先恐后采水草应有仪礼的目的。荇菜是家鸭与雎鸠爱吃的水草。

7.和8.“寤,觉;寐,寝也。”(《毛传》)

“言后妃觉寐,则常求此贤女,欲与之共己职也。”(《郑笺》)

8.和9.“求之”,比较《汉广》,4和《摽有梅》,3有助于确定此语的确切意义,应是男子追求意中女子赢得女子的芳心

10.“服,思之也。”(《毛传》)

《郑笺》:后妃“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乎”?

11.“悠,思也。”(《毛传》)“思之哉,思之哉。”(《郑笺》)

12.“卧而不周曰辗。”参看《泽陂》第18句,“辗转伏枕”。

16.“友之”,译为“友好地欢迎她”是不太确切的,更确当的译法是“以她为友”。“同志为友。”(《郑笺》)音乐给予所有人以同样的感受。

18.“芼,择也。”(《毛传》)

19.《毛传》:“德盛者,宜有钟鼓之乐。”

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一下经典的解释:文王的德妃大姒不知嫉妒,因此她能够窈窕(悠闲)地生活,并使有德女子代己配于文王。在大姒德化所及的闺阁中,无人生嫉妒之心,众妾皆窈窕。她们努力为她们共有的君主探寻佳偶,共奉君子与宗庙。

《皇清经解续编》卷1423,(《昏礼重别论对驳义》)第17页以下对此的解释迥然不同。该处比较了此诗与《草虫》和《召南·采蘩》(以及《召南·采蘋》)。这些诗歌与婚后第三月的奠菜仪式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某种说法,婚姻必须经三个月的考验期才算正式完成:第3、7、8、9句的意义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个奠菜仪式(在仪式上要奏音乐)表示婚后禁忌的解除:从这里产生第三章的意义。这个饶有趣味的解释使我们知道民间习俗是如何向贵族习俗演变的。订婚禁忌以及与此相结合的歌谣是和婚后禁忌相对应的,然而,歌谣与婚礼后性交禁止的关系是后来的(参看《如何阅读古代经典》第15条)(参见Granet,Cout.Matrim.T'oung Pao,ⅹⅲ,第553页以下)。

在《韩诗外传》(卷五,开篇)里孔子与子夏的问答中,叙述了把《关雎》作为《诗经》开篇的理由。这个理由与《毛传》所述理由是一样的,但却是以形而上学的用语来说明的,称夫妇之德是社会秩序和自然秩序的根基,即子夏所说的“天地之基也”。

《韩诗外传》与《毛传》都把第1、2句解作“兴”:“故人君退朝,入于私宫,后妃御见。”参见《韩诗遗说考》(《皇清经解续编》,卷1150,第2页)。同书认为本诗是对逸乐的讽刺。参见《后汉书·明帝纪·八年》:“昔应门(君主在此门处理公共事务)失守(在性方面),关雎刺时。”

考异:逑,仇及求;荇,葕及莕;辗,展;芼,覒。第20句“钟鼓乐之”亦作“鼓钟乐之”。参见《皇清经解续编》卷1171,第1—2页。

主题:河岸相会,采草集会,忧惧,分居与女子的隐栖,无眠,和谐与音乐。

注意诗句的复唱与一些相互有联系的事物,后者使本诗充满了哑剧的气氛。见Skeat,Malay Magic,第4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