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有死麕》(《召南》十二)

(六十四)《野有死麕》(《召南》十二)

1.野有死麕,    野地里有一头死麕,

2.白茅包之。    用白茅草将它来包裹。

3.有女怀春,    这个女子正思春,

4.吉士诱之。    美男子来诱惑她。

5.林有朴檄,    森林里长着小树,

6.野有死鹿。    野地里躺着头死鹿。

7.白茅纯束,    用洁白的茅草来捆束,

8.有女如玉。    这个女子如美玉。

9.舒而脱脱也,   轻轻地呀慢慢地,

10.无感我悦兮,   不要碰我的配巾,

11.无使尨也吠。   不要让我的长毛狗吠叫!

《序》:“《野有死麕》,恶无礼也,天下大乱,强暴相陵,遂成淫风,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

“无礼者,谓不由媒妁,雁幣不至,劫胁以成昏。”(《郑笺》)

1.“包,裹也。”(《毛传》)麕,易受惊的牝鹿。“凶荒则杀礼……故贞女之情,欲令人以白茅(鹿皮礼物的代用品)。”(《仪礼·士昏礼》)裹束野中田者所分麕肉,为礼而来(《毛》、《郑》、《周礼·大司徒》)。若以饭食赠人,要用“苞苴”(《礼记·曲礼上第一》)。白茅取其洁净(《毛》)。参看《易经》(“藉用白茅”)。

3.“怀,思也。”(《毛传》)“诱,道也。”(《毛传》)参见“求”,《出其东门》第3句及《关雎》第8、9句。

3.和4.《毛传》:“(女子)春不暇待秋也。”《毛传》认为婚期的极限是20岁。女子不能等待秋冬(《毛传》以秋冬为规定结婚期),而是期待春天,在那时,婚礼只能草草进行(“奔”),也没有最基本的仪礼和仪式礼物。

据《郑笺》,仲春之月是完婚之时。此女“思仲春以礼与男会,吉士使媒人道成之”(第4句)。郑玄认为,最初的订婚礼应在秋天。参见《匏有苦叶》第1、2句。

5.“朴檄,小木也。”(《毛传》)

6.“束,包。”(《毛传》)

5.和6.《郑笺》:“(朴樕和死鹿)皆可以白茅包裹,束以为礼。”(与凶荒则杀礼之说相反)

7.玉,“德如玉也”(《毛传》)。因玉之质地洁白、坚牢,遂为妇德之象征。我在翻译时用了一个同义词“diamond(钻石)”。

9.“舒,徐也。”(《毛传》)

脱脱,描写助词,言非强暴的态度。

10.“感,动也。”(《毛传》)

帨,佩巾(《毛传》),附在女子腰带上的方巾,是女性服装中的重要物件。在门上悬巾表示生的是女孩(“子生……女子设悦于门右”,见《礼记·内则》)。女子赴婚礼前(《豳风·破斧》),母亲要给予最后教训,这时要在女儿要带上扎上佩巾。结婚当夜在新妇脱衣时,侍女要把佩巾给她,用以净体(《仪礼·士昏礼》郑注)。用手摸佩巾(“感我帨”)意味着“成昏”。

11.“尨,狗也”,特指跑于草丛中的大猎狗(《毛传》)。“非礼相陵则狗吠。”(《毛传》)

关于这一细节,比较附录三的《客家歌谣》第12首。

考异:包,苞;尨,簌;纯,屯;感,撼。

主题:邀请和半推半就,束薪,狩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