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B)《采蘩》(《召南》二)

(六十七B)《采蘩》(《召南》二)

1.于以采蘩?   我到哪里采皤蒿?

2.于沼于沚。  在池沼呀在河洲。

3.于以用之?   我到哪里去用它?

4.公侯之事。  用在公侯的祭事中。

5.于以采蘩?  我到哪里采皤蒿?

6.于涧之中。  就在溪涧中。

7.于以用之?   我到哪里去用它?

8.公侯之宫。  用在公侯的宫殿中。

9.被之僮僮,  我的头饰多端庄,

10.夙夜在公。  早晚都在宫殿中。

11.被之祁祁, 我的头饰多从容,

12.薄言还归。  祭祀完毕就回还。

“《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

郑玄认为,所谓“不失职者”,就是第10句“夙夜在公”。

1.“蘩,皤蒿也。”(《毛传》)

2.“沼,池;沚,渚也。”(《毛传》)“公侯夫人,执蘩菜以助祭。”(《毛传》)孔颖达认为采蘩与《关雎》的采萍有关联。

4.《毛传》:“之事,祭事也。”

6.涧,“山夹水曰涧”(《毛传》)。

8.“宫,庙也。”(《毛传》)

9.“被,首饰也。”举行仪式时所戴发饰。

僮僮,描写助词,形容肃敬之态。《郑笺》:“早夜在事,谓视濯溉饎爨之事。”

11.祁祁,描写助词,形容娴静、体面之态。参见《七月》(即《豳风》一)第20句。在《七月》一诗中,“祁祁”也用来描写“众多”人之“采蘩”。参见《大雅·韩奕》[219](该处表明对描写助词的注释是毫无用处的)。

12.“还归者,自庙反其燕寝。”(《郑笺》)

这首诗在《皇清经解续编》中被用作婚礼奠菜仪式的四个佐证之一。这种说法认为,只有当新妇婚后第三个月到祖庙中行奠菜之礼,婚礼才告正式完成。参见《关雎》、《草虫》及《召南·采蘋》。

在江畔采集(草)的主题,一方面,第2、5句(参见《关睢》,5、6)同(《七月》,20)相关联,另一方面,第10句同(《小星》,4)非常相似,这表明,这首宫廷歌同王室崇拜中的妇女献祭有关联,也表明了夫妇间的关系。同样,它也表明,这首诗起源于在春季竞赛中演唱的采草歌。请注意诗中对妇女装束的描绘。试比较《礼记·内则》中关于女性夜装的描述。

在说明民间诗歌和习俗如何演变成宫廷诗歌和习俗方面,这首诗是非常重要的。参见《西京杂记》卷3。

宫廷之歌。

主题:江畔采草。

如果我们不明白情歌的自然技巧,那么,我们也就没法理解《氓》诗作者的个人技巧,也没法理解《小星》作者的洗练技巧。对中国诗歌的研究很容易证明我在这里所说的两种创作方法的重要性。对称句法的技巧是一种与早期即兴创作的自发本质相对应的学院派方法[220]。文学讽喻不过是对古老主题的重复。这种对主题的运用绝不仅仅是因循守旧,这是因为,提到一个主题,也就等于唤起了它最初所具有的强度,并最大可能地唤起了传统的意义,以及与之相联的原始情感。平行句法以韵律确立了事物和世界间的平行关系,这其中丝毫没有作者的影子;而在文学讽喻中,个人的情感则深深地掩藏在古老的情感之下。由此,平行句法与文学讽喻共同使得中国诗歌具有了非个人性的特征;在艺术发展的早期阶段,这种特征是即兴创作诗歌的实际环境的必然结果。不过,虽然我们已经发现了一种文学形式的源头,但追溯它的发展过程,却不是我们当下的任务;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想表明,这些起源对它的发展具有怎样巨大的影响。

以上就是我们对《诗经》情歌的研究。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原文,而且我们只研究了原文本身。这些归纳研究构成了我们想要证明的假说的一部分,但要得出正确的结论,恐怕还要做一番比较研究来加以证实才行。

在中国西南地区和(越南)东京地区,赛歌是一种普遍的习俗。这样的赛歌也可以在西藏地区和古代的日本看到。就我们目前所知的材料,已经证实了我们的推论。

(1)歌谣起源于青年男女间的轮流合唱

在客家人中间,有欧德理(Ernest John Eitel)所称的“唱和歌”。“男子唱完一节后,必须由女子来和。”[221]东京的蛮人组成合唱队“演唱‘四行诗’”。[222]“拉祜人非常喜欢用男女对话的形式来唱歌。”[223]在广西土人中间,青年男女们喜欢在散步时成对成对地唱歌。[224]“他们集合起来,用对句的形式轮流唱歌。”在苗人中,“青年男女手拉手、面对面站成两排,随着鼓和芦笙的乐声翩翩起舞。每队都向对方挑战,结成对的男女青年相互即兴应答”。[225]“(猡猡人的)青年男女面对面排成队,一边即兴唱歌,一边割草。”[226]在西藏,“人们喜欢男女二重唱,按音乐节拍或进或退,酬歌互答”。[227]在古代日本,也有歌垣(Uta-gaki)或嬥歌(Kagai)的习俗。两队男女聚集在市场上,面对面排队站好,轮流对唱……年轻的男子用这个办法向意中人倾吐爱慕之情,而女子们也以歌相答……[228]

(2)合唱随即兴歌谣的改变而改变男女青年以之相互挑战或表达爱情

我们已经看到,苗人的习俗就是这样的。在古代日本也是如此:“一群人先有一个人站出来,随口唱出一首歌,而对方也会有一个人站出来以同样的方式应答。”[229]在西藏地区,在婚礼结束时,“青年男女轮流合唱,要是轮到谁时没有唱出联句或四句歌时,就要交纳一定的罚金”。[230]“男女青年面对面排成队,以轮流唱歌的方式表达爱情……这是一种竞赛。”[231]在贵州的仲家族人中也有男女两性在山上集会的习俗,在集会中,他们要举行口才和歌谣竞赛。[232]“若是一对(摩梭)男女青年[233]因对歌而相互中意的话,他们便一同到山谷或森林里去,并在那里行鱼水之欢。”

(3)赛歌与其他的竞争方式一道出现在大规模的季节节庆场合中这些节庆包括性的仪礼被认为是约婚或结婚节庆

在春季,藏人沉湎于歌谣表演。“一种肃穆庄严的气氛笼罩着他们。时间是预先规定好的;无论男女都必须事先斋戒,穿上整洁的衣裳,像参加宗教庆典一样严肃。如果跳舞只是出于娱乐的目的,不遵守既定的规则,就会认为是大不敬。”[234]在新年的场合中,云南的猡猡人要聚集到一起,还要到山上游览,割取薪草以供生野火之用。[235]东京的猡猡人把这个节日叫con-ci。[236]“在整个正月里人们都忙于恋爱。”“(越南)高平地区的土人(Thos)在新年不久之后为年轻人举行节庆[237]。这一天,青年男女身着盛装聚集在一片开阔的平地上,通常都在佛塔近旁,在神明庇护下游乐。在这附近,聚集着出售食物、水果、果子和甜食的小贩……在高平地区,节庆在福安半岛上举行,通常都选在佛塔旁,佛塔中保存着许多神像,每年都有大批年轻人从各个村落赶来参加节庆,从高平到Nuoc-Hai和Mo-Xat,甚至从Luc-Khu和Tap-Na的森林地带……当年轻人选中了意中人之后……他们就双双分散到野外……开始倾诉心中的悲伤。到中午时分,他们再一次集合起来,这次是面对面地分成两队,相距约50步……每个男子手里都用长线拴着一个绣球,并抛向意中人。如果她接住绣球或从地上拣起来,那就表明她接受对方的求爱,在节庆剩下的时间里,她就成为他的‘战利品’。相反,如果女子把绣球抛还给对方,则表明他还没有足够的魅力来迷住她。这位失败的求爱者就要继续唱歌,继续抛他的绣球,直到女孩子表示满意为止,当然,女孩子通常很快就会答应。在大多数村落里,这实际上是一种约婚节,但在某些地方,它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纵欲行为的借口,如果认为它是婚姻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广西的苗人中,这种节庆叫作Hoi-gnam,据柯乐洪(A.R.Colquhoun)的意见[238],这个词颇有淫亵的意味。“在新年的第一天,男女集中在一条峡谷当中,男子站在一边,女子站在另一边。他们一直在唱歌,如果哪个男子用歌声打动了一位姑娘,她就会抛一个彩球给他。附近就有集市,男子可以在那里给他的情人购买各种礼物。”在云南的苗族人中,这个节庆是在新年的第一个月举行。一个中国目击者[239]说:“他们在月下跳舞……并合唱……他们喜欢无言的眉目传情……他们手里拿着彩绣球,一旦选中了可意的女子,就把绣球抛给她。到了晚上,他们就聚集到一起相互竞争,他们非常热衷这种活动,一直要到早晨才肯散去。然后,他们就开始商议结婚的条件和日期。他们敲着铜鼓,吹着喇叭,向神献祭牺牲,并缔结婚约。”“在新年的时候,(苗族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都要身穿盛装……在固定的地点集会……这往往都是约婚的节日。”[240]在广西[241],“每年的三四月,(土人的)男男女女都从各自的村落汇集到一起……相邻村庄的居民都带着食物前来观看男女竞赛。每一次这样的集会都有不少于1000个20岁的年轻人参加。当地人认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如果这种集会被阻碍或被禁止了,庄稼就不会成熟,而人们也会遭到瘟疫”。“这些庆典通常都是为了为婚姻做准备的目的而举行的……那些相互倾心的年轻人通常都躲在附近的丛林和树丛中,在那里互换未来婚姻的信物。”南诏王素兴(1041—1044)“在春季常在妃嫔的前呼后拥下去沐浴;他从玉案三泉溯流而上,最远到达九曲流。男女杂处,并相互斗花,把花插在头上,他们耽于游乐,日夜不倦”。[242][243]“在这个国家里,到了春天,河水变得很温暖,泉水随处可见……到处都有酒卖,到处可见钗簪和手镯。人们采摘芳香的花朵,在修饰一新的草厅中,人们举行竞赛;人们在枣树下一首接一首地唱歌,这样,许多优美的歌谣就被创作出来……(三月)则是对歌的季节。”[244]

(4)赛歌在不同村落的男女两性间进行

在拉祜人中间[245],“未婚的男女青年们……在山上唱歌,但这时男子一定不能是女子同村之人”。据波尼法西的看法,这是早期外婚制的遗留。确实,由他们的歌谣可以知道,拉祜女子将他们的恋人看作陌生人。

此地从未见生人,

这个生人从哪来?

这个生人好迷人,

我们唱歌祝福他。

这个生人哪里来?

他是从河那边来?

见过几多河与地?

穿过几多深水河?

翻山涉水多英武!

在越南东京的猡猡人当中[246],也实行同样的外婚制法则,但不是在所有的部落里都是这样。他们的歌谣也表明,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男子:

……

美丽姑娘从哪来?

姑娘家住在何方?

我虽从未见你面,

如今一见我倾心。女子:

……

你的言语最动人,

你的心思我明白。

若是真堪做我夫,

先让我来看真切。

现在我们可以下结论了。我们分析了《诗经》中的歌谣,又通过比较研究[247]来证实我们的观点,这都表明,这种诗歌是春季节庆中神圣情感的产物。诗歌表达了与这种神圣情感相伴生的爱情。在另外的场合,爱情仍然能够把自身表达出来,其表达的方式是与古老的即兴对歌相一致的,《诗经》辑录的歌谣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些歌谣带有仪式起源的印记,在歌谣里保留了某种神圣起源的东西。它们都是在宫廷庆典中演唱的,在《诗经》中,它们同王朝和仪式歌谣并放在一起。这些歌谣因年代久远而得到了尊崇,同时又在其田园主题中保留了季节准则的痕迹,由此,它们也就成了后世道德修辞的素材来源。国家幕僚们研究这些诗歌,当他们建立一种学说即统治者应为自然秩序和道德秩序负责时,以及当他们要为自己的政治学说和历史理论寻找先例时,他们就拿诗歌为自己所用。因为人们把这些诗歌看作是有启发意义的材料,并且当作象征和讽喻加以利用,所以,它们似乎非常适合教育的目的,而且,由于人们给它们以学者的和道德的解释,它们也就以道德著作和学者著作的面目出现在后世人面前了。这些诗歌是古代习俗的一面镜子,由于它们被当作经典树立起来,它们因此服务于传布那些由其注释者制定的生活准则,并因此保证人们会遵从社会习惯。象征主义的解释虽然曲解了这些诗歌,但象征主义为何具有如此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恰恰起源于诗歌最初具有的神圣性质。

经由批判性的研究,我们能够复原诗歌的原本意义,毫无疑问,对早期艺术的研究来说,这些诗歌是非常之重要的。它们表明,声音和姿势共同表现情感,并且,在以模仿的、口头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之前,情感也是不存在的;但是,歌谣、舞蹈和爱情是从节庆中同时生成的,正是这三种事物构成了节庆的不同仪式阶段。由此,它们揭示了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思维是具体的、直接的,句法也不可能同韵律相脱离,隐喻性的联想尚未取代自发的联系和自然的对应。

最后,它们阐明了隐藏在经典正统背后的古老习俗。它们揭示出,确实存在着乡村的、季节的节庆,正是这些节庆决定了中国农民生活和两性关系具有的节奏性。它们以其原始状态展示了男女青年在这些定期集会、在隔离期中的感情。它们也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例子,表明爱情的情感,以及这些情感与社会习俗和一定的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因而,这些诗歌的价值绝不仅仅限制在文学史研究上。这些歌谣让我们确实能够确定农业节庆的意义,确定季节仪式的功能,并由此理解社会实在(réalités sociales)本身是如何向前发展的。

[1]有关此书原文的历史,参见顾赛芬(Couvreur)《译序》和理雅各《序》。

[2]参照王充对该词的用法,我将“风”译成“和风”或“歌谣”。参见本书第139页,《国风》——各国的歌谣。

[3]参见理雅各《序》。

[4]这就是在《诗经》(指法文译本。——译者注)的长篇序言中所详细说明的理论。

[5]描写天子美德之理想的《周南》被认为是周公之作,阐述王侯之德的《召南》被看作是召公之作。

[6]《论语·阳货》,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译者注)。

[7]参见《史记·孔子世家》。

[8]有关这些探讨,参见《论语》或《礼记》各处。

[9]奇怪的是,这里所用的这个词“儒”与原指最低等贵族的那个词“士”已被当作一回事了。

[10]参见《国语》,这是一本演说、劝诫和训斥的集子。

[11]参见理雅各《序》。

[12]更多内容,见歌谣的序言。

[13]参见理雅各《序》。

[14]有关焚书,见理雅各《序》,以及沙畹《史记》译序。

[15]指毛(现存)、鲁、齐、韩(只残留一部分)。参见《皇清经解续编》,第1118—1156页。

[16]主要见《国语》。

[17]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年》;理雅各,第177页;同上,《文公二年》;理雅各,第234页;同上,《成公十二年》;理雅各,第378页。

[18]《前汉书·王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第8页,右面:“臣以三百五篇谏。”(《汉书·儒林传·王式》:“式为昌邑王师。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乱废……式系狱当死,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亡谏书?’式对曰:‘……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使者以闻,亦得减死论。”——译者注)

[19]更多的内容,见本书第12页以下。

[20]见顾赛芬在《诗经》译著中的注释,第347—348页。

[21]《书经》,顾赛芬《序》。

[22]见顾赛芬译著《中国经典》,也见其《序》。

[23]见翟理斯,《中国文学史》,第五章,第12页以下。可参考他在正文第15页和前言第66页的翻译。

[24]见葛鲁博,《中国文学史》(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第46页以下。

[25]参见拉洛所译《国风》的《序》及译文,载于《新法兰西评论》(Nouvelle Revue Francaise),1909,ⅱ,第15、130、195页。

[26]在后面这些翻译出来的诗歌中,标题前面的罗马数字(已改成汉数字。——译者注)表示他们在本书中的顺序。跟在罗马数字后面的阿拉伯数字(在必要时)表示诗的行数。诗后的注脚包括:(1)中国人的译释,多数为子夏的序文;(2)对单个诗句的说明,大部分是从毛苌(《毛传》)和郑康成(《郑笺》)的注本中选出来的,这些注脚标有前述的诗行数字;(3)有关这首诗的含义,或其在仪式中的解释,或与其相关之信仰的一般说明;(4)基本主题。要想读懂一首诗甚至是一行诗并从中获益,就必须要将所有注脚连在一起参考。
标题右侧的圆括号里包括:(1)该诗在《诗经》中的章节编号;(2)该诗在顾赛芬译著中的页码;(3)该诗在理雅各译著中的页码。本书最后附有所有诗歌的注解索引表。

[27]《桃夭》第1、2句。

[28]同上。

[29]《皇清经解续编》。

[30]《隰有苌楚》第1、2句。

[31]《隰有苌楚》第2句。

[32]郑康成(127—200),最杰出的经典注释家,他精通古语意义,学识渊博。

[33]《宛丘》可能是一个例子。

[34]我采用的分类方法没有涉及官方分类。

[35]对一致性的过程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研究。

[36]为了遵循这条规则,我的翻译在文字上绝对毫无修饰。有时我不得不忽略汉语的字序,这时,我便尽力让我翻译的这些词仍然像原文那样相互对应。

[37]至少在“Confederacy of Chinese”或者“Middle Kingdom”中(两个词都是“中国”或“中央之国”的意思。——译者注)。

[38]参见《何彼裱矣》和《小星》(特别是第三节)。

[39]参见《候人》和《唐风·扬之水》。注意:比如晨曲的演变。参照《女曰鸡鸣》;《郑风》,第一章,Couvreur,第103页。《小雅》,第三章,第8节,Couvreur,第212页。

[40]见本书第123—124页。

[41]对比《郑风·扬之水》,并见《王风·扬之水》,以及Couvreur,第128页。

[42]见《关雎》和《草虫》。参照葛兰言,《中国古代婚服制度》(Coutumes Matrimoniales de la Chine antique),《通报》,ⅹⅲ,第533页。

[43]与马达加斯加歌谣的用法相比。参见Paulhan,Les Hainteny Merinas,1913,序言。另见本书附录一。

[44]见本书第172—173页。

[45]参见《桃夭》、《隰有苌楚》、《隰桑》。

[46]参见《螽斯》、《鹑之奔奔》,也见《匏有苦叶》第9句;《关雎》,《草虫》第1—2句;《车舝》第8句。

[47]参见《诗经》的《序》。参考顾赛芬的《序》和理雅各的《绪论》。

[48]参见《何彼禯矣》。周王姬下嫁齐侯的仪式歌。

[49]参见《桃夭》第2句。

[50]参见《野有蔓草》。

[51]参见(《行露》)。

[52]道德,统治者对人和自然具有的调控能力,见本书第182页以下,以及第75页的注一。之所以要解释道德,是这个词被到处使用,尤其是在每首诗的《序》里。

[53]《夏小正》,见《皇清经解续编》卷573—578的版本。

[54]Couvreur,ⅰ,第331—410页。

[55]《管子·幼官》章。

[56]存于《汉魏丛书》。

[57]一月雁北乡。二月来降燕乃睇,时有见睇始收。九月遰鸿雁。陟玄鸟蜇。十一月陨麋角。

[58]鸣弋。十二月。

[59]鸣而后知其弋也。

[60]有鸣仓庚:啼莺。

[61]Couvreur,ⅰ,第340页的《礼记》。仓庚鸣:莺啼。

[62]Couvreur,第161页的《摽有梅》第14句:这句出现在一首节庆的诗歌中,即七月,这完全就是一首用诗写成的历书。见下面的注。

[63]Couvreur,第161页的《豳风·七月》。见《七月》的摘录。

[64]Couvreur,第165页第八章。比较Couvreur,第441页的《周颂·三》(以及前面的诗)。关于十月的节庆,见本书168页以下。《周礼》在薲章条中证明,《七月》具有仪式用途。参看Biot,ⅱ,第65—66页。同一段还提到《东山》也有仪式用途,诗中充满了历书中的谚语,而注释者把它解作关于军事的诗歌。也见Couvreur,第120页的《唐风·蟋蟀》。

[65]皆发生于郑昭公在位期间。历公[突]两次;忽一次;子亹一次;子仪一次。参看《史记·郑世家》(SMC.,ⅳ,第458页以下)。

[66]指的是“仲”字。——译者注

[67]这就是关于诸侯的统制力的官方理论;在《诗经》的《序》中也一再提到。《駉》(Couvreur,p.445的《鲁颂·駉》)中有一句戏剧性地描写了王化对事物立竿见影的直接影响:
思无疆,     王公的思虑没有限量,
思马斯臧……   他惦念着马匹,它们都很强壮……
思无期,    王公的思虑没有穷期,
思马斯作……   他惦念着马匹,它们奋蹄腾跃……
思无邪,    王公的思虑没有邪曲,
思马斯徂……   他惦念着马匹,它们勇往直前……
参看Couvreur,p.124。

[68]Couvreur,第28页的《召南·驺虞》。

[69]《行露》和《桑中》的《序》,也见《汉广》的《序》。

[70]《关雎》和《周南》大部分。

[71]《芣苢》的《序》。参看Couvreur,第11页的《周南·兔罝》的解释(拟证明后妃之美德能保证众多忠心耿耿的臣民)。

[72]见SMC.,vol,ⅰ,第292页:褒姒的故事,很典型。

[73]SMC.,vol.ⅰ,第8页以下。参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74]《论语》,ⅹⅴ,10。

[75]SMT.,ⅲ,275,以及Couvreur,ⅱ,第40、90页的《礼记·乐记》。

[76]《郑风·将仲子》、《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褰裳》、《蜉蝣》、《东门之墠》、《风雨》、《子衿》、《郑风·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

[77]《女曰鸡鸣》。

[78]《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可能《野有蔓草》也算得上。

[79]《蜉蝣》、《东门之坤》、《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

[80]《蜉蝣》、《东门之墠》、《溱洧》。

[81]参见《丰》。朱熹视之为“淫奔之辞”。

[82]见《诗序》:“先王以是结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83]见《诗序》:“怀其旧俗。”

[84]《摽有梅》。

[85]《丰》。

[86]《宛丘》。

[87]《大车》第8句,以及《野有蔓草》。

[88]《出其东门》、《东门之翚》、《衡门》;也见《东门之枌》、《氓》、《鹊巢》。

[89]《野有死麕》。

[90]《丘中有麻》、《山有扶苏》、《防有鹊巢》;参看《桃夭》、《隰有苌楚》。

[91]《遵大路》。

[92]《遵大路》和《北风》。

[93]《有女同车》和《北风》

[94]《出其东门》。

[95]《蜉蝣》。

[96]《丰》和《东门之枌》。

[97]《出其东门》。

[98]《有女同车》。

[99]《丰》、《蜉蝣》和《有杕之杜》。

[100]《狡童》和《山有扶苏》。

[101]《丰》。

[102]《衡门》、《蜉蝣》、《有杕之杜》和《丘中有麻》。

[103]《静女》、《丘中有麻》、《木瓜》。

[104]《木瓜》、《遵大路》、《大车》。

[105]《遵大路》、《北风》。

[106]《狡童》。

[107]《郑风·扬之水》、《防有鹊巢》。

[108]《衡门》。

[109]《东门之墠》、《采葛》、《采绿》、《七月》。

[110]《东门之杨》、《东方之日》。

[111]《丰》。

[112]《静女》。

[113]《子衿》。

[114]《将仲子》。

[115]《女曰鸡鸣》。

[116]关于贵族承担的道德义务,见我希望能够很快出版的《中国家庭与封建时代》(La Famille chinoise des temps féodaux),ehap.ⅶ。贵族的生活准则多见《礼记·内则》。

[117]Couvreur,ⅰ,第53页的《礼记·曲礼》。

[118]Couvreur,ⅰ,第289页的《礼记·王制》三。

[119]《仪礼·士昏礼》记:“教于宗室。”

[120]《大车》

[121]见葛兰言《古代中国的婚服制》,《通报》,ⅹⅲ,第543页。更多了解见第120页。

[122]参看《野有蔓草》第3句,《泽陂》第3句。

[123]参看《关雎》第3句。

[124]参看《静女》第1句。

[125]参看《东门之池》第3句。

[126]“德音”,参看《有女同车》第12句,及《泽陂》第4句;参看《车舝》第10句“令德”。

[127]参看《蜉蝣》。

[128]严格意义上说,赞美的是弯弯的眉毛。

[129]《出其东门》第8句。

[130]见“田园主题”。

[131]参看《小雅·桃夭》第8句;Couvreur,187的第5、6章,以及《卷耳》和《七月》。

[132]这是三个孤零零的例子:《出其东门》第2句“有女如云(荼)”;《野有死麕》第8句“有女如玉”;《东门之粉》“视尔如荍”。

[133]这里的对句实际上是对偶句,奇数行的诗句构成了一行完整诗句的前半句:参看186页。

[134]《萚兮》。

[135]大概是在奇数行的前半句。

[136]参见本书歌谣注释中所存异体字;这些异体叠字的不同表现最多。一首歌谣在表现它的主题时,只在助词方面有所变化:《小雅·出车》(Couvreur,189)及《草虫》和《七月》。

[137]《鹑之奔奔》。

[138]同上。

[139]《匏有苦叶》第9句。

[140]《关雎》第1句。

[141]《桃夭》、《隰有苌楚》。

[142]《风雨》。

[143]《泽陂》第12句,《草虫》第11句,《氓》第55、56句。

[144]关于姿态、声音及其他的词语,见列维一布留尔,《低等社会的思维机制》(Lévy-Bruhl,Les Fonctions mentales dans les sociétés inférieures),第183页以下。

[145]作者将“六駮”译为“榆树”。而历代注释家一般将“六駮”释为兽类,“駮,如马,倨牙,食虎豹”,不过,据陆机疏:“駮马,梓榆也。其树皮青白駮犖,遥视似駮马,故谓之‘駮马’。下章云:‘山有苞棣,隰有树檖’,皆山隰之木相配,不宜云兽。”故此处将之译为“梓榆”。——译者注

[146]《宛丘》《序》。

[147]《宛丘》,第7句。

[148]参见《汉魏丛书》中《韩诗外传》关于“太平之世”以及黄金时代之美德的详细描述。

[149]《汉广》第1—2句的《传》、《笺》,及附录三,参考BEFEO.,ⅷ,348。

[150]《褰裳》、《溱洧》。

[151]《宛丘》、《东门之枌》

[152]《桑中》。

[153]《氓》。

[154]见Couvreur,第63页;亦见p.74。对卫、邶及鄘三国,淇水岸边是唯一的漫步场所。这几个国家从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个集团。参见SMC.,ⅳ,8,n.2(《史记·吴太伯世家》注2)。
参见《汉书·地理志》(Ts'ien Han chou monog.Géogdit.de Changhai.chap.28b.p.15v.)。

[155]《氓》第6句。

[156]见《月令》的时历用语。参见《雅歌》第2章第11节以下:“因为冬天已往,雨水止住过去了;地上百花盛开,百鸟鸣叫的时候已经来到,斑鸠的声音在我们境内也听见了。”

[157]“合男女。”“卯”的用语。

[158]“嘉时”,参见《草虫》、《野有死麕》的注释,“男女嘉时以礼相求呼”,“有贞女仲春之月以礼相会”,以及《溱洧》,“感春气并出”。

[159]《周礼·地官·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160]例如,《家语》及王肃注(《本命解》):“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桑起,婚礼始杀于此。”

[161]参见《匏有苦叶》注。

[162]参见《七月》注:“春女感阳气思男,秋男感阴气思女。”

[163]参见《车舝》第9句。

[164]《匏有苦叶》第11—12句。

[165]《野有死麕》第3句

[166]《氓》第1、2章。

[167]鄘、邶、卫三国在古代就结成了一个同盟集团,它们唯一的集会场合就是洧水岸边。

[168]《东门之枌》第5、9句。

[169]《竹竿》第15句、《丰》、《有女同车》和《北风》第16句。

[170]《宛丘》第3句。

[171]《东门之枌》第8句,《宛丘》第2—3句。

[172]《匏有苦叶》第13句,《竹竿》第14句。

[173]《竹竿》。

[174]《竹竿》。

[175]《车舝》第25、11、12、14句。

[176]《匏有苦叶》第3、4句,《褰裳》第2句。

[177]《谷风》,《匏有苦叶》第1、2句。

[178]《匏有苦叶》第7句,《氓》第35—36句。

[179]《菁菁者莪》第13—16句。

[180]《蒹葭》、《泽陂》、《唐风·扬之水》。

[181]《竹竿》。参见《采绿》。

[182]《汉广》、《溱洧》、《菁菁者莪》、《泽陂》、《关雎》、《卷耳》、《东门之粉》。

[183]《车舝》第1、19、25—27句,《草虫》第8句,《卷耳》。参见《还》(《齐风》二)和《山有枢》(《唐风》二)。

[184]参见《女曰鸡鸣》。

[185]请注意歌谣中关于狩猎和捕鱼的主题。

[186]《车舝》第19—21句,《草虫》第9句。

[187]《绸缪》。参见《伐柯》、《齐风·南山》。

[188]从《溱洧》、《褰裳》和《匏有苦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挑战。

[189]《宛丘》。

[190]见本书第139页。

[191]见《女曰鸡鸣》、《子衿》。

[192]参见《氓》、《将仲子》。在一个国家(“国”)中,各个村落(“里”)是同一氏族的成员(“兄弟”)在冬天聚会的围廓。

[193]“远”。参见《蝃蛛》、《竹竿》。又见《东门之墠》,第4句)。“远”表示距离,这表明了外婚制法则的地域方面。试比较猡猡人的哭嫁歌,见附录三,本书第245页。

[194]见本书第169页。

[195]《萚兮》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女曰鸡鸣》,特别是《褰裳》、《东门之枌》第11、12句,《氓》第7—10、17—20句,《行露》都有这样的例子。参见附录一。

[196]《褰裳》。参见《山有扶苏》、《狡童》。

[197]《匏有苦叶》。参见《丰》。

[198]《野有死麕》。参见《萚兮》、《摽有梅》。

[199]《溱洧》。

[200]《溱洧》。

[201]《溱洧》、《东门之枌》第11和12句。

[202]《关雎》。

[203]《车舝》第8句。

[204]《草虫》第6句,《车舝》第23句中的“觏”与《溱洧》第10—11句,《郑笺》云“行夫妇之事”。

[205]《溱洧》第12句,《静女》第9—12句。参见《女曰鸡鸣》第13—18句、《丘中有麻》第12句、《木瓜》、《东门之枌》第11—12句。

[206]《宛丘》,尤其是《卷耳》第10句。

[207]《匏有苦叶》第6、8、16句,《宛丘》第7—10句。

[208]“期”,参见《宛丘》第1章和第2章。

[209]《泽陂》第5—6句,第11—12句,第17—18句;《关雎》第8—12句;《晨风》第4—7句;《卷耳》第12句;《草虫》第3—4句;《七月》第21句,等等。通常都用“思”、“伤悲”等说法。参见《候人》第16句。

[210]《汝坟》第4句。

[211]《竹竿》第16句。参见《泽陂》第5—6句,第11—12句,第17—18句;《关雎》第9—12句。

[212]《草虫》和《车舝》第23—24句,第29—30句。

[213]参见《七月》第21句《郑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男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在机会的时刻和节庆的时刻,阴阳也像男女结合(春分节)那样进行交合。参见《野有死麕》第3句《郑笺》;参见《草虫》第12句《郑笺》。

[214]《周颂·载芟》。

[215]“男女之别”的原则。

[216]参见《小雅·出车》:
喓喓草虫,  喓喓叫的是草虫,
趯趯阜螽。  趯趯跳的是蚱蜢。
未见君子,  没见到我的君子呀,
忧心忡忡。  忧闷的心头忡忡。
既见君子,  只有等我见到他,
我心则降。  我的心中才平静。
(以上参见《草虫》第1—6句。)
赫赫南仲,  威仪赫赫的南仲,
薄伐西戎。  正在讨伐西戎!
春日迟迟,  春天日脚迟迟,
卉木萋萋。  草木多么茂盛。
仓庚喈喈,  黄莺儿正叫得欢,
采蘩祁祁。  采蒿人儿一群群。
(后四句参见《七月》第19—20句)

[217]《氓》。

[218]参见《七月》、《萚兮》和《鸤鸠》(《曹风》三),以及《礼记·月令》“季春之月”。

[219]原文误以《韩奕》为《小雅》之诗,现改正。——译者注

[220]这些人为的对应是个人的观察,它将自然事实和道德事实联系在一起。这种从根本上属于艺术手法的联想,是在与我们西方人中明喻与暗喻被激发的类似想像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但在中国,它又是和传统要素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这种传统要素的存在本身就表明了,在中国,自由地感发隐喻受到严格的限制。

[221]见附录三,本书第250页以下。

[222]Bonifacy,见附录三,本书第242—243页。

[223]Bonifacy,见附录三,本书第243页。

[224]Beauvais,见附录三,本书第242页。

[225]Deblenne,见附录三,本书第245页。

[226]Crabouillet,见附录三,本书第231—232页。

[227]Grenard,见附录三,本书第230页。

[228]Florenz,见附录三,本书第228页。

[229]同上。参见《古事记》,见附录三,本书第228—229页。

[230]Grenard,见附录三,本书第230页。

[231]Beauvais,见附录三,本书第243—244页。

[232]Roux,in Vial,见附录三,第245页。

[233]云南境内的蛮族,见附录三,本书第240页。

[234]Grenard,见附录三,本书第230页。

[235]Crabouillet,见附录三,本书第231页。

[236]Bonifacy,见附录三,本书第243页。

[237]Billet,见附录三,本书第236页。

[238]Colquhoun,见附录三,本书第237—238页。

[239]见Sainson,见附录三,本书第239页。

[240]Deblenne,见附录三,本书第233页。

[241]Beauvais,见附录三,本书第241页。

[242]Sainson,见附录三,本书第238页。

[243]出于行文风格的考虑,本段文字采取直译。但这段译文中对原文中“九曲流觞”的译法有误,据《南诏野史》作:“每春月,挟妓载酒,自玉案三泉溯为九曲流觞,男女列坐,斗草簪花,昼夜行乐。”《僰古通纪浅述》仅稍有不同,作:“每春月,挟妓载酒,自玉案三泉溯为九曲流觞,男女列坐,斗草簪花以为乐。”另外,在法文本和英文本中都将溯流而上错译为顺流而下,现据以改正。参见:《南诏野史》(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素兴”,巴蜀书社1998年版;尤中,《僰古通纪浅述校注》,第10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译者注

[244]见附录三,本书第240页。

[245]Bonifacy,本书第243页。

[246]见附录三,本书第243页。

[247]我在这里汇集的都是一些最清楚不过的段落,如果读者通读过附录三的全部内容,这些观点想必可以得到证实吧,还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材料上去,尽管它们在正确性和细节上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