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通史(四)隋唐》简介
《中国哲学通史(四)隋唐》这本书是由创作的,《中国哲学通史(四)隋唐》共有102章节
1
导 论
公元6—7世纪,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鼎盛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的一个灿烂的开放时期,唐王朝营造了三教并行的学术环境,儒释道三大思想...
2
第一章 隋唐时期的儒家哲学思想
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并行,儒家哲学面临着如何与释、道交往与分判的问题。隋代的颜之推著《颜氏家训》,主张调和儒佛;王通亦兼采释道,但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作《中说》,...
3
第一节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在短暂不足40年的隋代(581—618年)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并行,儒家哲学之形态至隋末王通讲学论道方获上升与突破。然而,隋代儒学常涉释道,尤受佛教影响,在经学的...
4
第二节 王通及其《中说》
一、 王通的生平与著述 王通,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卒年三十三,门人私谥“文中子”...
5
第三节 韩愈及其“五原”
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一个分水岭。大一统的帝国格局被割据的方镇势力逐渐肢解,中央所能支配的税收区域随之紧缩,初唐以来的政治架构和经...
6
第四节 李翱及其《复性书》
李翱(772—836年),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与韩愈大略同时而稍幼于愈,曾向韩愈请教古文,但除崇儒、排佛、主张古文之趋...
7
第二章 天台宗的哲学思想
陈隋之际是中国佛教哲学史上的关键时期。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的实际创始人智、吉藏和信行在此时期构建了自己的宗派(教派)哲学,而法相、律、禅、净、华严诸宗的思想渊...
8
第一节 智与天台宗的判教思想
根据宋代天台宗人宗鉴编撰的《释门正统》和志磐的《佛祖统纪》记载,天台宗推尊印度的龙树(约150—250年)为高祖,中土的北齐慧文(生卒年不详)为二祖,南岳慧思(...
9
第二节 天台宗的圆融哲学
“圆融三谛”“一念三千”是天台宗止观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台宗实相论的核心内容。而圆顿止观则是智秉承大乘经论所述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自身的止观体验,并整合南北朝...
10
第三节 天台宗的“性恶”说
“性具善恶”是天台宗最殊特的教法之一。一般而言,佛教言“性”或“理”都视其为超越善恶对立的缘起法,因此既不说“性善”,更不说“性恶”。天台宗言“性”,则视其通于...
11
第三章 三论宗的哲学思想
三论宗乃因其所依经典为印度中观学派著作《中论》《十二门论》《百论》而得名。这三部论,再加上《大智度论》,构成中观学派完整的义理系统。僧叡《中论序》中对此“四论”...
12
第一节 “三论”的译传与吉藏
吉藏的著述常提及“关河”之学,这是将三论宗起源追溯到鸠摩罗什及其门下所弘扬的中观学派思想。鸠摩罗什,祖辈本系天竺贵族阶层(婆罗门种姓),其父鸠摩罗炎始东渡葱岭,...
13
第二节 “破邪显正”基础上的判教论
三论宗与印度中观学派一样,以“破”为始,主张“破邪”以“显正”。吉藏提到,龙树、提婆撰述“三论”的背景是佛教内外的异说异见阻碍佛教发展:“九十六术栖火宅为净道;...
14
第三节 “八不”基础上的中道观
印度中观学派的旨趣是要在“般若扫相”的基础上揭示出“中道实相”的道理。中道观是其根本理论,而“八不”则是龙树最重要的著作《中论》中最为著名的“颂”,是理解“中道...
15
第四节 三论宗的“二谛”说
在佛教哲学里,“谛”指真实不虚之理,“二谛”指“真谛”和“俗谛”。真谛又名为胜义谛、第一义谛,俗谛又名为世俗谛、世谛。三论宗和吉藏对“二谛”分外看重,誉之为“言...
16
第五节 三论宗的“佛性”说
“佛性”是大乘佛教的奠基性概念。因为大乘佛教是以众生成就佛果为修行的最终追求,因此众生成佛的超越(“佛性”)就是一个充分条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影响最大的“佛性...
17
第四章 法相唯识宗的哲学思想
法相唯识宗是唐代创立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史载:“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 (1) 此宗创基于玄奘而实大成于窥基。由于玄奘与窥基都曾长期驻锡于唐...
18
第一节 玄奘的生平与著述
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独步千古的佛门大师,鲁迅先生誉之为“中国的脊梁”,其“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惊人业绩通过小说、影视等的艺术加工亦在民间广为流传。法相唯识宗的创立...
19
第二节 法相唯识宗的传承与典籍
玄奘于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大师,深得护法一系唯识学之真传。由无著、世亲所开创的瑜伽行派,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形成两支不同的路向。“其一是比较偏于保守的,注意保持世...
20
第三节 “万法唯识”说与三时判教
“万法唯识”一般被视做法相唯识宗的核心命题,就其字面言,这是说一切事物无非都是心识的变现。虽如此解读并无大碍,然若要准确把握其含义,尚需一些具体的分疏。 一、 ...
21
第四节 奘传唯识新学
如前所述,奘传唯识学主要是传承护法一系的唯识今学,指认心识作为主体的根源性地位,是其有别于唯识古学的基本特征,因此奘传唯识学的全部理论,是以八识说特别是其中的阿...
22
第五章 华严宗的哲学思想
华严宗是中国佛教思想在隋唐时期发展到成熟阶段而形成的佛教宗派之一,它是佛教多种思想流派融合贯通的产物,也是佛教自身社会力量壮大、思想趋于精密、追求体系、包罗诸说...
23
第一节 华严宗的创立与哲学主题
一、 华严宗的创立与法脉传承 《华严经》的全称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相传为佛陀初转法轮所演之法,依《大智度论》所说,结集后位列大乘经之首,被誉为“经中之王”。此...
24
第二节 法藏的缘起理论与教相判释
...
25
一、 华严宗及法藏的缘起理论
“法界缘起”说是华严宗的基本理论,是对法界起源的说明,也是对解脱之根据的解说和论证。杜顺和智俨都可以“法界缘起”概括其理论,法藏则重点发挥其“性起”学说。性起说...
26
第三节 “六相圆融”与“十玄无碍”说
法界缘起论是华严宗佛教思想的独特义理,其中心内容是“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说。 一、 “六相圆融”说 “六相圆融”说基于前述“因门六义”而建立。这一思想以具体...
27
第四节 澄观的“四法界”与“三圣圆融”说
一、 “四法界”说 “四法界”是华严宗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既是一种哲学世界观,也具有作为宗教修行的观法之意义。就后一意义而言,观法就是观想真理的方法,是一种佛教的...
28
第五节 宗密的“绝对真心”论与禅化华严学
澄观弟子众多,而能够得其深意者寥寥,这方面,宗密堪称佼佼者。宗密的主要思想是从法藏、澄观继承来的法界缘起论。但在判教等问题上,则加入了大量南宗禅思想,尤其受荷泽...
29
第六章 禅宗的哲学思想
在隋唐中国佛教哲学的发展中,禅宗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支。禅发源于印度佛教,而在中国发扬光大。从北魏菩提达摩传来印度禅法,经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的弘化,到四祖...
30
第一节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禅宗历来被认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具有中国化特色的一系,隋唐时期由印度传来的禅法更进一步完成了向中国式禅法的演变,形成了学术史上所谓中国禅。有关“印度禅”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