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子》与《化书》
一、 《无能子》及其作者
无能子,《无能子》作者的化名,其真实姓名及生卒年月皆不得知。《无能子·序》说:“光启三年,天子在褒,四方犹兵……”由此可知他是唐僖宗时人,其生活年月正值“黄巢乱”。因而“避地流转,不常所处,冻馁淡如也”。由于处于战乱年代,可谓饱尝艰难困苦,“寓于左辅景氏民舍,自晦也。民舍之陋,杂处其间,循循如也”。《唐书·艺文志》认定他是一个“隐民”,而《四库总目提要》则认为“序中有‘不述姓名游宦’语,则亦尝登仕籍,非隐民也”。王明先生依据《无能子·答通问》有“无能子贫,其昆弟之子且寒而饥,嗟吟者相从焉”语,断定他是前曾作吏的破落书生。 (1) 这种推断合乎情理,但从他的经历来看,随他同行的有“昆弟之子”“兄之子”“从父子弟”等等,可见是整个家庭都在辗转流徙,其出身可能不是庶族,而是望族。从与他交友并崇拜他的人,如华阳子、愚中子等的社会地位和学识水平来看,他是一位相当博学的学士。从他的言论所表现出的思想性来看,他不只是因为战乱才隐姓埋名的,而的确是一位淡泊名利、高尚其事、“不知所以饥寒富贵”的道家学者,如其所说:“吾汩乎太虚,咀乎太和,动静不作,阴阳同彼。今方自忘其姓氏,自委其行止,操竽投缕,泛然如寄,又何暇梏其肢体,愁其精神,贪乎强名,而充乎贪欲哉!”(《无能子·严陵说》)《无能子》书中的自然论和社会批判思想,应当不仅来源于道家思想传统,而且来源于他对社会动乱、人生疾苦的深刻体验和冷眼洞察。他在此书序言中说:“昼好卧不寐,卧则笔扎一二纸,兴则怀之而不余示。自仲春壬申至季春己亥,盈数十纸,卷而囊之,似有所著者。”显然,所“著”者也就是所见、所思、所得。
《无能子》3卷为《旧唐书·艺文志》著录,宋《崇文总目》将其列入“道家”类,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书三十篇”。明《正统道藏》将之收录于“太玄”部,仍分3卷,篇目为34篇,与序言所述相合,但实存内容只有23篇,其中卷上阙第六、八、九、十篇,卷中阙第五篇,卷下阙第七、九、十、十二、十三、十四篇。近有王明的《无能子校注》,为最新的字义诠解。
二、 《化书》及其作者
谭峭,字景升,五代时人,出生地及生卒年月皆不详。有著作《化书》六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化。
最早撰述谭峭生平活动的,是五代时人沈汾的《续仙传》,说他是唐国子司业谭洙之子,“幼而聪明,及长颇涉经史,强记,问无不知,属文清丽。洙训以进士业,而峭不然,迥好黄老诸子及周穆、汉武、茅君列仙内传,靡不精究。一旦,告父出游终南山。父以终南山近京都,许之。自终南游太白、太行、王屋、嵩、华、泰、岳,迤逦游历名山,不复归宁。父驰书委曲责之,复谢曰:茅君昔为人子,亦辞父学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父以其坚心求道,岂以世事拘之?乃听其所从”。又说他师于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唯以酒为乐,“常醉腾腾周游,无所不之。夏服乌裘,冬则绿布衫。或卧于风霜雪中经日,人谓其已毙,视之气出休休然”。其父常遣家童寻访,春冬必送些衣物及钱帛给他,峭把家童打发走,然后将这些衣物、钱帛分送给那些贫寒者,或寄留一些在酒家以充沽酒之资。人或问之,何为如此?曰:“何能看得,盗之所窃,必累于人,不衣不食,固无忧矣。”有人说他已“疯狂”,峭不以为然,而自行吟:“线作长江扇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地,只在谭生拄杖前。”“后居南岳,炼丹成,服之,入水不濡,入火不灼,亦能隐形变化,复入青城山而不出矣。” (2)
有关《化书》,《续仙传》没有提到谭峭作《化书》,《宋史·艺文志》中称“齐丘子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仍题为“宋齐丘化书六卷”,又引张耒语对宋齐丘其人做了“犬鼠之雄耳,盖不足道”的评价,但又对《化书》做了较高的评价:“文章颇高简,有可喜者。其言曰:君子有奇智,天下不亲,虽圣人出,斯言不废。”马端临《文献通考》述晁公武的说法,实际上同样对宋齐丘其人及其文表示了怀疑。《仙鉴》引陈景元《跋》明确讲:“宋仁宗嘉祐五年夏四月,碧虚子[即陈景元]题《化书》后序云:鸿蒙君曰:吾尝问希夷先生诵此书至稚子篇,掩册而语吾曰:吾师友谭景升始于终南山著《化书》,因游三茅,经历建康,见宋齐丘有仙风道骨,虽溺机智而异乎黄埃稠人。遂引此篇云:稚子弄影不知为影所弄,狂夫侮像不知为像所侮……齐丘终不悟,景升乃出《化书》授齐丘曰: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于是杖靸而去。齐丘夺为己有而序之耳。” (3) 据《四库提要》载,元陆友仁《砚北杂志》称“谭景升书世未尝见”,《化书》在元代“流传盖已罕矣”。明初时代王府曾经刊行,后又有刘氏、申氏诸本。由于陈景元提供有力的证据,后人公认《化书》为谭峭所作,而与宋齐丘无关,唯万历年间所刊行的景明刊本《子汇》仍题“齐丘子”,但同时题宋景濂的话:“噫!是书之作非齐丘也,终南山隐者谭峭景升也,齐丘窃之耳。”明代以后,除了《正统道藏》《续道藏》,还有20多种类书收录了《化书》,明代杨慎曾评“化书六卷”,清代王一清作“化书新声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