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玄英与李荣的生平与著述

第一节 成玄英与李荣的生平与著述

一、 成玄英的生平与著述

成玄英(生卒年不详),字子实,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人。隐居东海。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高宗永徽(650—655年)中,流郁州。在流放期间注疏《老》《庄》及撰述其他著作。 (1) 今《正统道藏》存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35卷,此注疏又收入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一书。 (2) 成玄英的《老子》疏已散佚,散见于《道藏》本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和顾欢《道德真经注疏》之中。现有其《老子》疏的三个辑校本:蒙文通《老子成玄英疏》6卷、严灵峰《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5卷、日本藤原高男《辑校赞道德经义疏》。 (3) 其中蒙本成书最早,严本次之,藤原本晚出,并对蒙、严二本有所辩难。另外,成玄英曾注释灵宝派经典《度人经》,收入宋人陈景元《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

二、 李荣的生平

李荣(生卒年不详),道号任真子,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人,唐代道教重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活动于唐高宗(649—683年在位)时,与成玄英为同时代人,近世学者蒙文通先生疑其为成玄英的弟子。 (4) 李荣之地望有这样几条材料可资佐证:一是他自称蜀人。《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上以西明寺成召僧道士入内论义》载李荣说:“荣在蜀日,已闻师名。”又,《大慈恩寺沙门灵辩与道士对论》载李荣自称:“道门英秀,蜀郡李荣。”二是佛教徒斥其为:“区区蜀地老,窃号道门英。” (5) 三是《绵阳县志》卷七引旧志云,唐驸马蒋曜有《登富乐山别李道士荣》诗。此诗又收入《全唐诗》卷八八二,作者薛曜,题名“登绵州富乐山别李道士策”。 (6) 似乎二者各有笔误,前者“蒋”当作“薛”,后者“策”当作“荣”。四是《全唐诗》卷八六九李荣《咏兴善寺佛殿灾》有注云:“荣,巴西人也。” (7)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三,富乐山在巴西县东五里。 (8) 以上可证李荣为绵州巴西人。

李荣出身于有名的道教世家,为李特、李流之后。据唐代王维《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载:“禅师讳道光,本姓李,绵州巴西人。其先有特有流,若实有蜀,盖子孙为民。大父怀节,隐峨眉山,行无辙迹。其季父荣,为道士,有文知名。” (9) 所说正与李荣特征相符合。由此可知,李荣与道光禅师为叔侄关系,同为李特后人。按《晋书·李特载记》所说,李特,“字玄休,巴西宕渠人,其先廪君之苗裔也”,人“谓之賨人”。“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值天下大乱,自巴西之宕渠迁于汉中杨车坂,抄掠行旅,百姓患之,号为杨车巴。魏武帝克汉中,特祖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帝拜为将军,迁于略阳,北土复号之为巴氏。”后来李特随流民入蜀,组织了流民起义。李特死后,其子李雄攻占成都,建立了成汉政权,拜巴蜀地区天师道首领范长生为相。 (10) 从上述记载看,李特祖辈皆系天师道的信奉者,为巴蜀一个大的奉道世家;成汉政权得以建立也与其得到巴蜀地区道教徒的大力支持有关。 (11) 据此,则李荣出自西蜀少数民族“巴氏”,为世世代代的奉道之家,有深厚的道教传统。自李雄称帝之后,李氏家族“子孙为民”,至李荣时,除保持奉道之传统外,族中又有信佛者,而李荣对佛教也颇有研究,并将其融会贯通到道教中去。

至于李荣一生行状,史料阙如,只能做些推测。李荣少时即好慕神仙,学道炼丹,经苦修,丹术日趋精深,成为蜀中道教名流。“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漫道烧丹止七飞,空传化石曾三转” (12) ,就是他向人透露的早年学道生活点滴。随着名声日增,李荣受到唐高宗的征召。大约此时,在蜀中与他有过交往的卢照邻以诗相赠,送其赴诏:“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投金翠山曲,奠璧清江濆。圆洞开丹鼎,方坛聚绛云。宝贶幽难识,空歌迥易分。风摇十洲影,日乱九江文。敷诚归上帝,应诏佐明君。” (13) 诗中赞扬了李荣的道术与文采。

进京以后,李荣活动于长安和洛阳两地,主要是同佛教徒论辩,成为“老宗魁首”。显庆三年(658年)四月,敕召僧道各七人入内论义,李荣为其中之一,时荣“立道生万物义”,与大慈恩寺僧人慧立争辩;同年六月,就“六洞”问题,李荣又与慧立发生论争;同年十一月,李荣与大慈恩寺僧人义褒就“本际”问题进行了辩争。 (14) 显庆五年(660年)八月,敕召僧人静泰与李荣于洛阳宫中就《老子化胡经》进行辩论,荣辩败。李荣在与佛教徒的论战中,曾“屡遭勍敌,仍参胜席”,不料败于静泰,“由是失厝,令还梓州。形色摧恧,声誉顿折。道士之望,唯指于荣,既其对论失言,举宗落采”。 (15)

贬回蜀地后,李荣可能收到了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写的情诗。荣在长安时,与灵妃“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双童绰约时游陟,三鸟联翩报消息。尽言真侣出遨游,传道风光无限极”。遭贬后,他“不能京兆画蛾眉,翻向成都骋驺引”。年去年来,灵妃“春来春更思”,恰逢骆宾王自姚州平叛回到长安,便托骆写了这首缠绵悱恻的长歌寄给李荣。 (16) 在蜀中待了几年,到龙朔三年(663年)五月,他再度奉敕入长安,这次据说是戴着枷锁入京的。六月十二日,敕于蓬莱殿论义,李荣与僧人灵辩同奉见。李荣以《升玄经》立题云:“道玄,不可以言象诠。”以他惯用的中观方法答辩:“玄道实绝言,假言以诠玄。玄道或有说,玄道或无说。微妙至道中,无说无不说。” (17) 到总章(668—670年)中,李荣尚住在东明观,在长安颇有声名,后不知所终。

李荣颇富文人气质,有诗才,喜与骚人墨客交游,性格诙谐,好与人辩。《大唐新语》卷一三记载:“京城流俗,僧、道常争二教优劣,递相非斥。总章中兴善寺为火灾所焚,尊像荡尽。东明观道士李荣因咏之曰:‘道善何曾善,云兴遂不兴。如来烧亦尽,唯有一群僧。’时人虽赏荣诗,然声称从此而减。” (18) 《太平广记》卷二四八引《启颜录》云:“唐有僧法轨,形容短小,于寺开讲,李荣往共论议,往复数番。僧有旧作诗咏荣,于高座上诵之云:‘姓李应须李,言荣又不荣。’此僧未及得道下句,李荣应声接曰:‘身长三尺半,头毛犹未生。’四座欢喜,伏其辩捷。” (19) 李荣此两诗收入《全唐诗》卷八六九、八七一。 (20) 这里的“辩捷”与释氏笔下李荣那种迟钝呆板的形象又不同。李荣还常与儒学博士一起讲论。《旧唐书·罗道琮传》云:道琮在“高宗末,官至太学博士。每与太学助教康国安、道士李荣等讲论,为时所称” (21) 。李荣是当时道教中理论上领袖群伦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