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一”

第六节 论“三一”

中国哲学有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两分系统,也有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三分系统,前者为人们所熟知,后者则鲜为人知,研究不够。如果说两分法在儒家思想中得到充分运用,特别是宋明理学家对之讨论非常充分,那么三分法则在道家道教思想中获得推广,尤其是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道教学者对此做了大量探讨,其中重玄学家的“重玄三一”说,更是引人注目。

“重玄三一”说的理论依据是《老子》,尤其是第14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段话,给重玄学家们讲三一问题以很大启示,激发了他们思想的灵感。另外,《老子》第42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种一分为三,化生万物,阴阳和构成万物的思想,对道教及重玄学家也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老子关于宇宙生成的三分法中包含了经验知识,可以说是以数字模型整合日常生活经验,并运用于解释世界。如此解释世界的方式,在汉代经由音律学、天文学、医学作为媒介,使当时哲学理论界建构了“三一”的模式,提出“一以三生”“三而一成”“函三为一”等命题。 (255) 汉代道教受此影响,也建立起自己的三一系统。《太平经》说:“君为父,像天;臣为母,像地;民为子,像和。天之命法,凡扰扰之属,悉当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体也,乃天使相须而行,不可无一也。” (256) 君臣民三合为一,共成太平,其中具有总结政事的经验成分,也充满天人感应的气氛。《太平经》又有言:“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久即彬彬自见,身中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颀然若喜,太平气应矣。” (257) 精气神三合为一,长寿有望,这是对养生经验的概括,其中也不乏天人感应的味道。《太平经》奠定了道教哲学的数字结构模式,其后道教多从守一、守三一讲修炼长生之道。

东晋葛洪说:“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像天地人,故曰三一也。”(《抱朴子内篇·地真》)他教人“守玄一”和“守真一”,以此求获长生不死。葛洪所说的“守一”和“三一”,多侧重于神仙方术、具体操作,较少玄理的思辨。与此不同,南北朝重玄学者所讲“三一”,则充满了哲理,而不着眼于方术。《云笈七签》卷四九《玄门大论三一诀并叙》认为重玄学者从“出体之义”讲“三一”有四家。一是大孟法师,他说:“三一之法,以妙有为体。有而未形,故谓为妙。在理以动,故言为一。”“兼三为用,即一为本。”二是宋法师,其观点是:“有总有别。总体三一,即精神气也。别体者,精有三智,谓道实权;神有三宫,谓上中下;气有三别,谓玄元始。”三是徐素法师,判定:“是妙极之理,大智慧源,圆神不测,布气生长,裁成靡素,兼三为义,即一为体。”四是玄靖法师,其解释为:“妙一之本,绝乎言相,非质非空。且应且寂。”《玄门大论》依此引申其意说:“既非本非迹,非一非三,而一而三。非一之一,三一既圆,亦非本之本,非迹之迹。迹圆者,明迹不离本,故虽迹而本;亦不离迹,故虽本而迹。虽本而迹,故非迹不迹;虽迹而本,故非本不本。本迹皆圆,故同以三一为体也。” (258) 重玄学者虽对“三一”体义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结合宇宙本体论加以讨论,以揭示重玄三一的内在哲理,这明显与道教传统以三一讲修炼方术有重大差别。

一、 成玄英的“三一”观

成玄英讲“三一”当然是直承其前辈重玄学者而来,尤其是对玄靖法师臧矜的观点予以认同。在诠解老子“搏之不得名曰微”时,成玄英说:“搏,触也;微,妙也。言体非形质,不可搏触而得,故名微妙也。又臧公三一解所谓精神气也。精者,灵智之名;神者,不测之用;气者,形相之目。总此三法为一。圣人不见是精,不闻是神,不得是气。既不见、不闻、不得,即应云无色无形,可(何)为乃言夷希微耶?明至道虽言无色,不遂绝无,若绝无者,遂同太虚,即成断见。今明不色而色,不声而声,不形而形,故云夷希微也,所谓三一者也。” (259) 这里所引臧矜法师的一段话,又见旧题吴郡征士顾欢述《道德真经注疏》卷二,文字略有不同。臧矜的意思,是以夷希微指精神气三一,说明至道不是绝对的“无”,如果把它视为绝对之无,则成断见,失之偏颇;应当明白,至道无色而有色,无声而有声,无形而有形,这样才能把握老子以夷希微描述道的含义所在。可以说,臧矜以其精气神三一说否定了魏晋玄学贵无派的观点,强调了道是非有非无的中道观。成玄英在这里引用臧矜的话也是要提醒读老子者注意,虽道体无形质,不可搏触而感觉其存在,但道并非不存在,道的存在形态表现为夷希微。《老子》认为夷希微“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对此,成玄英解释说:“真而应,即散一以为三;应而真,即混三以归一。一三三一,不一不异,故不可致诘。”一分为三,三合为一,一与三、三与一之间保持一种不同不异的关系,这就是成玄英的三一观。他注解老子对夷希微的论述,是想说明夷希微三者“不一而一,散一为三”,“不三而三,混三归一”。 (260) 在此,“不一不三”仍然是成玄英惯用的双非双遣的否定法,体现了中道精神。“三一”的内涵则是精神气、夷希微的同一性与可分性,三合为一,一分为三,可合可分。

在成玄英看来,“圣人以三一为体” (261) ,此三一之体自然是围绕着道而言,特别是针对着道之“精”而言。《老子》第21章描述道体“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成玄英注解说:“精即精智也。言道虽窈冥恍惚,而甚有精灵,智照无方,神功不测也。”《老子》又说:“其精甚真。”成玄英解称:“言真精无杂,实非虚假。于三一之中,偏重举精者,欲明精是气色神用之本也。” (262) 很显然,依成玄英的看法,精神气三一之中,当以“精”为重点,因为精是根本。故三一之体的核心在于“精”,道之精。

成玄英讲三一,除了直承其前辈重玄学者的重玄三一说,也为传统的讲修炼方术的三一保留了地盘,这是为了修道的需要。《老子》第10章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成玄英是怎样解释的呢?他从修道角度作解:“魂性雄健,好受喜怒;魄性雌柔,好受惊怖。惊怖喜怒,皆损精神。故修道之初,先须拘魂制魄,使不驰动也。‘抱一能无离’:抱,守也;一,三一也;离,散也。既能拘魂制魄,次须守三一之神,虚夷凝静,令不离散也。” (263) 这是道教传统意义上的守一、守神等修炼方术,修道者首先使魂魄不动,接着便须守护三一之神,使之不分散。从修道论切入,成玄英又回到传统。

二、 李荣的“重玄三一”说

和成玄英一样,李荣也阐述了“重玄三一”说,他指出:“希、微、夷三者也,俱非声色,并绝形名,有无不足诘,长短莫能议,混沌不分,寄名为一。一不自一,由三故一;三不自三,由一故三。由一故三,三是一三;由三故一,一是三一。一是三一,一不成一;三是一三,三不成三。三不成三则无三,一不成一则无一。无一无三,自叶忘言之理;执三执一,翻滞玄通之教也。” (264) 这个“三一”命题,其元素构成也是不滞二边的“中观”,运用中观的四句否定法证明,它破“执三执一”的“滞玄通之教”,以显示“无一无三”的“忘言之理”。当时思想界相当注重对“三一”论题的研讨。佛学名相多有涉及“三一”者,如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等,又如三论宗将三乘一乘关系解说为“无一无三”。当然,其含义各不相同。三论宗讨论佛乘的三一是为着判教,吉藏《中观论疏》卷八引《大品》云:“诸法如中非但无有三乘异,亦无独一菩萨乘。今欲释经无一无三,破外人定执有三一之理。” (265) 道教受此影响,也曾加以讨论。如《玄门论》在对“太玄”释义时援用“重玄”,又将太玄配以大乘,借此提高太玄部在道经中的地位,并称:“一往以二乘为方便,大乘为究竟。次以三乘为方便,一乘为究竟。穷论一之与三,并为方便,非一非三,是为究竟。” (266) 李荣对“三一”的论述则显然没有判教的意思,纯粹是哲理的求证,其意蕴更接近吉藏的“不一不异”和“三法一体”说。吉藏云:“以俗谛故非一,以真谛故不异。俗故无一虽异而一,真故无异虽一而异。虽异而一,故不滞于异;虽一而异,故不著于一。不一不异,名为中道。” (267) 李荣“无一无三”与此“不一不异”的“中道”,都是不执二边以入于不二法门,而“入不二法门即是中观论三字” (268) 。吉藏又云:“一切成者有三种成,一者体成,二者义成,三者名成。三法互成,则是三种体成,三种义成,三种名成。则一切法体皆成一物体,一切物义皆成一物义,一切物名皆成一物名。若尔则无有万物,既无万物亦无一物,故一切物空。又,若有物有可有物空,既无物有亦无物空,如是亦有亦空,非有非空。” (269) 李荣“三一之致亦空”“有无不足诘”也是从“三一”展开,归结到“空寂”“非有非无”的重玄之教,这是他吸取佛理之处。

李荣的“三一”说承袭了道教的传统思想,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东晋时的道经已有三一之说,如葛洪就提到过“三一”。《抱朴子内篇·地真》说:“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像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南北朝时道教“三一”多与存思服气说相联系,如《灵宝经》说:“定者观三守一,思神念真。” (270) 或指精气神三一,如:“人法不二,亦具三一为体,即精神炁三一也。” (271) 后来,“三一”说在道教教义中逐渐发展,将精神气与老子“希微夷”结合起来阐述。如成玄英论述“三一”便是如此。李荣与成玄英不同之处,在于他撇开“精气神”,专门就“夷希微”发论。《云笈七签》卷四九列出道经的九类“三一”,其中第七类“太玄三一”注云:“夷希微,出《太存图》及《道德经》。” (272) 李荣的“三一”说当属此类。他之“无一无三”则与成玄英“不一不三”相同,都采取否证式推论,都援用佛教中观方法证成“三一”。而“三一”的证成则是“重玄”的成立,因为“三一”说是重玄学派及李荣用以支撑“重玄”的重要依据之一。

(1) 参见《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三”,第1517页。

(2) 参见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的《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本章以下所引成玄英《庄子疏》均据此本并只注篇名。

(3) 蒙文通本见1946年四川省立图书馆石印本。严灵峰本见其《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3),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1965。藤原高男本见《高松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研究纪要》第2号,1967。本章以下所引成玄英《老子注》均据严灵峰本并只注卷数、页码。

(4) 参见蒙文通《古学甄微》,第347页,成都:巴蜀书社,1987。

(5)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大正藏》第52卷,第389、394页。

(6) 〔唐〕蒋曜:《登绵州富乐山别李道士策》,《全唐诗》卷八八二,第214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 〔唐〕李荣:《咏兴善寺佛殿灾》,《全唐诗》卷八六九,第2128页。

(8)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三,第84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9) 〔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第45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 《晋书》卷一二〇,“李特载记”,第3021—30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 参见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卷,第260—261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2) 〔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全唐诗》卷七七,第200页。

(13) 〔唐〕卢照邻:《赠李荣道士》,《卢照邻集》卷一,第1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大正藏》第52卷,第387—390页。

(15)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大正藏》第52卷,第392—393页。

(16) 〔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全唐诗》卷七七,第200页。

(17)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大正藏》第52卷,第394页。

(18) 〔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卷一三,第19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 《太平广记》卷二四八,第19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20) 见《全唐诗》第2128、2133页。

(21) 《旧唐书》卷一八九,“罗道琮传”,第4957页。

(22)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4页。

(23)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释御疏序上”,《道藏》第14册,第325页。

(24)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4页。

(25) 〔唐〕成玄英:《庄子·德充符疏》。

(26)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29页。

(27)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12页。

(28)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18页。

(29) 〔唐〕成玄英:《庄子·齐物论疏》。

(30) 〔唐〕成玄英:《庄子·寓言疏》。

(31) 〔唐〕成玄英:《庄子·大宗师疏》。

(32) 〔唐〕成玄英:《庄子·庚桑楚疏》。

(33) 〔唐〕成玄英:《庄子·则阳疏》。

(34) 〔唐〕成玄英:《庄子·外物疏》。

(35) 〔唐〕成玄英:《庄子·列御寇疏》。

(36) 〔晋〕郭象:《庄子·大宗师注》,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册,第284—285页。

(37) 〔晋〕郭象:《庄子·齐物论注》,郭庆藩《庄子集释》第1册,第45页。

(38)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13页。

(39)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27页。

(40) 〔唐〕成玄英:《庄子·知北游疏》。

(41) 〔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明〕程荣纂辑《汉魏丛书》,第16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42) 《三国志》卷二九,“魏书·管辂传”,第822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

(43) 王瑶编注:《陶渊明集》,第5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44) 参见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修订本)》,第11、12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5) 《大乘起信论》,苏渊雷、高振农选辑《佛藏要籍选刊》第9册,第6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6)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5页。

(47) 〔隋〕吉藏著,韩廷傑校释:《三论玄义校释》,第11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

(48)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3页。本章以下所引李荣《老子注》主要据严灵峰本,并参以蒙文通本,以下所引李荣《老子注》只注卷数、页码。

(49) 《中观论疏》卷二本,《大正藏》第42卷,第24页。

(50) 《中观论疏》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第32页。

(51)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19—20页。

(52) 《中观论疏》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第28页。

(53) 《中观论疏》卷二本,《大正藏》第42卷,第26页。

(54)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8页。

(55) 《百论疏》卷上,《大正藏》第42卷,第241页。

(56) ⑤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

(57) 《大乘玄论》卷五,《大正藏》第45卷,第69—70页。

(58) 〔唐〕李荣:《老子注》卷下,第63页。

(59)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1页。

(60)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41页。

(61)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20页。

(62) 〔唐〕成玄英:《庄子·盗跖疏》。

(63) ③〔唐〕成玄英:《庄子·外物疏》。

(64) 〔唐〕成玄英:《庄子·大宗师疏》。

(65) 〔唐〕成玄英:《庄子·则阳疏》。

(66) 〔先秦〕列御寇著,张湛注:《列子》,序,第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7) 〔隋〕吉藏著,韩廷傑校释:《三论玄义校释》,第13页。

(68)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14页。

(69) 〔唐〕成玄英:《庄子·大宗师疏》。

(70) 〔唐〕成玄英:《庄子·知北游疏》。

(71)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15页。

(72) 《大智度论》卷四三,《大正藏》第25卷,第370页。

(73)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3页。

(74)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15页。

(75)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9页。

(76)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34页。

(77)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4页。

(78)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8、10页。

(79) 〔隋〕吉藏著,韩廷傑校释:《三论玄义校释》,第248—249、255、261页。

(80)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五,第20页。

(81)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11页。

(82)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31页。

(83)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32页。

(84)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12页。

(85)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11页。

(86)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11页。

(87)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7页。

(88)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五,第14页。

(89)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19页。

(90)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5页。

(91)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18—19页。

(92) 〔唐〕成玄英:《庄子·盗跖疏》。

(93) 〔唐〕成玄英:《庄子·外物疏》。

(94)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1页。

(95)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17页。

(96)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1页。

(97)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7、8页。

(98)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11页。

(99)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19页。

(100)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41页。

(101)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5页。

(102)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8页。

(103) 〔唐〕成玄英:《庄子·渔父疏》。

(104)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2页。

(105)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15页。

(106)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五,第3页。

(107) 〔唐〕成玄英:《庄子·知北游疏》。

(108)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3、27页。

(109)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9—10页。

(110)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20页。

(111)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28页。

(112) 〔唐〕成玄英:《庄子·知北游疏》。

(113)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23页。

(114)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16—17页。

(115)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1页。

(116)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1、10页。

(117)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2页。

(118)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19页。

(119)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39页。

(120)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21页。

(121)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14页。

(122) 〔唐〕成玄英:《庄子·徐无鬼疏》。

(123)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五,第6页。

(124)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19—20页。

(125)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五,第5页。

(126)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26页。

(127)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13页。

(128)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2页。

(129) 〔唐〕成玄英:《庄子·知北游疏》。

(130) 〔唐〕成玄英:《庄子·列御寇疏》。

(131)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17页。

(132)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23页。

(133) 〔唐〕成玄英:《庄子·齐物论疏》。

(134) 〔唐〕成玄英:《庄子·知北游疏》。

(135) 〔唐〕成玄英:《庄子·则阳疏》。

(136) 这一点与佛教是相同的。《大乘起信论》即讲:“一切法从本以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苏渊富、高振农选辑:《佛藏要籍选刊》第9册,第72页。)

(137)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8页。

(138)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27页。

(139)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2页。

(140) ⑤〔唐〕成玄英:《庄子·知北游疏》。

(141) 〔唐〕成玄英:《庄子·则阳疏》。

(142) 〔唐〕成玄英:《庄子·徐无鬼疏》。

(143) 〔唐〕成玄英:《庄子·齐物论疏》。

(144) 〔唐〕成玄英:《庄子·田子方疏》。

(145)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27页。

(146) 〔唐〕成玄英:《庄子·逍遥游疏》。

(147)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8、558、53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48) 〔隋〕吉藏著,韩廷傑校释:《三论玄义校释》,第48页。

(149) 《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28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50) 《中庸》有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151) 〔唐〕成玄英:《庄子·大宗师疏》。

(152) 〔唐〕成玄英:《庄子·齐物论疏》。

(153)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1页。

(154) 〔唐〕李荣:《老子注》卷下,第36页。

(155)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48页。

(156)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10页。

(157) 〔唐〕李荣:《老子注》卷下,第12页。

(158) ⑦〔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32页。

(159)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37页。

(160) 〔宋〕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卷二上,第3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61) 〔唐〕李荣:《老子注》卷下,第63页。

(162)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10页。

(163) 〔唐〕李荣:《老子注》卷下,第63页。

(164)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20页。

(165)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10页。

(166) 〔唐〕李荣:《老子注》卷下,第9页。

(167) 〔唐〕李荣:《老子注》卷下,第3页。

(168)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32页。

(169) 〔唐〕李荣:《老子注》卷下,第28页。

(170)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41页。

(171)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11页。

(172)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21页。

(173) 〔唐〕李荣:《老子注》卷下,第16页。

(174) 〔唐〕李荣:《老子注》卷下,第28页。

(175) 〔唐〕李荣:《老子注》卷下,第8页。

(176)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大正藏》第52卷,第394页。

(177) 《大智度论》卷三一,《大正藏》第25卷,第290页。

(178)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41页。

(179)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7页。

(180) 〔唐〕李荣:《老子注》卷下,第49页。

(181) 〔唐〕李荣:《老子注》卷上,第32页。

(182) 〔先秦〕老子著,〔魏〕王弼注:《老子》第40章,第1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83) 《晋书》卷三五,“裴传”,第1044、1046页。

(184) 〔东晋〕僧肇:《不真空论》,石峻、楼宇烈、方立天、许抗生、乐寿明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第14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185) 〔隋〕吉藏著,韩廷傑校释:《三论玄义校释》,第48页。

(186) 〔隋〕吉藏著,韩廷傑校释:《三论玄义校释》,第32—33页。

(187) “盗牛论”典出《涅槃经》卷三《长寿品》,吉藏以此说明世间善法皆从佛教那里盗取而来。

(188) 庞朴:《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第321、323、33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89)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15页。

(190)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23页。

(191)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4页。

(192)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6页。

(193) 〔唐〕成玄英:《庄子·天下疏》。

(194) 〔东晋〕僧肇:《不真空论》,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第144—146页。

(195) 〔唐〕成玄英:《庄子·则阳疏》。

(196) 〔唐〕成玄英:《庄子·逍遥游疏》。

(197)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15页。

(198)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11页。

(199)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44页。

(200)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11页。

(201)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9页。

(202) 〔唐〕成玄英:《庄子·天下疏》。

(203)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11页。

(204)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五,第32页。

(205)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1页。

(206) 〔唐〕成玄英:《庄子·齐物论疏》。

(207)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28—29页。

(208) 〔唐〕成玄英:《庄子·庚桑楚疏》。

(209)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3页。

(210)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五,第5页。

(211)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36页。

(212)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35页。

(213)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五,第3—4页。

(214) 〔唐〕成玄英:《庄子·则阳疏》。

(215)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25页。

(216)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5页。

(217)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三,第26页。

(218)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7页。

(219)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五,第14页。

(220) 〔先秦〕老子著,〔魏〕王弼注:《老子》第16、26章,第4、6页。

(221) 〔晋〕郭象:《庄子·天道注》,郭庆藩《庄子集释》第2册,第464页。

(222) 〔东晋〕僧肇:《物不迁论》,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第142页。

(223)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32页。

(22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4—3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25)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31页。

(226)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29页。

(227) 〔唐〕成玄英:《庄子·养生主疏》。

(228) 〔唐〕成玄英:《庄子·秋水疏》。

(229) 〔唐〕成玄英:《庄子·田子方疏》。

(230) 〔唐〕成玄英:《庄子·则阳疏》。

(231) 〔唐〕成玄英:《庄子·齐物论疏》。

(232) 〔唐〕成玄英:《庄子·秋水疏》。

(233)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38页。

(234)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2页。

(235) ⑦〔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20—21页。

(236)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20页。

(237)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四,第44页。

(238)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3页。

(239) 〔唐〕成玄英:《庄子·天下疏》。

(240) 参见其《庄子·齐物论疏》《庄子·大宗师疏》。

(241) 〔唐〕成玄英:《庄子·天下疏》。

(242) 〔唐〕成玄英:《庄子·大宗师疏》。

(243) ②〔唐〕成玄英:《庄子·大宗师疏》。

(244) ④⑤〔唐〕成玄英:《庄子·知北游疏》。

(245) ③〔唐〕成玄英:《庄子·齐物论疏》。

(246) ④〔唐〕成玄英:《庄子·寓言疏》。

(247) 〔唐〕成玄英:《庄子·大宗师疏》。

(248) 〔唐〕成玄英:《庄子·德充符疏》。

(249) 〔唐〕成玄英:《庄子·则阳疏》。

(250) 〔唐〕成玄英:《庄子·养生主疏》。

(251) 〔唐〕成玄英:《庄子·知北游疏》。

(252) 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册,第4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53) 〔唐〕成玄英:《庄子·则阳疏》。

(25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62页。

(255) 参见金春峰《汉代思想史》,第140—14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56) 王明编:《太平经合校》,第1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0。

(257) 王明编:《太平经合校》,第739页。

(258) 《玄门大论三一诀并叙》,《云笈七签》卷四九,《道藏》第22册,第342—343页。

(259) ②〔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27页。

(260)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26页。

(261)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9页。

(262)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二,第9—10页。

(263) 〔唐〕成玄英:《老子注》卷一,第19页。

(264) 兹据蒙本李荣《老子注》卷一,严本脱“一是三一”四字。

(265) 《中观论疏》卷八末,《大正藏》第42卷,第131页。

(266) 《道教义枢》卷二,《道藏》第24册,第816页。

(267) 《中观论疏》卷二本,《大正藏》第42卷,第26页。

(268) 《中观论疏》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第30页。

(269) 《百论疏》卷中,《大正藏》第42卷,第272页。

(270) 《道教义枢》卷一,《道藏》第24册,第811页。

(271) 《道教义枢》卷二,《道藏》第24册,第812页。

(272) 《玄门大论三一诀并叙》,《云笈七签》卷四九,《道藏》第22册,第3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