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本卷为集体创作之产物,具体分工如下:

导论,龚隽(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大华(深圳大学哲学系)。

第一章,许晓晴(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撰写第一、二节,李琪慧(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撰写第三、四节。

第二章,秦瑜(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第三章,蒋海怒(浙江理工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

第四章,傅新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第五章,李迎新(中山大学哲学系)。

第六、七章,龚隽、江泓(暨南大学港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合撰(江泓撰写第三节),其中大部分内容据龚隽《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相关章节修改而成。

第八至十七章,第十八章第二、三、四节,李大华、夏志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合撰,主要依据李大华、李刚、何建明《隋唐道家与道教》(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第十八章第一节,龚隽。

全书由龚隽、李大华、夏志前统筹并抉择相关章节的安排,共同审读定稿。

编撰研究型的《中国哲学通史》是件难度很高的事业,一部有学术深度的通史绝非一人可以驾驭。这部有关隋唐断代部分的哲学史稿,由于涉及的方面很多,思想也极为复杂,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颇费周章。作为研究型的通史,我们需要兼顾专题与一般通史书写两个方面,既要表现哲学史的专题深度,同时也要照顾到通史的一般叙述,这之间往往难以两全。虽然我们组织了一些学有专精的研究人员分头工作,撰写之前也就有关的体例与规范做过一些讨论,但是由于每位学者的书写风格与理解不尽相同,最终文稿所呈现出的样式还是无法整齐划一。统稿的时候,我们只做了部分调整,原则上都尊重第一作者的写作旨趣,因而除了体例与个别文句的修订,基本保留了不同作者的作品原貌。在这里,我们真诚地感谢各位作者的努力参与,也敬请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