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及法藏的缘起理论

一、 华严宗及法藏的缘起理论

“法界缘起”说是华严宗的基本理论,是对法界起源的说明,也是对解脱之根据的解说和论证。杜顺和智俨都可以“法界缘起”概括其理论,法藏则重点发挥其“性起”学说。性起说与缘起说,乃华严宗所立二种密切相关又不尽相同的思想。“性起”即从性而起,是从佛果之境言事物生起;“缘起”是从事相的因为看,凡事依缘而起。

法界缘起亦称“一乘缘起”“法界无尽缘起”“法性缘起”等。此观仍在“缘起”之范围内,但华严宗思想强调其法性缘起一面,因此也可称为“性起”。智俨在《华严搜玄记》中将法界缘起分为“染法缘起”和“净法缘起”。法藏则是染净合说。从相上看,“性”即理性、行性和果性,《华严探玄记》说:“起亦有三,谓理性得、了因显、现名起。二行性,由待闻熏资发生果名起。三果性起者,谓此果性更无别体,即彼理行兼具修生,至果位时合为果性,应机化用名之为起。是故三位各性各起,故云性起。” (12) “理性”即万事万物的真实本性,本有的能力。“行性”指闻教而能起行,成就佛果。“果性”则是佛果的完成。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存在物,都可统摄于性起法门。所谓性起者,体性现起义,谓不待他缘,依自性本具之性德生起,即性起者,在如来果上,真如法性,顺自性起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诸法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在一定条件下生起,离开“一心”,就没有任何事物生成和存在。在此意义上,法界缘起也可叫做“性起缘起”。法界缘起的另一层意义是,由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作用,由“一心”产生的万法,无不处于多重的普遍联系之中,各种事物之间相互区别,又互为存在条件。任何一种现象之中,也都能发现该现象自身,如“因陀罗网”之喻。法藏还利用“三性同异”“因门六义”“六相圆融”“十玄无碍”等义理进一步系统而全面地阐发法界缘起论。其中,“三性同异”和“因门六义”是法界缘起说的理论基础,“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是法界缘起说的主要内容。

“三性同异”的“三性”,是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这是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基本理论。三性属性各异,又通过依他起性而紧密联系在一起。法藏继承了“三性同异”之说并进一步加以发挥,作为构建其法界缘起论的理论基础之一。

法藏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又提出了“三性六义”的学说,认为三性各有二义:圆成实性有不变和随缘二义,依他起性有似有和无性二义,遍计所执性有情有和理无二义。每一性的二义都相反相成、不一不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如依他起性的似有和无性二义,是因为事物是因缘和合而成,所以其有是似有、假有。事物既是因缘和合而成,因而可说使没有自性,即无性。如《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所说:“由无自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无性。” (13)

如果说法藏的“三性同异”说阐明了宇宙万物的真妄之间、性相之间的圆融无碍,那么其“因门六义”说则进一步展开论述了因缘生起的各个事物的构造及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关系。“因门六义”是指生起宇宙万物的原因,可分为六种情况:(1) 念念灭、刹那灭义:因体空、有力、不待缘。因没有自性,是为体空;因灭而果生,因具有产生结果能力,故说有力;因能够自己产生结果,不需要借助外缘,是为不待缘。(2) 俱有义:因体空、有力、待缘。即指因自体性空,具有产生结果的能力,但因与果并存,因独自生成果的能力不够,需要一定外部条件相助,称为待缘。(3) 待众缘义:因体空、无力、有待。指因自体性空,没有产生结果的能力,需依靠其他外部条件才能生果,是为有待。(4) 决定义:因体有、有力、不待。指因的空无体性不改变,也具有保持自身性质而产生结果的能力,能够自己引生结果,不依靠外缘。(5) 引自果义:因体有、有力、待缘。因的体性不变,具有产生结果的能力,但亦需借助他力,故称有力、待缘。(6) 恒随转义:因体有、无力、待缘。指因体虽有,但没有产生结果的能力,需等待外缘的力量,是为无力、有待。法藏认为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原因,但引起某一具体现象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对结果的作用和影响都是不同的。因门六义就是从因和缘的关系中对因进行辨析的。

法藏的“因门六义”说是吸收唯识思想对佛教因果说的理论开展,为说明缘起现象间圆融无碍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三性同异”说和“因门六义”说是法藏法界缘起论的理论基石,通过这两种缘起的理论,法藏论述了事物的本体和现象间及现象和现象间的圆融关系,凸显了华严宗作为“无碍”哲学的特点。

二、 “五教十宗”的判教说

判教理论是华严宗佛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严宗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的重要标志。早在南北朝时,我国佛教界就出现了多种判教形式,隋唐以来,又有天台宗的“五时八教”、三论宗的“二藏三轮”、法相唯识宗的“三教八宗”等新的判教理论。为了树立华严宗的思想体系,确定《华严经》在整个佛教经典中的地位,法藏在总结前人判教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五教十宗”的判教新说。《华严经探玄记》提出:“以义分教。教类有五。此就义分,非约时事。” (14) 这为法藏提出新的判教理论提供了空间。

法藏所谓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一乘顿教和一乘圆教。五教之分,早在杜顺的《华严五教止观》即已提出,但称谓变化不定,也缺少教相判释,直到法藏才得以明确和完善。

小乘教,又称愚法二乘教,包括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所谓愚法,是指此教派为小乘根基,唯论空我执,对“法空”之理尚愚昧无知;所谓二乘,是指声闻乘和缘觉乘。小乘教的代表经典是《四阿含》等经,《僧祇律》《四分律》《十诵律》等律,以及《发智》《六足》《婆沙》《俱舍》等论。上述经典大多只讲人无我,而不讲法无我,是处于五教中较低层次的经论。

大乘始教,简称始教,是指小乘始入大乘,是大乘的初级教法,针对根性未熟的大乘众生所说,故亦称初教。始教又分为空始教和相始教两种。前者明一切法空,破除对事物的执着,但未尽大乘之理。后者依赖耶缘起,偏重生灭事法,广谈法相,少明法性。

大乘终教,简称终教,亦称实教。所依经典有《楞伽经》《如来藏经》《胜鬘经》《大乘起信论》《法界无差别论》等。其核心义理是真如缘起论或如来藏缘起论,主张一切众生都是随缘而立、平等无差别的,强调一切众生通过修习皆可成就佛果。相比始教,终教能够究尽大乘教理,性相融通,可谓大乘的终极法门。但始教和终教都是依于经教言说,主张通过渐修而成就佛果,因此都是渐教。

一乘顿教,简称顿教。代表经典有《楞伽经》《维摩经》《思益经》等。主张众生与佛在根本上平等无别,不立阶位,顿修顿悟,顿显真如妙理。

一乘圆教,简称圆教,是指能够统摄前四教,圆满究极、圆融无碍之教,代表经典即《华严经》。主张万事万物都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无碍。众生一旦发愿即能真正觉悟,圆满具足一切行位。

五教说是法藏就教法的深浅阶位而做的判释,而从教法的宗旨和理趣方面,他将佛法判为十宗。“十宗”说具体如下:1. 我法俱有宗,指人天乘和小乘犊子部的学说,主张“人我”和“法我”均真实存在。2. 法有我无宗,指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雪山部、多闻部等部派的教义,主张“法体恒有”,而“人我”非有。3. 法无去来宗,指小乘佛教中的大众部、鸡胤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饮光部等的学说,主张诸法过去、未来无实体,而现在有实体。4. 现通假实宗,指小乘佛教中的说假部、经部和《成实论》的学说,诸法过去、未来无实体,现在只有五蕴为实体,十二处、十八界均非实有。5. 俗妄真实宗,指小乘佛教中的说出世部等的教义,认为出世法真实,世间法不实。6. 诸法但名宗,指小乘佛教中的一说部的教义,认为一切皆为假名而无实体。7. 一切皆空宗,指《般若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的学说,相当于五教中的大乘始教的空始教,认为一切诸法虚幻不实。8. 真德不空宗,指《胜鬘经》《如来藏经》《楞伽经》《大乘起信论》《宝性论》《佛性论》等经论所表述的教义,相当于五教中的大乘终教,认为一切法为真如所显。9. 相想俱绝宗,指《维摩经》《思益经》《圆觉经》等的学说,绝言绝相,相当于五教中的顿教。10. 圆明具德宗,指《华严经》的学说,相当于五教中的一乘圆教。十宗之中,前六宗属小乘教,后四宗属大乘教。

此外,为了提高《华严经》的地位,法藏还对《法华经》和《华严经》做了判释,提出了“同教一乘”和“别教一乘”的说法。他认为《法华经》的“会三归一”说就是同教一乘,表示一乘与三乘相互含摄、相互融合,最终由三乘教法导入一乘教法,而《华严经》的圆融无碍属于别教一乘,别教一乘优于同教一乘。这无疑是要抬高《华严》义理的地位。法藏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提出了本、末二教之说,认为《华严经》是佛所说究极之理,直接显示了佛自证境界,是其他一切法门的根源,是本教,称“称性本教”“称法本教”,而其他所有佛教经典都是方便教法,是从本教派生出来的枝末之教,故名末教。法藏的“十宗”说袭自窥基的“八宗”说,相比天台的“五时八教”,乃至与华严宗的其他重要思想相比,其判教理论缺少新见。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