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物之宰曰造化”的本体论
自然、造化问题,是道家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认为,自然造化,是“无为”而自成、自化。他主张“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大道取法自成;“万物将自化”(第37章),万物自行化生;“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大道辅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敢有所施为。庄子及其后学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无为而自化”的自然造化观。《庄子·大宗师》指出:“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这就是否定有意志的造化万物之神主的存在,而只承认以大道为造化万物者。庄子及其后学者主张,芸芸众生和万事万物,都是大道所化生的阴阳二气的自然无为所造化的结果,任何人都不可违逆这种自然造化的必然规律,而是应当顺其自然,无为而任其自将、自迎、自毁、自成与自变、自化。后来,如同《老子想尔注》等所显示的那样,道教学者们把“自然”与“道”看做“同号而异体”的造物主,把万物的生成与变化看做与“道”合一,认为芸芸众生和万事万物,都是“道本自然”,无为而生化的结果。南北朝以后,佛教的缘起理论和“无自性”思想,对道家道教理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自然无为之道”化生万物的中国本土观念得到了改造和发展。“无为之自然”,成了“无自性之然”,即“无自而然”。《道教义枢》就明确地指出:“自然者,本无自性;既无自性,有何作者?作者既无,复有何法?此则无自无他无物无我。” (10) 随后,唐初的《道体论》的作者则更进一步认为,作为“造化者”的“自然之道”,对万物的造化,不是自然生化,而是“自然因缘”。“造化者,即是自然因缘;自然因缘,即是不住为本,取其生物之功,谓之造化。化不外造,日日自然,自化迹变,称曰因缘。差之则异,混之则同。” (11) 因此,万物都是“无自而然”的“造化者”,万物都是因缘于他物而自然造化的结果。在宇宙世界之中,没有一个独立于万物之外的绝对无待的自然造化者。张志和的“无自而然”“无造而化”的造化观,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影响之下产生出来的。
盛行于隋代和唐代前期的佛教天台宗和三论宗,都是以大乘空观的中道论作为其重要思想基础。张志和深受大乘空观的中道论思想的影响,并仿照《庄子》的人格化手法,把天、地、空(即位于天地之间者)的主宰者,分别称为紫微之帝(曰“神尊”)、黄郊之帝(曰“祇卑”)、碧虚之帝(曰“灵荒”),谓:“祇卑王于地,山河草木属焉。神尊王于天,日月星汉属焉。灵荒王于空,风雷云雨属焉。” (12) 设想在灵荒的盛情迎请之下,祇卑和神尊均“遇于灵荒之野”,灵荒虚位郊迎,倾国之所有,积肉成霞,散酒成雨,电走雷奔,风歌云舞,“累月为中道主,上下无怨。二帝欣然,愧灵荒之厚德,令碧虚之不安,争让国以延灵荒之帝”。 (13) 神尊说他有天,祇卑说他有地。灵荒不知天地之名用意何在,便询问二帝:他仰视于上,不异于空,俯察于下,也不异于空,空之中又有何物可言呢?既然如此,那么二帝所言的“天”和“地”,其形状又是什么样子呢?衹卑说,他的地,体大质厚,资生元元,中高外垂,其势坤,层然如坛。神尊说,他的天,穹然如帐,罩住万物,各种星宿,如日月转轮,都在此帐中,实仙天宫殿。灵荒觉得祇卑和神尊二帝之言并不可信。于是,张志和借灵荒之口,阐述了“空”的中道观念:
天地之形,造化信然。……朕之空茫唐濛,同无不通,无内无外,无西无东,旷阆漭荡,苍茫清冥,含日月之光,震雷霆之声,挂虹霓之色,飞龙鸾之形。朕坐而游之,卧而泅之,泛然飘摇,皆可停。豁乎包乎母,廓乎坚乎寿,非春夏之能生,非岁年之能朽,先天地不见其初,后天地不知其久。若然者,安能弃朕之长无,寄君之暂有哉!②
按照灵荒的说法,天地固然能资生万物,然而天地不能自行造化,因为天地自身需要有造化者,这个造化者就是“空”。“空”之所以能“造化”,就在于它空无所有而又无所不包,不像天地有形象和春夏秋冬有岁年之局限,“空”是无形无象又超越时空的。这实际上是通过“空”来排遣“有”(有形有象,如天和地)和“无”(虚无而不有),以确立“中道主”之“空”的“造化者”地位。
那么这个“中道主”之“空”的“造化者”是个什么样子呢?张志和又借碧虚子之口指出:“无自而然,自然之元。无造而化,造化之端。廓然悫然,其形团。阖尔之视,绝尔之思,可以观。” (14) 也就是说,如果用形象化的方式来说明作为“自然之元”“造化之端”的“造化者”,那么它就如同一个圆形物,无棱无角。但实际上,它又不是个什么圆形物,因为这个“自然之元”“造化之端”的“造化者”,是不可以用肉眼去观察、不可能用思维去把握的。其实,用圆形来描绘“自然之元”“造化之端”的“体”象,不过是想说明“造化者”的圆融无碍、无所执滞的本性。这显然是融入了佛教圆融无碍思想的产物。
也正因为“造化者”具有圆融无碍、无所执滞的本性,所以,张志和借碧虚子之口阐述了“造化者”的重玄“妙本”之理。他说:“无自而然,是谓玄然。无造而化,是谓真化。之玄也,之真也。无玄而玄,是谓真玄。无真而真,是谓玄真。” (15) 自然,即自成。无自而然,即无自性而成。这就是说,排除自性而成就,便是玄(然),排除造作而化生,便是真(化)。如果进一步排除玄,便是真玄;如果进一步排除真,便是玄真。这显然采用的是双重排遣方法。通过这种双重排遣,由“自然”变成了“真玄”,“造化”也就变成了“玄真”。这与其说是在阐述宇宙自成之“元”、“造化之端”,不如说是在阐发道教重玄学的“妙本”之理。
进而,碧虚子又指出:“无然乎?其然一乎然,然后观乎自然。无化乎?其化一乎化,然后观乎造化。无玄乎?其玄一乎玄,然后观乎真玄。无真乎?其真一乎真,然后观(乎)玄真。”②讲然、化、玄、真都只是对造化者的一种表达,造化者既然是圆融无碍的,当然就是不可执着,因而不能执着于然、化、玄、真。在张志和看来,无成与成,齐一无分别,知此理,便能真正把握自成“自然”;无化与化,齐一无分别,知此理,便能真正把握“造化”;无玄与玄,齐一无分别,知此理,便能真正把握“真玄”;无真与真,齐一无分别,知此理,便能真正把握“玄真”。这实际上是通过排遣名言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异,来说明“重玄”与“造化”之理不可以惯常的认知方式获得,从而把“造化者”置于玄而又玄、离却名言概念的境地。这也是对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思想的一种独特理解和对庄子“万物齐一”思想方法的一种发展。
“造化者”不可以名言概念而得知,并不是说“造化者”完全不可为人所认识。人们是可以通过“造化者”的具体运作来把握它的。正如张志和所说:“夫无有也者,有无之始也。有无也者,无有之初也。无有作,有无立,而造化行乎其中矣。” (16) “有无”与“无有”是互为初始的,宇宙间的一切变化过程,都是“无有”与“有无”的相对运动,而“造化者”正是运作于“有无”与“无有”的变化之中。“造化”一旦兴起,万事万物(包括意识观念)都相应产生,并发挥各自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张志和明确指出:
夫造化之兴也,空以遍之,风以行之,水以聚之,识以感之,气以通之,而万物备乎其中矣。空遍而体存,风行而用作,水聚而有见,识感而念生,气通而意立。体存故可以厚本,用作故可以明渐,有见故可以观变,念生故可以知化,意立故可以详理。……是故风水竞变,物其物而不同;识气多端,意其意而不一。斡乎乾而能常,浮乎坤而能长。运之而无穷,生之而无方,化之而无边,因之而无疆。原其原者,夫何谓欤?造而化之存乎初,太而极之存乎无。自而然之存乎虚,无而住之存乎妙。观其所存,而造化之元可见矣。②
很显然,“造化者”的运作能力是很强大的,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本源于它。就连其自身的“体”象,也在“造化”运动中呈现出来。这也就是前面所言作为“中道主”的“空”。意识观念的产生,反过来得以“明渐”“观变”“知化”和“详理”。通过“明渐”“观变”“知化”和“详理”,从而得知万事万物是变化无穷和多种多样的。不过,运作、资生、变化和因循,都是“造化”的作用和结果,而不是“造化”的终极存在状态。
“造化”的终极存在状态,是虚无玄妙的太初,也就是所谓造化之境。由此可见,张志和一方面将“造化”与物质变化运动联结起来,强调“造化”的物质运动特性;另一方面,又将“造化”的终极存在状态置于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之上,强调“造化”是一种玄而又玄的“造物者”。
为了进一步揭示“造化”的终极存在本性,张志和对“造化之境”进行了拟人化的探索。他借红霞子之口说:“吾为造化知己,罔有弗详,而造化独不吾知,致有所乏。吾无惭于造化,造化有愧于吾,吾将往而诟之。”于是,红霞子驾红阳之驹,乘碧寥之舆,相继拂衣东辕、南驰、西驱、北趋,“假道”而往诟“造化”。当他东辕经“诸无之国”时,遇“同空”。“同空”告之曰:未尝闻有“造化”之名,诸无国之东也“无化可造”。当他南驰经“自然之域”,遇上“化元”。“化元”云“造化”是其盟国,因而不能假道红霞子以“诟朕之亲”。红霞子便西驰,经“无住之邦”,遇“因本”,亦遭拒斥。红霞子不得已,改趋北方,经“太极之野”,遇“生首”。“生首”告诉他,现在已经太晚了,因为“造化之境”是非常遥远的,“可知而不可邻,可闻而不可亲”。后来,红霞子迷失了道路而巧遇曾与“造化”“牧道于玄郊”,因玩于“六塞之戏”而“俱亡其道”的两个童子,即“神”与“易”。“神”与“易”邀请红霞子一同泅水于“玄川”,于是,“赭然浮光沉影,溯濑沿波,与二童乘玄涛之腾,澹泛六合之外,倏忽至造化之境,自然奉常然衣,太极进无极食,焕然盈造化之域”。“神”与“易”领着红霞子一同去拜谒“造化”。“造化”询问“神”与“易”所亡失的“道”在哪里,“神”与“易”回答说:“无亡无不亡,道不离乎皇之乡。”“造化”欣然说:“无有其有者,无亡其亡。无不有其不有者,无不亡其不亡。放乎玄原之郊而无边。”听罢,红霞子便“盈自然衣,充太极食,乐造化言,荷造化力,揖造化舆”,谢辞“神”与“易”而去。 (17)
以上这段描述说明,“大道”并不脱离于“造化之域”,而是在“造化之域”之中,即“道”是“造化”之“道”,“造化”是“道”之“造化”,因此,在“造化之域”中不存在“亡道”或“不亡道”的问题。因为“造化之域”是无边无际、超绝时空的。有与无之间,也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一切都同归于“造化之域”中。在“造化之域”中,唯有“自然”“常然”“太极”和“无极”,也就是大“道”的终极存在的本质。这就将“道”与“造化”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不是“二”,而是“一”,不是依存关系,而是同一关系,从而将“造化”作为“道”的本质特性。这也正是道家道教对“道”的本质特性的一种普遍理解:“道”即“造化”,“造化”即“道”。
但是,到底什么是“造化”呢?当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变化无常的状态。后来,红霞子在“诸无之国”遇上“太虚”,便告诉太虚他去了“造化之域”,亲身体会到“造化”的特点。他说:
吾适也,面造化容,意造化心耳。造化言吾知至道之无有也。吾岂见寰中之有无哉?化之元也。原乎有者,观其无。原乎无者,观其有。奚以状其然邪?容之为言也。冥其灵乎也精,茫其唐乎也荒。故曰,冥灵精之难明,茫唐荒之难详,殊万形之无穷,异万心之无方,是以昔之登太寥,观化元者,知其运乎工而未央,作太寥之歌曰:化元灵哉,碧虚清哉,红霞明哉,冥哉,茫哉,惟化之工无疆哉,非夫同万形之殊,殊万形之同,一万心之异,异万心之一,驰不想而届乎冥茫之端倪者,则何以环游太无,观造化之无矣。 (18)
这实际上是张志和借红霞子之口表达对造化之道的本质的认识。张志和以有与无的关系来说明造化的特点。在他看来,造化之道,本无所谓有与无,有与无只是造化的具体呈现状态。就造化本身而言,有与无互为本原,无是有之无,有是无之有。就万物与造化之道而言,造化之道是“冥灵精”“茫唐荒”“殊万形”“异万心”,因而“难明”“难详”“无穷”“无方”。造化之道能够“同万形之殊,殊万形之同,一万心之异,异万心之一”,正反映出“道”是“同”与“殊”、“异”与“一”的辩证统一,也说明了“道”与“形”(具体的事事物物)和“心”(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是“同”与“殊”、“异”与“一”的辩证统一关系,反映出张志和对“造化之道”的本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