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生平与著述

第一节 唐玄宗的生平与著述

一、 崇道之君

唐玄宗(685—762年),姓李,名隆基,也称唐明皇。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崇道之君。他对道教的推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自唐高祖李渊开始,唐宗室为制造君权神授的舆论根据,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从而使道教成为李唐王朝的皇族家教,以致在整个李唐时代,道士常常成为帝王之师。唐玄宗作为李唐王朝中的一员,当然也不例外地崇奉道教。其二,道家以“君人南面之术”闻名于世,汉初的文景之治,与当时汉文帝、汉景帝积极采纳“黄老之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唐玄宗所锐意继承的唐初贞观之治,也与唐太宗的崇道政策有关。其三,道教最讲无为长生之说和各种神秘的法术,这对希望江山永固的封建帝王皆具很大的吸引力。这是唐玄宗后期“迷道”的重要原因。

唐玄宗对道教的态度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登基以前,即青少年时期,以继承李唐王朝尊崇道教为家族宗教的传统为主要特征。二是执政前期,以推行道教(家)无为理国之术为主要特征。三是执政后期及晚年,则以醉心道术、为道教所惑而“佞道”为主要特征。

唐玄宗曾谓其“爰自幼龄,即尚玄默” (1) 。虽然他没有像他的两个妹妹那样出家为道,然而《旧唐书·王琚传》有王琚曾以“飞丹炼药”之技侍奉其左右的记载,说明玄宗青少年时代不仅在思想上崇道,对道术也颇有兴趣。只不过,那时武、韦两后相继专权,横行李唐王朝,他感受最深的仍是“神龙之际,邦家中否,是用愤发”。也就是说,当时唐玄宗崇道,主要还是立志扭转武后和韦后利用佛教称帝专权之势,而恢复祖辈抑佛崇道的传统,以重振李唐王朝。

睿宗让位后,唐玄宗正式登基,开始了他着力“载弘道教,崇清静之化,畅玄元之风” (2) 的振兴李唐王朝的历程。他一方面积极恢复遭武则天和韦后所颠倒的抑佛崇道政策,努力扶正道教作为李唐王朝宗族之教的地位,赞颂老子和道教;另一方面,还相继颁布一系列政令诏制,自觉吸取道家(教)所倡导的“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和“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内容来理身理国,继承和发扬唐太宗贞观之治的为政作风,使开元时期的李唐王朝很快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太平极盛之世。但是,到了开元末年,在太平盛世之风的掩盖之下,唐玄宗开始放松了“见素抱朴,少思寡欲”之诫。据《旧唐书·张果传》所记,唐玄宗“初即位,亲访理道及神仙方药之事,及闻变化不测而疑之”,甚至对某些人的佞道言行予以打击。他曾批评河南参军郑铣、朱阳丞郭仙舟的献诗“崇道法”而“不切事情”,罢其官度为道士。可是开元末年以后,他“高居无为”,“尚长生轻举之术,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兴,焚香顶礼。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炼蘸祭,相继于路。投龙奠玉,造精舍,采药饵,真诀仙踪,滋于岁月”。 (3) 这样,就从积极的“无为”走向了消极的“无为”,从崇道堕入“佞道”。李唐王朝也由此而滑入了下坡路。

就唐玄宗即位后而言,其崇道的言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极颂老子和道教,再三追敕老子,大兴道观。他指出:“我远祖元皇帝,道家所号太上老君者也,建宗于常无有,立行于不皦昧,知雄守雌,为天下谿。知白守辱,为天下谷。故能长上古而日新,雕众形而化淳,疹万物而不为戾,泽万代而不为仁。巍乎不睹其顶,深乎不测其极,复归无物,存教迹以立言。” (4) 他不仅再三给老子加封,还给老子的父母分别加号为“先天太皇德明皇帝”和“先天太后兴圣皇帝”,并分别给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等道家人物加封。他还号令在京城和全国各地广建道观,使各地修建道观一时蔚然成风。

其二,亲注《道德经》并颁示天下,开崇玄馆,设“道举”制度。从现有的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唐玄宗算得上是较早的一位深究老学并亲注《道德经》而真有创获的封建君王。他自述“听政之暇,常读《道德经》《文》《列》《庄子》”等书,并觉得“其书文约而义精,词高而旨元,可以理国,可以保身”,因而“敦崇其教,以左右人”。 (5) 早在高宗时,《道德经》就已被列入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中。唐玄宗让司马承祯删定《道德经》,制定真本,并亲注《道德经》颁示天下。他一方面建立经幢,并亲自在宫中讲论《道德经》,另一方面,设崇玄学馆,置崇玄博士,让生徒研习道经,每年以明经例保举,从而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道举”制度。这说明唐玄宗是十分明确地以《道德经》等道家思想作为其主要的政治思想并颁示天下的。正如他在《敕岁初处分》中所说:

我玄元皇帝著《道德经》五千文,明乎真宗,致于妙用,而有位者未之研习,不务清静,欲令所为之政教,何从而致于太和者耶?百辟卿士,各须详读,勉存进道之诫,更图前席之议。至如计较小利,综辑烦文,邀名直行,去道弥远,违天和气,生人怨心,朕甚厌之,所不取也。各励精一,共兴玄化,俾苍生登于仁寿,天下达于淳朴。 (6)

这或许就是唐玄宗亲注《道德经》的主要目的。

其三,崇尚长生轻举之术,迷信各方神秘之道。唐玄宗执政前期,为振兴李唐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务实的政治措施,用“道”而不迷“道”。他还曾对群臣说:“仙者凭虚之论,朕所不取。” (7) 并改集仙殿为集贤殿。然而,开元之治带来了国富民和的局面,唐玄宗于是放松了对社会治理的关切,而逐渐对各种神秘道术产生了兴趣。

二、 唐玄宗的著述情况

唐玄宗一生著述较多。据《新唐书·艺文志》介绍,有《玄宗周易大衍论》3卷、《御刊定礼记月令》1卷、《玄宗金风乐》1卷、《今上孝经制旨》1卷、《玄宗开元文字音义》30卷、《玄宗韵英》5卷、《明皇诏制录》1卷、《玄宗注金刚般若经》1卷、《开元御集诫子书》1卷、《玄宗开元广济方》5卷。《全唐文》中还收录其文赋诏制敕等22卷。

唐玄宗用力最多的,当属道家著述。他关于道家(教)的著述,除散见于《全唐文》外,主要有《正统道藏》中所收的《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4卷和《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10卷。《正统道藏》还收录有《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四卷本,其中的文字内容与前两种明显不同,且不合玄宗主旨,显然是误题书名。在敦煌遗书中,也已发现唐玄宗《道德经》注疏残卷四种,即P3725、P3592、P2823、S4365。据今人李斌城先生考订,P3725是唐玄宗本人亲注,注成年代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共2卷。疏P3592、P2823和S4365三种写本源于同一底本,但非同一抄本。唐玄宗《道德真经疏》应为十卷本,撰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以前。将敦煌遗书本与现存《正统道藏》本注、疏相对照,所标卷数有所不同,少数字句也不相同。 (8)